勞務公司市場運作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報告
時間:2022-08-26 05:40:00
導語:勞務公司市場運作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四為”服務破解城鄉就業難題
××××勞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龍潭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根據“三個圍繞”(“圍繞規劃抓項目,圍繞項目抓就業,圍繞就業抓培訓”)的指導思想,通過市場機制促進組建起來的非盈利性勞務服務組織,其目的是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探索創新龍潭轄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效運行機制,努力實現勞動力資源和項目資源的有機統一。
××公司集培訓、就業、維權等為一體,以“為企業提供高素質員工,為員工提供規范化崗位,為政府破解就業難題,為社會提供人性化服務”為己任,是一家專門為失地農民開發就業崗位、為用人單位提供合格勞務產品和綜合后勤服務的非贏利性機構,工作服務對象為龍潭轄區所有勞動力。
一、公司成立的背景
1、龍潭轄區勞動就業壓力迫使必須創新就業新路
龍潭轄區幅員面積大,失地農民多,勞動力素質低,觀念落后,缺乏技能,就業穩定性差等因素,迫使我們必須創新就業新路。龍潭街道幅員面積37.61平方公里,總人口53264人,農村居民44203人,農村勞動力27014人,其中1.8萬人已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尚有0.9萬人未實現轉移就業。2.7萬勞動力中,80%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歲以下勞動力占65%,41歲—60歲勞動力占35%。這種情況造成轄區農村居民小農意識強,生[本文轉載自[活和工作半徑小,思想觀念落后,法制觀念淡薄;加之龍潭轄區勞動力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差,造成就業路子狹窄,約40%的勞動力就業情況時斷時續,變換不定。
2.隨著土地的失去,村(居)委會對農村居民的影響力、號召力越來越小,迫切需要一個具有法人地位和一定經濟承擔能力的后勤服務組織,將失地農民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勞動保障維權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組織失地農民就業,并維護其合法利益。
二、公司性質。
公司是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且能夠獨立承擔經營風險的非盈利性經濟實體(有限責任公司),由龍潭街道、鶴林等農村社區等多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注冊資金為40萬元。公司以崗位開發和提供合格的勞動力為基礎,進行勞動政策咨詢,勞動事務,勞務派遣,為企業提供后勤管理等服務。
三、公司內部運行機制
根據工作需要,公司設立市場部、培訓部和人力資源部三個主要業務部門和“勞務工會”。其下又設置有綠化、保安、保潔、餐飲、庫管、包裝等若干“班組”。
市場部主要職責是崗位開發,其業務員遍布龍潭轄區20個社區,輻射城市部分勞動密集型用工單位,通過加強與企業、用人單位聯系,及時收集、了解企業、用工單位用工情況及需求,收集整理空崗和增崗信息,勞動力供求信息,協調企業和用工單位優先錄用當地勞動力;負責接收培訓合格的學員,并根據學員專業和用工單位需求推薦學員面試上崗。
培訓部主要職責是根據市場部提供的轄區企業及用工單位用工需求,制定培訓工作規劃,協調培訓單位,組織培訓學員,協助辦理有關職業技能資格證。學員培訓考試合格后,及時移交市場部,由市場部負責管理并推薦工作。
人力資源部主要職責是按項目和市場用工的要求,將具有就業條件的農村居民編制成檔案,并根據其培訓就業愿望分進不同的“班組”,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同時負責對已培訓員工的派遣、對外輸出和“在線”追蹤,建立員工勞動人事檔案。
“勞務工會”其宗旨是通過人性化服務,為員工分憂解難,依法開展勞務維權行動,公司員工是否按勞取酬,是否享受了應享受的社會保險福利待遇等都將得到保障。
四、公司機制創新
1.成建制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公司創新機制一)。
失地農民通過自愿申請并參加培訓,成為公司的“員工”。公司根據“員工”的意愿將員工推薦或派遣到企業上班,見習期滿合格后與××公司簽定勞動用工合同,并辦理社保。
一般情況下,許多單位愿意“對單位,不對個人”,即不愿意聘請個體農民工人,因為出了問題(如損壞了物品,農民不辭而別)企業很難追究其責任,在新的機制下,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了,有了問題企業可以直接與其上級單位××公司交涉、投訴。同時,農民以個人身份去找工作,企業很少給他們簽合同、買社保,用人單位可以隨意地將其除名,基本處于弱勢地位。在新的體制下,這種現象得到了根本改觀,××公司一方面為進入公司的“員工”(失地農民)辦理了社保、大大縮短再就業的時間,另一方面可以督促用人單位按勞動法辦事,使農民員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障。
2.演變成企業的“管家婆”(公司創新機制二)。
××公司“員工”由用工企業和××公司實施雙重管理,即前者管業務,后者管人事。這種方式很適合于文化層次低、就業情況不穩定的失地農民,也為用工單位減少了人力成本——實際上××公司演變成了用人單位的后勤服務部門。例如某公司需要20名保潔人員、10名保安,如果用人企業自己去招聘保潔人員,則需要設置一個部門或委托1至2個專人來進行管理。另外如果這些招聘人員中有人突然請假或辭職,企業一時半會很難補充到位。在新的管理體制下,企業不需要自己去管理這些不穩定的人員,即使出現崗位空缺,××公司也能在半天內讓新員工上崗,從根本上保證企業正常經營不受影響。這種作法,既解決了失地農村居民就業,也為企業節約了用工成本,因而得到了企業的普遍歡迎。
3.成為失地農民就業的“保險公司”(公司創新機制三)。
從長時間看,很大一部分農民員工總是存在“今天上崗、明天下崗”的情況,這樣就存在上崗時有工資收入,有社保等福利,一下崗后工資和福利就斷了,這樣對農民正常生活和保持農村穩定都很不利。在新的機制下,只要不是好吃懶做、惡意逃工,××公司都為他們辦理了社會保險,并發放一定的救濟式的生活補助,并有專人來督辦再上崗的問題。
五、公司目前取得的成效
1.采取經濟形式有效地將零散的失地農民組織起來,打破村社行政界限,提供勞動保障所甚至街道辦事處等政府部門不能提供的勞動就業服務,按照企業管理的理念和要求來促進勞動就業。
2.將目前各區(市)縣普遍使用的訂單培訓、學院培訓、轉崗培訓、觀念培訓等培訓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使培訓針對性更強,使想就業的人得到應有的培訓,并能夠長期穩定就業,進一步提高“就業指數”,這樣便能有效解決一般培訓就業和維權方面的缺陷,提高上崗率。
3.按市場需求,打造高素質的“勞務產品”。
公司2005年7月16日正式運行,到目前為止,共委托培訓單位開辦22期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員工1420人,涉及電工、焊工、電動縫紉、餐廳服務、庫管、綠化保潔、搬運、電腦等,成功開發就業崗位3000多個,舉辦大型現場招聘會2次,小型招聘會20余次,解決了1800多名失地農民就業,受到廣大失地農民歡迎。
××××勞動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