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八大特點概括十七大報告
時間:2022-10-17 04:19:00
導語:徐光春:八大特點概括十七大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0月16日下午,河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繼續討論十七大報告。劉云山、陳奎元參加討論,張思卿、徐光春等發言。代表們一致認為,報告旗幟鮮明、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集中了全黨智慧,體現了人民心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戰略性,是中國共產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是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的行動綱領。
張思卿代表說,同志的報告,好就好在它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基礎,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一篇繼往開來、催人奮進的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最主要表現,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黨的領導最關鍵的是體現在理論的指導。有沒有科學的、正確的理論指導,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興衰成敗。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十分重視理論建設和理論武裝工作,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表明了我們黨更加成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要進一步提高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理論水平,把是否重視理論學習作為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標準。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更加關注困難群體,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為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和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建設上,要堅持“尊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忘古”,開放要注意排“污”,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徐光春代表說,十七大報告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意義重大,從報告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論述來看,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宣言;從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重大理論問題的新闡述看,表明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又有了新發展,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是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從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看,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綱領性文件。我完全贊成、衷心擁護這個報告。
徐光春說,報告具有八個方面的重要特點:一是重大論斷體現了“全中求準”。報告全面總結回顧了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偉大歷史進程,得出一個重要論斷,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論斷的提出具有深刻意義,它準確地講清了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區別和聯系;準確地講清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系,闡明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是理論創新體現了“新中求深”。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一系列理論創新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作了更深刻、更精辟、更全面、更完善的闡述,不僅體現了“新”,更體現了“深”。“深”,首先體現在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地位,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其次體現在深刻分析了科學發展觀形成的背景,從八個方面指出我國發展呈現出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進而也就闡明了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必要性、重要性;第三體現在深化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報告全面深刻地論述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使我們認識到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第四體現在對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就是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四點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三是經濟建設體現了“好中求快”。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字當頭、好中求快應當是我們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明確了首先要做到“好”,不“好”的“快”反而有害,但強調“好”并不是要否定“快”。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的大國,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就無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富不起來、強不起來。河南是一個基礎差底子薄的農業大省,只有堅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把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才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才能實現中原崛起,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更大貢獻。
四是政治建設體現了“穩中求進”。報告提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體現了“穩中求進”的思想,就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從擴大人民民主、發展基層民主等六個方面著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五是文化建設體現了“大中求強”。“大”主要體現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前景遠大,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還不夠強。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作用要進一步增強,對民族素質提高的推動力要進一步增強,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要進一步增強。要通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來建設強大的文化。一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作用、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二要重在建設。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加強全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三要加快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民族文化,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新興文化。四要深化改革。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高文化軟實力。
六是社會建設體現了“難中求解”。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如果不能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一樣得到很好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難以實現。當前,我們在社會建設方面還存在很多關系民生的難題、難點、難關,如就業難、就學難、就醫難、住房難,社會保障、困難群體脫困等問題,這些難題需要我們著力加以破解。近年來中央在改善民生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將有力推進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有力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七是外交工作體現了“和中求利”。只有和,才能爭取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國際環境;只有和,才能實現國與國之間的互利共贏。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將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并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表明了我們黨在外交工作中“和中求利”的決心和信心。
八是黨的建設體現了“嚴中求治”。“嚴”就是我們黨對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要求更高了,對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懲治更嚴了。我們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監督、嚴肅查處,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擔當起帶領全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徐光春說,近年來,河南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好形勢來之不易,鞏固和發展好的形勢更加不易。我們要以報告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進取,推動河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開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局面。
李新民代表說,深入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深刻把握好“四個新”:一是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變化呈現的新特征,二是深刻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達到的新要求,三是深刻把握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進程反映的新潮流,四是深刻把握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采取的新措施。一句話,就是牢牢把握“發展什么、怎么發展、發展依靠誰、發展為了誰”這個主線。(記者平萍萬川明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