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代表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著力推進改革開放

時間:2022-10-19 11:05:00

導語:上海代表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著力推進改革開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著力推進改革開放

——來自十七大上海代表團的報道之二

穿越29年時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在全世界的矚目下,創造了一個奇跡。

沒人能夠想到,這個東方文明古國在打開國門之后,僅僅用了29年,就讓經濟從一度瀕臨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讓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了2000多萬。

更沒人能夠想到,在這29年間,改革創新精神迅速突破了重重桎梏,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成就了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奮斗的偉大事業,并將繼續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最強勁動力。

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實踐者,上海代表深切感受到,是改革開放為上海發展注入了無窮的活力,讓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更堅定相信,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將把上海帶入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順應時代潮流

堅持改革開放方向

在上海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包涵代表出生于1978年,恰是那一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在中國大地上吹響。回首往事,上海代表團里的每個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創新精神是如何在這29年的時間里,成為人們血液中奔騰的靈魂,引領著這座城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步前進。

薛潮代表告訴記者,作為中國最早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虹橋是最早接觸市場經濟、接觸國際規則的一塊“試驗田”。1986年,明確了以外貿中心為特點的虹橋,將當時國際上最新型的以會展為平臺的貿易形式引進到世貿商城;1988年,虹橋開發區又成功開展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試點。“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平常的事情,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不是沒有爭論,也不是沒有波折,但實踐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確:到2006年底,虹橋1.77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稅收總額達到17.1億元,其中超億元稅收的樓宇就有6幢。”

很多代表都能用生動的故事來說明這個真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但是,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研讀報告過程中,很多代表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發展道路上還有不少深層次困難和問題亟需解決,只有順應時代潮流,順應黨心民心,堅持改革開放,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闊。

來自基層農村的申惠芳代表清楚地記得,十六大以來,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關注農村發展,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臺,給大家帶來了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勇氣和信心,“我們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以生態農業帶動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保障逐步完善。但縮小城鄉差距,要突破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有很多。我們要進一步轉變生產方式,推進個人承包到合作農場集體規模經營的轉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朝著‘農業生產工廠化、農民生活城市化’的方向前進。”

為全國服務

拓展改革開放空間

“改革講深度,開放講寬度。”孫潮代表深有感觸地說,改革開放是上海發展的生命,歷史已經證明,改革開放推進得越深入,上海這座城市就越有張力。

現在的上海,正面臨著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新一輪發展必須以服務全國為平臺,更多地思考上海如何進一步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談到上海下一步的改革開放,不能不說起浦東。很多代表都在討論中提到,十七大報告中特別提到“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令人倍感振奮,也倍感責任重大。代表們說,我們要繼續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把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舉全市之力,努力形成新的理念、推出新的舉措、取得新的突破。

沈平孃、吉曉輝等生活工作在浦東的代表有著切身感受。從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那天開始,行政體制改革就成為了上海和浦東新區最為關注的問題,克服全能型政府的弊病,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中央賦予上海和浦東的新的戰略使命。來自浦東的代表在討論中介紹,下一步浦東將著力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著力構建和諧社會,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讓浦東配套改革的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體現,并按照中央要求,在全國起到更好的示范效應。

在討論中,很多代表都越來越清晰地看到,黨中央對上海改革開放的部署,絕非僅僅是對一個地方的發展所提出的具體工作要求,而是以深邃的歷史眼光環視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從中國發展全局出發作出的戰略思考,同時也為上海在世界經濟發展大格局中確立了戰略定位。上海下一步的改革開放,必須更好地貫徹和體現國家戰略,更好地為全國改革開放服務。

“以服務全國為平臺拓展改革開放的空間,是上海對國家的責任,也是上海內在的需求。”正如孫潮、馬春雷和蔣應時代表所說,年人均GDP已經突破7000美元的上海,有著率先突破土地、能源瓶頸的需求,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多地發掘“創新驅動力”、“制度驅動力”,為正在努力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作出新貢獻。

以全球眼光開掘改革開放深度

“在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上海有條件也必須充分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嘗兩種資源,把競爭的舞臺放到全世界。”蔣志權代表在討論時說,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上海應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把目光放到全世界。

全球眼光、戰略思維,這是上海代表們共同思考的命題。代表們說,上海要正確分析和把握對外開放所處的新階段和新特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在堅持“引進來”的同時,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來自企業界的代表對“走出去”尤為關注。他們說,站在改革開放潮頭的上海,要積極應對全球化競爭的世界格局,率先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引資結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為對外開放注入新的內涵。

蔣志權代表說,上海建工已經在海內外建造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大項目,但在“走出去”過程中,也發現了自身缺憾,我們要以開放促改革,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努力以全球眼光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開掘改革開放的深度。

以全球眼光開掘改革開放的深度,要求我們學會以開放的心態來汲取全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來自寶鋼的徐樂江代表說,當前,寶鋼瞄準國際鋼鐵巨頭推進規模擴張與全球化布局的做法,將“精品戰略”擴展為“精品+規模”戰略,將“新建為主”的擴張方式轉變為“兼并重組與新建相結合”,力求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引領行業發展。來自上汽(集團)總公司的胡茂元代表告訴記者,上汽要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兼收并蓄國內外優勢資源,走出一條從較高起點出發、結合國內成本優勢的差異化發展道路。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人們有理由相信,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將為上海的發展注入更為充沛的動力。(記者孟知行簡工博繆毅容)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