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表團不能以不禮貌口氣拒絕記者采訪要求

時間:2022-10-20 11:52:00

導語:各代表團不能以不禮貌口氣拒絕記者采訪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代表團不能以不禮貌口氣拒絕記者采訪要求

“中國在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共十七大將確定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及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連日來,從巴黎、莫斯科,到倫敦、華盛頓,從亞洲的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到拉美的智利、委內瑞拉,從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到非洲的塞內加爾,一個共同的主題成為世界各地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共十七大。

■新聞的盛宴,讓記者措手不及

10月17日,十七大開幕以來的第三天,在大會新聞中心所在地梅地亞中心,從上午9時一直到晚飯時分,工作時間內幾乎每一個小時就有一位擔任重要金融部門職務的十七大代表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這一天被中外記者笑稱為“金融采訪日”。

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人保集團董事長吳焰、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面對中國金融界的重量級人物,中外媒體的記者把采訪室擠得水泄不通。一個接一個問題,即使預定結束時間已到,記者們仍然緊追不舍。

“今天的采訪活動極富新聞價值。”一位路透社記者說。

“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上舉足輕重,金融市場空前繁榮,這是吸引中外記者關注的直接原因。”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張鼎民說。

英國《每日電訊報》說,中國五年一次的大會將對西方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據了解,大會新聞中心僅在17日安排的集體采訪和專訪就達數十場。新聞中心的采訪室不夠用,連餐廳都被臨時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稱新聞記者的“盛宴”,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還是第一次,使得一些境外媒體措手不及。

英國《金融時報》遞交了多份采訪申請。他們馬上發現4個記者不夠用了,“沒想到采訪申請這么快、這么多得到滿足了。”

■高效的服務,讓記者感受開放與透明

大會新聞中心高效、方便的服務,中外記者們印象最深刻。

大會開幕以來,新聞中心先后安排了作為黨代表的部分地方黨政負責人、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委、中央企業有關負責人和來自基層一線的黨代表們接受集體采訪。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代表說,15日晚上他接到采訪申請,17日就來到新聞中心接受采訪。面對記者,李長江侃侃而談,講成績,也不回避問題。一批新聞,被記者們搶發出去。

自十五大以來連續三次擔任內蒙古代表團新聞聯絡官的紀強說,十七大是他經歷過的黨的會議中開放團組數量最多、開放程度最高、開放領域最寬的一次,這體現了中國與國際接軌,特別是與2008年奧運會新聞采訪的國際慣例接軌。

“大會明確要求,我們新聞聯絡官不可以用‘無可奉告’或者不禮貌口氣拒絕新聞記者的采訪要求。”紀強說。

大會新聞中心副主任祝壽臣說,本次大會對記者開放的程度進一步提高,記者申請采訪也更方便。十六大時對記者開放的團組有15個,這次有34個;十六大時,記者申請采訪要到新聞中心來填寫申請表,這次新聞中心開設了專門的網站,在網上就可以申請;一旦確定了代表的采訪時間和地點,第一時間在網上發通告;首次利用手機群發短信,通知記者重要的采訪活動。

每天,境外記者們不斷轉戰各個采訪室之間,有的在這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新聞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每天長時間在新聞中心采訪、捕捉新聞的境外記者有200—300人。

■坦誠自然的代表,透露親切和自信

17日,中組部副部長歐陽淞代表就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黨內民主等一系列問題一一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法國《觀點》周刊記者蒲皓琳問:“中國中央政府任命了兩位黨外人士擔任部長職務。現在中國老百姓對政治也越來越有興趣,是不是說在中國參與政治還是需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加入中國共產黨對參政有沒有好處?”

歐陽淞首先介紹了中國的憲法中的有關規定。他說,中國人民都是中國的主人,都有權利管理國家,并不是說一定要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才有權利管理國家。比如說我們剛才說到的萬鋼和陳竺兩位同志,他們就不是共產黨員。各省、地市、縣還有數以萬計的黨外人士在參與國家事務管理。

“既然這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呢?這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他們通過多年來的歷史觀察,感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人民發展中國,所以他們充滿著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愿意加入中國共產黨。”歐陽淞說。

“我挺滿意他的回答。”蒲皓琳在記者招待會后表示。

17日,十七大代表王楠、張怡寧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她倆坐在沙發上,淺笑著,從容地注視著記者們,面前的茶幾上擺放著幾十支話筒和錄音筆。

“北京奧運會你們會被外國選手擊敗嗎?”有記者問。

“我們主要是戰勝自己,當然外國選手的實力也很強。”

“中國運動員怎樣幫助其他國家選手提高乒乓球水平?”

“很多運動員教練員都在國外打球工作了。”

“你們倆私人關系好嗎?”

“我們關系很好。”

“你們分別是什么時間入的黨?”

“1998年和2003年。”王楠、張怡寧分別回答。

30多分鐘里,她們回答了近20個問題。坦誠自然的回答,透露出親切和自信。法新社記者韋侖對剛剛結束的對兩位運動員的集體采訪很滿意,認為回答涵蓋了他希望得到的信息。

■巨人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機會和期待

國際媒體對中國的強烈關注,源自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際地位的上升,源自中國與世界的日益交融。正如15日出版的俄羅斯《獨立報》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把十七大變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事件。

“中國經濟飛速增長,民族品牌開始‘走出去’,自然會吸引外國企業和媒體的注意。”十七大代表、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耀說。

十七大代表、安徽省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趙玉中這樣描述他接受外國記者采訪的印象:境外記者問的問題也是黨代表們討論最多的問題。“中國當前的熱點問題他們幾乎都問到了。”

連日來,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德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訊社以及美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加拿大、越南、印度、埃及、摩洛哥、智利、委內瑞拉等世界眾多國家的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中共十七大有關消息,并發表評論。

新加坡《聯合早報》16日用兩版的篇幅報道了所作報告的內容。該報當天發表社論指出,過去5年以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執政中,突出體現了“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治國思想,使人們對十七大之后的中國抱著更大期待。

英國《泰晤士報》北京分社社長馬珍說,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人都比較關注十七大,因為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發展非常快,我們很想了解將來的改革會走什么方向。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