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關效能建設三問“在不在”
時間:2022-11-22 08:14:00
導語:機關效能建設三問“在不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機關效能建設,向來被視為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的“牛鼻子工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得民心、順民意的“民心工程”??催@些“工程”的地基夯得實不實,木樁打得牢不牢,建材用得當不當,既有具體的要求,也有一定的標準。其中,機關辦事人員“在不在崗、在不在狀態、在不在行”,就是一個好的視角。
過去,老百姓到機關辦事,常常抱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如今,門好進了,臉好看了,辦事手續也簡單了,有時卻找不著人,讓人干著急。個別機關人員上班遲到早退,早已司空見慣。有的機關干部班算是上了,辦公室門也開著,可就是不見其人。更有甚者,辦公室老是鎖著門,似給人以“忙”的感覺。如果是真忙另當別論,但怕就怕上班期間,“用公家的柴,燒自家的蛋”,忙私事,謀私利。
體育界有句話,叫做“狀態出成績”。這次出征雅典的中國乒乓球隊,為了調整時差,適應比賽時間,做了大量工作,目的只有一個——讓運動員保持最佳狀態。機關工作也是如此。倘若機關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走神,心不在焉;或者下基層排憂解難,只是做做“傳聲筒”,則既沒停下腳步,也沒聽到聲音。有的機關干部看似工作在崗,也在狀態,可就是辦事效率不高,很難辦好事、辦成事,所辦事也很難讓人滿意,有時甚至辦錯了事,所謂“熱情有加,效率低下”。何故?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不在行。其實,除了純粹的天才,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剛上手時并不一定都在行,總有一個不斷熟悉、提高的過程,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修成正果”,成為某一崗位上的“行家里手”。很多情況下,工作不在行,甚至不懂裝懂,“根子”就在于主觀不努力,忽視學習、缺乏鉆研。
“在不在崗、在不在狀態、在不在行”,猶如一面三棱鏡,折射出機關辦事人員的思想、作風與素質,也最能體現機關效能的高與低?;蛟S對那些“不在崗、不在狀態、不在行”的機關人員而言,能列舉種種理由替自己辯護,但追根究底,沒有哪一種理由是站得住腳的。真要道出其中緣由,實是因為這些人為基層服務、為群眾辦事的意識不強、作風不實。應該看到,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考核制度、考核辦法,不可謂不多,不可謂不全,但有時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關鍵是抓落實不夠。我們不妨在樹立表彰一批正面典型的同時,敢于動真格,拉下臉,曝光查處一批工作“不在崗、不在狀態、不在行”的人和事,以此鞭策大家。
檢驗、衡量機關效能建設成效如何,最好是用“三個代表”這把尺子量一量,看誰做得好;用老百姓這桿秤去稱一稱,看誰分量重;用德才績效這張卷子考一考,看誰得分高。廣大機關干部不妨常常捫心自問:“我在崗嗎?我在狀態嗎?我在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