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鄉新路新策建設新農村
時間:2022-10-22 09:35:00
導語:某某鄉新路新策建設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某某鄉位于某某城東南,鄉政府駐地距城區5公里,屬典型的農業鄉,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麒麟區糧食主產鄉之一。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65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村,總面積64平方公里;總人口42886人,農業總人口41775人,占97.4%;有農戶10192戶,農村勞動力總數22559人。對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個字標準要求,某某鄉緊密結合“云嶺先鋒”工程的實施和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建設農村、用現念教育農民,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黨建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動雙贏。
一、以生產發展為關鍵,讓產業興起來。
一是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以“一村一品”特色經濟為主要內容,以“調優種植業、調特水產業、調強畜牧業”為目標,重點做好四篇文章,培育壯大了優質稻、花卉、畜牧、休閑觀光四大特色支柱產業。目前已形成了以10個村委會為基礎的2萬畝優質稻種植基地,以大龍村委會為中心的500余畝鮮切花生產繁育基地,以新發、小壩圩、四圩、余家圩等為重點的奶牛、畜禽養殖基地,以莊家圩、牛街為重點的農村工業園區,以錦龍莊、朗目山莊為代表的休閑觀光經濟,以牛街、平江街、雞街為重點的城鎮經濟。大龍的花卉、新發的奶牛、余家圩的家禽、四圩的鴨子、小壩圩的仔豬、莊家圩的珍禽等產業化模式已見雛形。二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率先在全區建成了高標準的牛街、雞街集鎮,使村內大量閑置的土地得到盤活,實現了保值增值。牛街小集鎮現已入住人口1784人,擁有各類企業近100個,有經營商鋪110個,成為集信息、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為一體的新型集鎮。依托牛街、鄉政府、雞街三大中心集鎮,著力挖掘本地人才、資金潛力,大力發展觀光、旅游、垂釣、休閑產業經濟。2005年,全鄉休閑度假經濟已發展到17家,投資總額達3000余萬元,全年接待客人70余萬人次,實現收入1200余萬元,解決了6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是集鎮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全鄉累計投資3500余萬元,先后完成金江路一期、沾潦公路某某段、朗目山公路、曲雞路改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建成了牛街、平江街、牛街三個中心城鎮。投資500余萬元,完成了平江街的綠化美化以及部分站所的硬件設施建設,大力營造優良的發展環境和空間。四是工業園區建設欣欣向榮。結合金江大道的綜合開發和金江生態園的總體規劃,按照“合理布局,聚集發展”的原則,重點建設莊家圩、牛街兩大工業園區。目前莊家圩工業園區已成功引進工業企業6個,投資總額6500余萬元,預計年產值近5000余萬元,可解決本村剩余勞動力500余人,農民每年可從企業務工獲取收入愈300余萬元。五是農村工業化初具規模。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某某鄉先后引進培植了金江小鎮、錦苑麗泰生態村、鴨子牛奶公司、茂源鴨苗孵化養殖基地、方園珍禽養殖場、三牛乳業、麒麟生態旅游文化城等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和工業企業,投資總額達6500余萬元,年產值達5400余萬元,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400余人,為推進某某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進程注入了活力,增強了全鄉經濟發展后勁。
二、以生活寬裕為目標,讓農民富起來。
一是“聯幫帶”走出致富路。按照“支部抓產業、黨員創事業、農民富家業”的思路,結合“農民萬元增收計劃”的實施,積極構建黨員聯、幫、帶農民致富的機制和平臺。鄉機關站所的黨員干部分別掛鉤聯系到10個村委會,與村組干部一道聯系一戶專業戶、培植一戶文明戶、引導一戶示范戶、帶動一戶中間戶、幫助一戶困難戶、轉化一戶落后戶。通過聯、幫、帶,全鄉群眾走上了一條“農業增收、實業增收、務工增收”的致富新路。二是惠農政策還利于民。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的投入,完成了6000余人的養老保險投保,投保金額303萬元,建立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構建人民群眾期盼的“和諧社會”;全面完成農村稅費改革,免征農業稅87萬元;為10277戶種糧農戶兌付良種補貼29.3萬元,保護了種糧戶的積極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3060畝,兌現糧食“兩補”資金83.7萬元;投入230萬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電費從2001年的0.8元/度降為到戶電價0.402元/度,為群眾減負90萬元,戶均減負85元;在全鄉范圍內對涉農收費項目進行公示和清理整頓,對轄區內的100余家企業進行了勞動保障執法年審,協助企業與688名企業勞動者簽訂了勞動合同;投入資金189.94萬元,救濟困難戶460余戶1700余人等。三是勞務輸出拓寬增收渠道。針對農村勞動力信息不靈、覆蓋面不廣的問題,我們采取鄉外建立穩定的信息平臺和鄉內建立勞務檔案兩條措施,健全了鄉、村、組三級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引導農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轉移輸出。通過二、三產業“帶”,龍頭企業“引”,勞力輸出“送”,三管齊下,拓寬勞動力輸移空間,暢通農戶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上半年,全鄉轉移勞動力5400人,人均收入2800元,實現勞務收入1512萬元。四是傳統種養殖保值增收。目前,全鄉花卉面積已發展到515畝,露地蔬菜1071畝,慈菇、茭瓜、蓮藕等水生蔬菜3600畝,種植業人均增收40元。全鄉肉禽出欄48.8萬只,生豬出欄54605頭,仔豬出欄15萬頭,商品魚產量1860噸,其中名特優稀水產品總產量達450噸。今年1—7月,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8332萬元,同比增12.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187元,同比增11%。
三、以鄉風文明為重點,讓新風樹起來。
一是教育優先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近年來,全鄉累計投資1146萬元完成了9所小學的危改工程和鄉二中教學樓、學生宿舍建設及校園的綠化美化,全鄉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改善,教學環境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成果已連續21年保持全區鄉鎮第一的好成績。二是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新風尚。全鄉共創“十星級文明戶”1022戶,占全鄉總戶數的9.6%;創省級文明村1個、市級文明村1個、區級文明小城鎮1個、區級新型文明村4個。有4個村委會、11個村組建起了老年人活動室,有7個村、組建起了文化廣場。完成了平江街綠化美化、鄉政府大院、國土資源所、水務所、派出所、交警中隊的改造工程和鄉司法所辦公樓、衛生院門診大樓、鄉敬老院建設,營造了聚集人氣、吸納財氣、提升旺氣的優良環境。三是文化陣地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廣泛開展文化下鄉和群眾文化活動,堅持兩年一度的全鄉農民文藝匯演,農民自發組建的文藝宣傳隊現已發展到17支,農村文化個體戶6戶,他們常年開展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10個村委會都建立了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購買了科技書籍,建起了村級科普書庫,供村民茶余飯后閱讀。四是“兩校進村”活動培育新型農民。通過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大力開展“黨員素質教育工程”、“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工程”、“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工作,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新農民。截止2006年7月,全鄉共舉辦農業科技、形勢政策、法律法規、安全知識、勞務技能等各類農民培訓班,舉辦各類培訓班40期112場次,培訓農民7000余人次。目前,全鄉7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力都基本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
四、以村容整潔為形象,讓環境美起來。
一是農業水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鄉累計投入資金1237.9萬元,投工投勞302.2萬個,完成水利工程358件,溝渠179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平方公里。二是人居環境逐步改善。我們將村容鎮貌建設標準細化為“一看路二看樹,三看衛生四看住”。在全面開展“四化”(硬化、凈化、綠化、美化)、“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改水、改廁、改路)的基礎上,重點抓了生活設施和村莊美化等配套建設。積極推行“豬―沼―果(菜、漁)”生態農業模式,戶用沼氣池已達1200余個,有的地方還積極推廣使用太陽能;積極搞好村莊綠化,發展庭院經濟,做到宜林則林、宜果則果;突出以自然村規劃及整治為重點,根據村莊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從村莊的山形地勢出發,依山順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努力形成自然和諧、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和田園農莊。到目前,全鄉硬化村內道路70余萬平方米,粉墻54000余平方米,建公廁274個,拆除舊房122間7300平方米,綠化村內道路21000平方米,群眾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三是生態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加大“省級生態環境鄉”的創建力度,封山育林1000畝,完成四旁植樹22萬株,綠化美化曲雞、沾潦、石喇至大寺綠色干道18公里,全鄉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五、以管理民主為基礎,讓堡壘強起來。
一是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增強。開展“三培養”工作,實現“能人”治村。目前,全鄉10名村黨總支書記中,有6人是個體老板;每年堅持開展1—2次干部教育培訓,并組織到先進地區參觀考察,幫助黨員干部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提高工作能力;強化《黨員、村民代表議事》制度,定期向群眾公開黨務、村務、財務情況,落實黨員群眾在民主決策和管理中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以“百村”試點為契機,圍繞“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服務創收型、產業互動型”四型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的路子。二是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體現。全面推行農村黨員設崗定責制度,給無職黨員明任務、壓擔子,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參與熱情,樹立農村黨員的良好形象;認真落實黨員結對扶貧和“三聯系”制度。近年來,共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10萬余元;建立健全黨員教育管理、黨員政治生日、發展黨員公示制、票決制等制度。三是陣地的舞臺作用充分發揮。完成了10個村黨總支的黨員活動中心、58個黨員活動室和10個黨員活動中心戶的建設,形成了鄉鎮黨校、村黨總支黨員活動中心、村小組黨員活動室及黨員活動中心戶“四級網絡陣地”,解決了黨員活動無陣地,有陣地無活動的問題。四是“協會”的牽引作用得到提升。成立了花卉、奶牛、養鴨、蛋雞、仔豬、種草養鵝、蔬菜、科技等8個種養殖協會,并在8個協會成立了黨支部,走“支部+協會”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使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新作用、找到載體,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靈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會富、實力單薄不能富”的“三不”問題,提升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和進市場奔小康能力。五是村民自治作用得到保障。組織引導廣大村民召開代表大會,推選出有威信、敢管事、會辦事、樂于奉獻的村民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依照政策法規,從村民小組自身實際出發,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莊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在農村婦女中開展爭當“理家能手”活動,在農家小孩中開展“小手牽大手,爭做文明人”活動。六是平安和諧作用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