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企改革

時間:2022-10-30 04:40:00

導語:淺談國企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企改革,就是在企業主體不變的條件下,轉換企業機制,發揮產品優勢,參與市場競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市場經濟。

現在大部份的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大多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理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建立、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加入WTO的今天,國有企業要再背著沉重的社會包袱,再不進行機制轉換、管理創新、再不講成本、不注重經濟效益,還是靠國家政策、吃大鍋飯,不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那面臨著的結局就會嚴重虧損、企業倒閉、職工下崗。那么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呢?我想,應該走出企業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場為基準,扎扎實地改。

×一: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目前部份國有企業改革后,僅把原來的廠改為公司,而實際上就是一個單位掛出兩個牌子,一套班子兩種職能,權責不明、職能不清。這種改法是換湯不換藥,是明改而暗不改,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首先:加強輿論導向,為改制掃清思想障礙。應采取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召開座會等形式,向廣大職工講清楚企業為什么要改制?怎樣改制?改制會給企業生存發展和職工個人帶來什么變化,對職工會帶來什么好處。通過宣傳教

育,讓職工人人知改制,懂改制,參與改制,擁護改制,做改制的促進派。同時,要組織職工學習《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明確員工的權利和義務,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加強思想引導,以“變”促進。一是教育引導職工樹立市場經濟觀念,改變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讓每個職工清楚認識到:“只有改革、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二是變終身制觀念為競爭上崗觀念,改變那種“進了企業門,就是國家人”的依賴思想;逐步形成上崗靠競爭,收入憑貢獻,分配按生產要素多元化,充分發揮人的潛能,逐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三是讓職工真正懂得:“企業不改革就沒有前途,企業就不能發展,市場經濟無情,改革是殘酷的”;四是變等、靠、要觀念為積極進取觀念,努力工作,多做貢獻,支持改制,搞好改制,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讓職工清楚認識到:“只有企業發展了,職工才有希望”。

最后:加強主人翁教育,擺正主人翁地位;要教育職工懂得:“不管企業怎么改革,工人始終在社會主義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占重要地位,工人才是企業的真正主人,要在職工中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按照“三個創新”的原則,逐步建立以崗定責,以

責定薪,上崗靠竟爭,收入憑貢獻,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改革應股權結構多元化本著經濟效益的增長

股權結構多元化,也即投資主體多元化、出資人多元化、產權結構多元化。其實質就是企業產權的法人化、社會化。

一些全國著名的專家不約而同地宣稱,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就是股權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規范化的核心。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公司制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其核心就是產權結構多元化、責權有效性和法理的法人性,而三者之中,產權結構多元化又是前提;沒有產權結構多元化,投資人所有權和法人所有權就不可能分離,就談不上有限責任,也就談不上產權明晰;沒有產權結構多元化政企就不可能分開,公司內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就不可能形成,即使形式上建立起來也不可能有效運轉。從這個意義上講,股權多元化是公司制企業產權制度的核心,因而是國企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國有企業進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首先就要要求股權多元化。股權結構多元化,股權越分散,企業的隸屬關系就越模糊,產權的社會特征也才越明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股分有限公司比有限責任公司更具有現代公司制的特點。其次是股權配置優化。就國企公司制改革而言,關鍵就是改變企業財產所有結構單一狀況,改變國有股比重過高的狀況,我傾向于主張,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要盡可能減少國有股所占比重,國有股比重少一些,政

企分開才有可能法人治理的有效性才會更高,企業改革就是將企業生產需要的資源進行重組,優化配置,更好地發揮企業的產品優勢,借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創效,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打破原有的陳舊的管理模式,進行業務流程再造,使國家控股的公司依托優良資產各主導產品的優勢,增加經濟效益。能否增加經濟效益是關鍵,改制后的公司沒有經濟效益的增長,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是失敗。

三:找準市場,以成本為導向,適應市場的發展

邯鋼之所以由過去的一個一般地方中型鋼鐵廠,躍居全國特大型鋼鐵企業的行業列,充分說明了國有企業只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換經營機制,找準市場,模擬市場,進行成本核算,深挖企業內部潛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這就是說對于改革的公司,要憑借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主導產品,借市場來做優做強做大,改革后的企業,要找準市場,以成本為導向,不斷管理創新,適應市場的發展,不然終會被市場淘汰。

四:加強現代標準化管理,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重點突出量化考核

首先,根據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結合歷史最好水平,科學、合理、可行地完善標準管理體系,做到工作標準定量化,業績考核指標化,員工行為規范化,經營程序制度化,監督考評日常化,盡量減少定性考核,重點突出量化考核。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企業員工,其經營業績和工作效益都處在量化考核與監督之中。另外,企業在注

重資本金經濟效益的同時,充分體現人本管理,發揮人力資源效益,不斷創新企業品牌和形象,并通過企業文化的感染,使企業變成知識型、學習型、創新型企業。

其次,確立人才競爭激勵機制,在公平、公開、公正的基礎上給員工一個充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舞臺,并通過按勞報酬和貢獻,決定待遇的提升,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實現員工的自我價值,真正體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人才淘汰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任人唯親,庸者不讓位,分配不合理的用人缺陷,扼制人才合理流動。

最后,工作目標層層分解,粗分到經營管理者,細分到崗位責任人,做到人人頭上有指標,個個肩上有擔挑。根據歷史水平,結合市場情況,對企業的總體經營目標進行層層分解,粗分到經營者,細分到崗位責任,形成企業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千方百計克服困難,想方設法完成目標。對超額完成指標的按比例計入其個人報酬,連續報告期內完不成經營目標的調離崗位或下崗,這就要求經營管理者制定出的經營目標先進、合理、科學、可行,并要求對目標管理者與責任人對目標的實現按比例承擔責任,以確保企業總體目標順利完成。

五:加大對企業管理者管理的力度,實施全方位、多時控的監督體系,進行陽光操作

一個企業的好壞,關鍵看企業管理者素質的高低,企業管理者素

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員工隊伍的水平。正如海爾老總張瑞敏說的,只有落后的干部,沒有落后的群眾。好的員工隊伍是好的干部帶出來的,高質量的產品是高素質的人干出來的。因此,企業管理者素質的高低,所作出的企業決策,往往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管理者素質高,陽光操作,通過民主方法所作出的科學決策,無疑增加員工隊伍的凝聚力,企業也就能在市場的風雨中搏擊自如,久戰不敗;假如企業管理者素質低,奉行個人淫威,任人為親,圖謀私利,那么企業最終會被毀掉。

總之,縱觀企業改革的歷史,無不說明企業在改革中揚長避短,借以發揮其優勢,才能在今天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橫看企業改革的眾多例子,可以得出一條不可總辯駁的事實,哪個企業能遵照市場規則,實施現代化管理,哪個企業就能在今天市場經濟日益全球化的大風浪中生存發展。

市場是企業經營的晴雨表,能否在變化的市場中力挽狂瀾,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獲全勝,是對企業整體素質的考驗,更是對改革后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品牌創新。企業文化創新等一系列的考驗。企業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要用全新的思維方法真抓實干,才不失為是以突出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機制創新為起點,以管理創新為動力,以收入分配為保障企業改革的成功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