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企業家迎新春茶話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01-26 03:31:00

導語:縣企業家迎新春茶話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企業家迎新春茶話會上的講話

一、20*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上下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培育文明*人,建設和諧新*”和“十一五”期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前十名為總體目標,始終堅持“兩個圍繞”,狠抓“四項重點工作”,積極做好“生財、聚財、用財”三篇文章,搶抓機遇,勵精圖治,銳意進取,圓滿完成了年初所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實現了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極大改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20*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91.3億元,同比增長33.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3.17億元,增長42.8%;各項稅收實現5.3億元,增長2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1.4億元,增長82.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實現7500元和6390元,分別增長7.1%和12.1%;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0億元,增長16.4%。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列全省44個縣(市)第8位,標志著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已經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一)工業經濟迅猛發展、新型產業基地強勢崛起

突出“園區建設、招商引資、項目推進、企業運行”四個關鍵環節,工業經濟的核心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以“園區基地快速發展建設年”為契機,加快“三區三園一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盤錦船舶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7.7億元,完成總體規劃調整,部分地段達到“五通一平”,總里程23.7公里的1—8號路全線貫通,航道清淤工程扎實推進,盤錦新港完成規劃設計,遼河大橋引堤基礎工程已開始施工。盤錦食品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盤錦晨宇工業項目區等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集聚和輻射作用愈加明顯,各園區共集聚項目169個。同時,規劃實施了新立、田莊臺、東風等鄉鎮工業項目集中區,為加快發展增添了強大后勁。組建了縣招商管理服務中心和9個社會化招商局,走出了一條全民招商與專業招商有機結合的新路子。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借助宏冠船業兩艘16800噸成品油輪下水,江蘇雨潤集團生豬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項目開工等有利契機,成功舉辦了多次大型招商活動。全年共引進項目290個,其中億元以上的大項目18個,實際完成投資32億元。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相繼開工并投產達效,加快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盤錦船舶工業基地5家造船企業已簽訂造船訂單48艘;遼河石油勘探局海洋裝備制造總廠被列為中石油集團最大的海工基地,對中國石油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實施和油地經濟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晨宇工業項目區被納入遼河石油勘探局重點扶持項目,將建成全國重要的稠油專用管材生產基地。全年實施技術改造項目41項,共投入技術改造資金2.5億元,華潤雪花啤酒、春成紙業、遼通化工、愛閣家紡等存量企業通過改制和技術改造,產值和稅收持續攀升。積極協調銀企對接,為春成紙業、華潤雪花啤酒等20家企業辦理了貸款2億元,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問題。到20*年末,全縣規模企業已經發展到150家,全縣年納稅額超500萬元的企業有7家,其中超千萬元的企業有4家;工業總產值實現238億元,工業稅收實現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05萬美元,出口創匯2800萬美元。

(二)現代農業發展較快、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五大主導產業規模和效益大幅增加,糧食總產量實現56萬噸,肉鴨養殖實現1200萬只,海淡水產品總產量實現21萬噸,農業總產值實現56億元,增長12%。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全縣龍頭企業發展到89家,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建成了10大類優勢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40個種養小區。遼寧宏達皮草有限公司等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進展順利,全縣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發展到86家,會員達到1.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不斷拓寬,全年實現轉移7.1萬人次。支農小額貸款發放規模不斷擴大,累計發放7億元。國有農(葦)場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進一步規范了農(葦)場收費項目和籌資籌勞管理,減輕了廣大農工負擔。

(三)加快發展旅游業,第三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加快推進旅游業發展,制定了《*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紅海灘碼頭、旅游商品交易市場、遼河綠水灣滿族四合院等8個新建、擴建和續建項目投入使用。濕地觀光、生態農業、歷史文化、休閑娛樂等現代旅游體系初具規模,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億元。興隆三百建成并投入使用,田家鎮舊物市場、臺子前大米批發市場等一批傳統市場實現改造升級,進一步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信福”工程,城鄉消費環境極大改觀。

(四)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大為改觀

采取政府投入、市場化運作等多種籌資手段,縣城投入資金1700萬元,實施了道路、給排水、亮化、綠化、美化和城市雕塑等工程。不斷完善城市管理機制,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了城鎮居民小區的物業管理。繼續把房地產開發作為大工業尚未充分形成財政效益前的重要財源補充,累計實施“七星家園”、“德品筑邦小區”等城鄉房地產開發工程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改善了群眾居住條件。以“一鎮五村”為試點,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投資1.5億元實施了村屯綠化、環境整治、清潔能源建設等30項新農村建設項目,農村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投資2.4億元,實施了305國道和市東外環*段、濱海公路連接線等拓寬改造工程,投資量、工程量創歷史新高,實施了105公里村通油路和老鄉路改造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油路。盤營公路百里綠化景觀帶基礎工程按期完工,土方整形及春季綠化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今年5月末將建成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綠色景觀路。

(五)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民生得到持續改善

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全縣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類保險擴面9150人;扎實開展了“三級聯創充分就業區域”工作,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村級保障服務站;開展了經常性的就業培訓活動,建立了“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等長效機制,實現就業再就業1.3萬人,目前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2.7%,為全市最低。實行了建筑企業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勞動合同鑒證和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充分保障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全縣城鄉困難戶實現了在自然低保擴面基礎上的應保盡保;為103戶特困戶和受災群眾重建新房。投資900多萬元,對唐家等5個鄉鎮的供水系統進行了改造,有效解決了4.3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全縣農村人口都吃上了自來水。深化了公安“三基”建設,“三大警務”以及普法工作取得實效,公安“三基”建設和司法“點法下鄉”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社會治安環境明顯好轉。建立了安全生產三級監控網絡和責任追究制,強化了應急處理,開展了三次集中性安全生產大檢查,有效預防了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和完善了領導接待處理群眾信訪工作,妥善解決了群眾的合理訴求,全縣受理信訪事項大幅下降,越級訪、集體訪明顯減少。

(六)堅持統籌協調,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

義務教育“兩類新三片”和“兩免一補”工作順利實施;投資2170萬元,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為20所中學配備60個理化實驗室,完成了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建設,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大力推廣新興中學辦學經驗,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高。完成10個鄉鎮衛生院的新建、改建任務,投資60萬元為各鄉鎮衛生院配備了微型巡診車等設備,較好地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群眾就醫難的問題;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大病救助體系覆蓋城鄉。加強了環保專項整治,嚴格了項目準入,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文化、體育、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工作都取得了明顯進步。

二、下步工作安排

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到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翻兩番。全縣生產總值實現360億元,年均增長31.6%,人均GDP實現9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2億元,年均增長32%;各項稅收實現30億元,年均增長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70億元,年均增長3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3200元和11000元,年均分別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7億元,年均增長13.2%。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保持在全省44個縣(市)前十名,并不斷爭先升位,力爭進入全國經濟發達縣份行列,各項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均衡、可持續發展。

20*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主要措施:20*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120億元,比20*年增長31.6%,人均GDP實現3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億元,增長33.3%;各項稅收實現8億元,增長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60億元,增長4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8400元和7000元,分別增長12%;各項社會事業長足發展。為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積極打造臨海臨港、臨路、臨市三個經濟帶,實現工業經濟板塊式集聚和規模化增長。二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工(民)增收,實現農村繁榮。三是突出生態旅游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個重點,全面提高第三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充分挖掘財源建設潛力,依法治稅管費,努力增加政府統籌財力。五是以建設和諧家園為目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用改革發展的成果改善民生、惠及民眾。七是堅持全面發展,促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明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