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水源地保護視察講話

時間:2022-06-12 09:35:00

導語:領導在水源地保護視察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水源地保護視察講話

同志們:

今天上午,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對我市城市水源地保護情況進行了視察。大家實地考察了米山水庫和崮山水庫,聽取了市環保局畢復安局長的綜合情況介紹,對我市城市水源地保護情況有了一個直觀、全面、深刻的了解。剛才,部分委員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強水源地保護工作,結合自己所看、所聽、所想,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里,我再談三點感受:一是深感局面來之不易。城市水源地保護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難點,難就難在它與區域內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直接利益沖突。作為我市水源地保護的主管部門,市環保局這些年來牢記使命,克服困難,負重前行,依法管水、治水的力度不斷加大,為保護好我們的生命源,做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確保了我市的城市水源地保護工作始終處在一個較高的標準層次上。這一局面來之不易。實踐證明,我市環保隊伍是一支沖得上、打得贏的隊伍,是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的守護者、先行者。二是深感責任重于泰山。看到兩座水源地碧波蕩漾、水清質優,聽了畢局長對我市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驚喜、佩服之余,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前不久,總理在談及三鹿奶粉事件時,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企業家身上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著利潤的血液。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關心社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企業尚且要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部門更應該如此。企業的責任有大有小,政府部門的責任則重于泰山。市環保局的同志應牢牢繃緊責任這根弦,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心存僥幸,不能麻痹松懈,應把困難估計得更多一些,把情況考慮得更復雜一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全面一些。三是深感任重道遠。我市水源地保護工作盡管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安全隱患不是小了,而是越來越大。以市區水源地為例,目前向市區供水的米山水庫、崮山水庫、所前泊水庫、郭格莊水庫和冶口水庫,大多處在我市經濟發展的集中區,其中最大的水源地——米山水庫,其流域范圍內的界石鎮、米山鎮、汪疃鎮、苘山鎮、草廟子鎮和初村鎮,都是正在建設或規劃建設的經濟增長帶。這些經濟增長帶,呈現出對市區水源地的合圍態勢。在這些經濟增長帶內,新進項目和外來人口逐年增多,水源地的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同時,水源地周邊居民生活垃圾亂放亂扔、農業生產過度依賴化學肥料,部分不法分子采沙洗沙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也都給水源地保護工作增添了不小壓力。加強水源地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水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搞好水源地保護,防止水源污染,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至關重要。我們應當進一步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切實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下面,我根據今天視察的情況,結合平時思考,講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樹立三種意識,進一步增強水源地保護的自覺性

意識決定行為。加強水源地保護工作,必須從解決思想問題入手,不斷提高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應牢固樹立三個意識:

一是憂患意識。俗話說,人無近憂必有遠患。保持憂患意識對于水源地保護工作至關重要。2005年11月,哈爾濱市松花江水嚴重污染,導致全城停水4天,舉國關注。此次事件,看似是由中吉化雙苯廠爆炸而引起的嚴重污染,實則是松花江水長期污染的一個縮影,看似偶然其實必然。有專家說,在中吉化雙苯廠發生爆炸前,松花江的污染已十分嚴重,飲用水源、工業用水均未達到使用功能要求。因此,即使工廠不發生爆炸,松花江水也面臨著不能飲用的危機。這就警示我們: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危險、最大的危機。我市作為全國第一批“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在水源地保護方面,成績不說跑不了,憂患意識不立則是最大的隱患。以前的工作干得再好,都是份內的事,是應該做的,一旦出了事,就是“100—1=0”。

二是法治意識。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和諧社會,體現在城市水源地保護工作中,就是要摒棄粗干、蠻干的隨意行為,堅持依法管水、依法治水。我們了解到,我市目前的水源地多達12處,流域面積數千平方公里,涉及三市一區的幾十個鎮、上千個村和企業。應該說,我們的水源地保護工作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牽扯著社會的神經,觸一發而動全身。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不利于社會和諧。因此,提高法治意識,堅持依法護水,是做好水源地保護工作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依法護水,就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市政府有關規定,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就要加強源頭治理,針對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做好預防工作,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就要加大法律宣傳力度,讓水源地區域內的居民、企業和相關單位知法、懂法,自覺地用法、守法。

三是創新意識。水源地保護工作,保護的是水質,促進的是發展,我們不能因為保護水源地而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不能因為發展經濟而污染了水源。市環保局和相關部門應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善于從矛盾中尋找粘合點,從對立中尋找切入點,從不同觀念中尋找共振點,把經濟發展與水源地保護有機聯結在一起,形成利益相通、相促相依的局面。做到這一點,就應當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加強工作思路、科技、方法等創新。在思路上,緊密結合不同水源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地制訂保護計劃,因地制宜地開展工作,走政府保護與社會保護相結合、水源利用與水源保護相結合、水源涵養與污染治理相結合的工作路子;在科技上,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力度,大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努力提高水源地保護的科技含量。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及時更新和引進必要的水質監測設備,改善水質監測條件,提升監測能力;在方法上,善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水源地保護,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三個重點,加大水源地保護工作力度

水源地保護工作,水質達標是目的,依法護水是措施,源頭治理是重點。抓源頭,強法治,促達標,應當成為我市城市水源地保護工作的基本思路。在源頭治理上,應突出抓好以下三個重點:

一是企業污染源的治理。企業是我市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污染治理是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水源地區域內的企業污染治理,應把好“三道關”,設好“三條線”。“三道關”,首先是規劃關。在制訂區域產業規劃時,對水資源保護區進行正確定位,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體功能,即以保護水功能為主,最大可能地控制甚至削減那些破壞水資源保護的功能,特別是污染型企業。對已建成的規劃區,在產業配套上,應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其次是準入關。嚴格項目審批,對有污染的項目實行一票否決,是我市多年來一直實行的“鐵腕政策”。這一政策,既可行又有效,應持之以恒地貫徹好落實好。第三是監管關。加強對水源地上游企業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全天候監測機制,一旦發現超標排放,堅決制止并責其限期改正。“三條線”,一條是紅線,就是對排污不達標的企業,將其從水源地上游遷出,遠離水源地。第二條是藍線。企業生產,必須建立相應的污水處理設備,經濟規劃區內必須建設相應的污水處理場站,污水不能有效處理的,不能開工生產。第三條是綠線。就是從長遠考慮,應停止在水源地上游新建或擴建企業和旅游設施。

二是生活污染源的治理。認真貫徹落實《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切實加強水源地周邊農村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禽畜養殖污染防治等工作,還水源地周邊一個潔凈的生態環境。考慮到農村經濟條件局限和改變農民生活習慣的難度,在工作重點上建議從三個方面加以關注和把握:第一,強化水源地周邊農村環境保護自治功能。以水源地周邊的行政村為單位,設立村級水源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章程,確定目標,落實責任,以日常宣傳、管理和監督為重點,搞好村民環境自治。村級水源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可以下設若干個村民自治小組,將每一個農村家庭納入到自治隊伍,切實增強他們對飲水安全問題的重視,提高環保自覺性。水源地當地鎮政府應建立必要的監督、考核、獎懲機制,加強對農村水源地環境自治工作的領導。第二,深入持久地開展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將城市的“藍天、碧水、凈土、青山”四大行動,延伸到水源地周邊農村。“藍天行動”以保持空氣凈化為目標,引導水源地周邊農民大力發展沼氣等新型能源,以替代秸桿、山草等傳統燃料,減少空氣污染;“碧水行動”以解決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為目標,研究開發新技術,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處理和無公害處理;“凈土行動”以加強農村衛生死角管理為目標,控制傳染源,凈化地表水、地下水;“青山行動”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目標,大力推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深入開展群眾性植樹造林運動。第三,對水源地周邊農村進行包扶改造。借鑒我市包扶貧困村工作經驗,組織各級黨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水源地周邊村進行專項環境保護包扶改造。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農業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量的未被吸收的農藥、化肥及禽畜糞便,流失到河道、水庫,也是造成城市水源污染的一大根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養殖業,是解決農民增收與水源地保護矛盾的根本途徑。結合貫徹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當前首先應打破區域界限,圍繞生態農業和綠色產業,加強對水源地周邊農村農業發展的統一規劃,形成既有利于農民增收、又利于水源保護的產業發展框架,引導農民在這一框架下發展生產,實現增產增收。其次是把水源地農村作為全市農業生產的一個特別區來對待。特別區的“特別”,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扶持力度上體現特別,即對水源地周邊村的農業生產予以政策扶持和人、財、物力傾斜,就像辦工業園區那樣來辦這塊農業區;二是在環保和增收上體現特別。重視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米山水庫作為我市市區最大的水源地,可以考慮將它打造成科技型和環保型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轉化區,水源地保護的示范區,科技興農的帶動區,形成我市科技事業的“新三區”。

三、完善三個機制,為水源地保護工作提供強力保障

水源地保護工作,機制是保障。應進一步建立健全以下三個機制:

一是管理機制。進一步理順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市政府對水源地的垂直管理,協調好環保部門與水利、城建、林業、農業、氣象等部門以及水源地所在市、鎮的關系,形成既分兵把口、各負其責,又密切聯系、協同動作,統分結合、齊抓共管的靈活工作運行機制;提升與水有關的管理機構的管理地位,強化其水資源產權代言人的地位和職權;改進水資源管理手段和方式,實行水資源的動態管理,對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做法做出及時反應;實行參與式管理,注重水源地居民意愿的調查及引導,吸收當地居民參與水資源管理及其制度的制定和實施。

二是補償機制。水源地居民為保護城市水源地付出了巨大犧牲,承受了很大損失。在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在全新的發展定位和目標之下,需認真考慮水源地居民的財政補貼、水源地生態保護等相關問題。應建立健全水源地居民財政補貼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將一定比例的水資源費返還到水源地,用于補償當地農民經濟損失,并用于水資源監測、保護、節約和管理。該項資金可實行專款專用,并責成有關部門加強監管,不能挪作它用。應采取有效措施,減輕水源地居民負擔,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參照城市最低生活費標準,對保護區、補給區內的農民按期發放最低生活保證費。

三是考核機制。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進一步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大環境污染責任追究力度;相應地提高水資源保護在部門和地方干部考核中的指標權重,促使相關部門的工作重心轉到水資源的保護、節約和利用上來。

城市水源地保護工作,事業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事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希望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廣泛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水源地保護行列,眾人劃漿開大船,共同維護好我們的生命之源。希望全市各級政協組織一如既往地關注、關心和支持水源地保護工作,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建良言、獻良策,為水源地保護事業造勢助威、保駕護航。希望環保局干部職工發揚成績、再接再勵、攻堅克難、不斷進取,努力開創水源地保護工作的新局面,向全市人民奉獻上永遠的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