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時間:2022-07-31 03:48:00
導語:重讀甲申三百年祭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是甲申年,日前重讀了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結合近期的廉政宣傳教育活動,感慨頗多。“甲申年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于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這無論怎樣說也是值得我們回味的事。”
360年前(1644年),明朝滅亡,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然頃刻間,大順政權化為烏有。60年前(1944年),郭沫若寫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郭老大作提及大明緣何亡國;李自成緣何興起又緣何不敵滿人。崇禎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君主,與滿目瘡痍之中妄圖振朝綱、安天下,然口惠而實不至,最終民心盡失,無力挽大廈于將傾。李自成原為一介草寇,屬高迎祥部,燒殺劫掠與一般土匪無二。后李信歸附,薦牛金星,牛又薦宋獻策、劉宗敏,李自成漸成氣候,自成又依李信計嚴軍紀、收民心、圖大事。也就是說有了革命的組織及綱領。于是以摧枯拉朽之勢拿下北京,明覆亡、崇禎自縊。然李自成為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革命到頭、盡可享福了,縱容部下欺壓百姓夜夜笙歌,軍隊懈怠已無可戰之兵,且置關外滿人虎狼之師于不顧,只有降將吳三桂幾千人馬扼守山海關,及至劉宗敏強擄陳圓圓,吳三桂一怒為紅顏,滿人鐵騎揮師入關,闖倉促應戰節節敗退,最終亡于四川九宮山,至此滿人開始主政中原二百六十年。誠如郭老所言,李自成個人的悲劇演變為整個民族的悲劇,假如不殺李巖而聽其諫,平天下、嚴軍紀、防外虜,則歷史自當改寫。
六十年后的今天,這篇文章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做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雖然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但歷史的考驗還在繼續,并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還有很多挑戰和考驗。
擔任總書記后第一次深入基層調研就是率書記處全體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學習。同志發表了重要講話,再次向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發出牢記“兩個務必”,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革命精神的號召,要求全黨在新形勢下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結合國際、國內的形勢,結合歷史的經驗教訓,同志講話的深遠意義是不難體會的。
從國際上看,世界很不安寧,強權政治有所抬頭,個別霸權主義國家從來沒有改變與我國為敵的立場,看到我國的發展和強大很不高興,利用臺灣、西藏、人權等問題向我國發難,竟然將我國列為“邪惡的軸心”和“核打擊對象”,特別是臺灣問題迫在眉睫,“臺獨即戰爭”,這一場較量是不可避免的。
從國內看,成就大、發展快、形勢好,但新情況、新要求、新課題、新挑戰層出不窮。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我們的一些同志,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危機感和責任感,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有的拉山頭,搞宗派、鬧不團結;有的“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熱衷于歌舞升平、燈紅酒綠。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嚴重,有的甚至走上了貪污腐敗的犯罪道路。這都是淡化甚至拋棄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果,都是理想、信念動搖,蛻化變質的結果。如不加以克服,任其滋生蔓延,將會對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極大危害,直至亡黨亡國。
從我們個人來看,關鍵是要加強自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群眾觀。加強黨性修養,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經受住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長期執政的考驗。在思想上、行動上、作風上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增強公仆意識,自覺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明白,我們共產黨人,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為人民服務謀利益上。與黨同心同德,一言一行都要維護黨的形象和威信,既要對黨的事業充滿信心,又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積極推進本地區、本單位的各項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把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從明末農民革命的經驗教訓中獲取更多的思想營養,認真學習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諄諄教誨,對存亡、興衰、勝敗、得失之道感悟得更深刻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