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捍衛童年后有感
時間:2022-06-18 07:55:00
導語:讀捍衛童年后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們習慣于把兒童與明天聯系在一起,似乎是為了明天才重視兒童,這是不全面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價值,童年的意義絕對不是為了長大成人。兒童的名字是今天,捍衛童年是父母和教師的神圣天職。”這是孫云曉教授的《捍衛童年》的篇頭語。這段話一下子把我震撼了,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幾乎沒想過,“長大成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直是我小時候的夢想,我常常以自己幼年時候的理想忽視現在的眾多天真的孩子,忽視孩子的個性。我錯誤的感覺學生是和老師一樣,為實現將來的夢想而學習。我常常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感動。看到《捍衛童年》這本書,我把我又一次放到教師的位置,思考起如何以客觀的眼光面對每一個不同的孩子。
成年人的幸福與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為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是我們做父母和教師的職責。
孫教授在這本書里重點談了“童年恐慌”這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即兒童因面臨巨大壓力而不能承受所導致的一種較強烈較持久的焦慮心態。這讓我想起一位孩子曾經對她媽媽說:“媽媽,要發試卷了,我心里特別緊張,我求了老天爺很多遍,讓我考個一百分。”當時這位媽媽還覺得有點好笑,心里想到底是個孩子,求老天爺有什么用,還跟孩子講了一通奮斗、勤奮什么的。現在想來,其實孩子就是處于一種恐慌狀態,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值同樣也高,一心想著要好,讓父母高興。在家庭教育中過分強化競爭需要,弱化認知需要,缺少培養孩子習慣的耐心與細心,使孩子缺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陷入成就焦慮之中。
其實,書中很多理論,對家長、對教師很有鑒戒意義。希望自己在優秀的理論指導下做得更好:
第一、教育必須以人為本。可以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弱點或錯誤,但決不能讓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或品質惡劣,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計讓學生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聰明的、有潛力的人。童年所犯的錯誤,都是一個好人所犯的錯誤,耐心等待也是一種愛。
第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可以讓學生知道自己某門功課成績差,但決不可以讓學生認為自己肯定學不好,恰恰相反,要用巧妙的方法讓學生相信自己是由潛力的。一門功課不等于所有功課差,即使多門功課差,人生仍然大有希望。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第三,寬容孩子的不完美。世界上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可以“視而不見”。這種視而不見不等于放縱,而是選擇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對孩子多給與肯定,幫孩子共同解決問題,選擇孩子適合的發展道路。可以讓學生學習一點哲學,懂得發展與變化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讓學生相信,我現在不會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學會的;我犯了錯誤,如果能夠引以為戒,壞事可以變成好事;不管碰上什么麻煩和壓力,慢慢都會發生變化,人的智慧與辦法總比困難多。
總之,好教師不光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具有大智大勇,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上一篇:不跪著教書讀后有感
- 下一篇:教師要有精神空間的讀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