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割席斷交后有感

時間:2022-05-11 11:30:00

導語:讀割席斷交后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話說三國時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耕地,忽然挖出一塊金子,管寧視若無睹,而華歆卻撿起來看看然后扔掉。就這個細節,引發了人們一千多年的感嘆。大多都是肯定以及贊美管寧的高尚,而對華歆卻頗有微辭。

我雖然很尊重古人的觀點,但我不得不發問,為什么兩人最終都放棄了金子,而后人評價,管寧為優,華歆卻是劣呢?既然結果是一樣的,但

卻有兩種不同的判定,我不禁要替華歆喊冤。

也許有人會反駁我,華歆雖然放棄金子,可他畢竟撿起來過,而管寧卻視之為無物。孰優孰劣,一比可知。我看未必,恰恰相反,我從華歆身上看到了一種“物有可舍”的品質。他撿到金子,大可據為已有,而他扔掉了。你不覺得不去占有不應得的東西,比未曾擁有卻不想得到更加難能可貴嗎?這亦為真性情。

相比之下,管寧的形象,在我看來,典型的禁欲主義修道士!看到金子,而視若無睹,我就覺得有些好笑,難道“閣下”的身上衣物,腹中酒食,皆是天外飛來之物?錢本身并沒有善惡之質,只在于使用者心之善惡,又何必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再說割席斷義之事。說的是有一天,管寧、華歆在一起讀書,這時外面有個貴族駕馬車路過,管寧繼續讀書,華歆棄書觀之。于是乎,管寧與華歆這個學習上三心二意的同窗絕了交。

這事在現在看來,確實令人難以理解。也許有些朋友又要指出,管寧不慕榮華,華歆卻極其貪戀,孰優孰劣,又可知曉了罷。我只能再次擺手,恕我不能茍同!此刻,我忽然想起項羽早年的故事。一日,威武秦王載車于道,項羽見之,脫口而言:“他日,吾可取而代之。”這事亦為后人稱道,認為項羽志向遠大。

同樣是看馬車,為什么華歆就是貪慕榮華呢?難道亦要他指著皇帝馬車大吼一聲“吾將取而代之”,借以顯其勢氣而美名傳世?

而管寧作為朋友,著實得刻薄。豈不聞“君子之志不可移乎?”人各有志,何必強求。一旦對方不如自己的意,或者會損害自己的名聲就與其絕交,那么以這個作為擇友標準的話,這樣的人,我看倒有一個好去處——嵩山少林寺,那兒的人不戀虛榮。

最后,管寧隱居山林,守著他希冀的隱士的榮譽而死去。華歆從了官路,贏得清正廉名,在亂世中赫赫終了。若是我,絕不慕管寧,毋如學華歆!大丈夫當匹夫之責,豈能在深山茅屋中茍安!

評:本文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為華歆正名”,“毋如學華歆”。其中對管寧的嘲諷,惹人會心一笑;引項羽早年“可取而代之”的典故作比,令人拍案叫絕;當匹夫之責的丈夫氣概,教人擊節而贊。言語詼諧中透出剛烈,嬉笑間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