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環境電力文化培育
時間:2022-09-25 03:30:00
導語:市場經濟環境電力文化培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底中國電力新組建(改組)的11家公司宣告成立,實現了廠網分離,揭開了我國電力工業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在發電、輸電、配電、供電環節上實現市場交易的格局。也就是說改革將促使電力工業從封閉壟斷逐步走向開放,從受保護逐步走向主動競爭,這一趨勢要求電力行業各個環節上的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企業文化,思考如何適應這一變化趨勢培育出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企業文化。本文將著重論述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培育供電企業的企業文化
一、什么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靈魂,只有靈魂不滅,企業才會有生命。古人云:“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企業文化正是企業的精、氣、神。在企業經營的產品和服務的背后,企業經營的就是自己的企業文化。
要培育企業自身的文化,首先必須從如下幾方面了解什么是企業文化?芽有人說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并為全體員工認可奉行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等精神財富的總和。另有人說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經營理念、經營目的、經營方針、價值觀念、經營行為、社會責任、經營形象等的總和。又有人說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企業規范、企業生存氛圍的總和,既是一種客觀存在,又是對客觀條件的反映。還有人說企業文化是一種觀念精神的演繹,是一種實踐哲學。
上述幾種表述都想以最精練的語言概述企業文化的內涵。其實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在企業管理不斷提高和企業素質綜合發展基礎上的必然產物,是企業自身特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含著十分豐富和深厚的內涵,很難用一句話來簡單概括。從軟件上而言,它涵蓋六個方面的內涵:一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企業向全體員工鄭重表述什么是最該做的,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什么是最可貴的,比如“顧客就是上帝”。二是企業的經營哲學,即企業的指導思想,它是全體員工共同遵循的思想,例如,IBM的“員工、客戶與產品”。三是企業精神,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意識和信念,一個優秀的企業精神大多是一種回報社會,心系國家強大,注目民族昌盛的精神,例如海爾的“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真誠到永遠”。四是企業的道德規范,它是約束全體員工行為的一種公約,例如,“團結誠信求實創新”。五是企業制度,它是企業行為規則的總和,是實現目標的保證,是一種顯形的企業文化。六是企業的文化傳統,它是一種文化底蘊,對企業員工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就像解放軍的“三項紀律八項注意”,無論你走到哪個軍營,都能感覺它的存在一樣。從硬件上講,企業的產品和生產環境也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的產品是一種凝固的企業文化,管理差的企業一定出不了名牌產品,產品叫得響的企業一定是有品位、有內涵的企業。海爾的產業發展很快,海爾的“文化”也是一套一套的。五糧液的酒文化氛圍很濃,五糧液的產業也越做越大。整潔、美觀、大方的環境可以起到“無聲勝有聲”的作用,既可激發員工的自豪感,又襯托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檔次。
二、如何辯證認識現有供電企業文化
供電企業集團作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經過幾代人的奮斗和拼搏,幾十年的發展與壯大,一方面是積累和沉淀了豐富的企業文化底蘊,尤其是安全文化自成一體,底蘊深厚,這些是我們培育新型供電企業文化的基礎,值得提煉和總結;另一方面供電企業同電力工業的其他企業一樣,屬基礎產業之一,有著社會公用事業和特殊服務業的特點,涉及到國計民生,是區域性壟斷經營的行業,加之電力依然是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緊缺資源,與制造業企業相比,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是供電企業文化的薄弱環節。同時與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不可避免地存一種以偏概全,以點代面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企業文化現象,主要表現形式有:一是張冠李戴和各自為政并存,或是把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或政治思想工作混為一談,或是三者自各為政,出現“三張皮”現象,三者之間沒有真正地融合,沒有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缺乏滲透力和實效性。二是做表面文章,沒有按現代企業要求,深刻理會企業文化的內涵,過多注重“文化現象”,片面地以為提煉一下企業精神,制作一個企業標識,開展一些文娛活動就是企業文化,其實這些只是企業文化的載體,不是內涵和實質。三是頭重腳輕,輕視了企業文化的行為層次,員工對建立企業文化的意識淡薄,以為這是領導的事。員工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是其自身價值觀念的體現,更沒有體會到優秀企業文化可以作為一種待遇,有著消費和享受的價值。四是厚此薄彼,企業領導過多注重物質獎勵,注重福利建設,忽略了以人為本,沒有從根本上創造出一種讓每一個員工顯示自身存在價值,取得社會認同的環境。
總體而言,與現代先進企業相比,現有供電企業文化的培育和建設仍然停留在企業文化的初級階段,表象化的東西較多。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有必要注入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從如何體現企業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層次上,從如何促進企業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和實踐上,從真正發掘員工中蘊藏的推動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智慧和力量上培育供電企業文化。
三、新型供電企業文化應具有的特征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供電企業文化的定位應該是在提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新型企業文化。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戶對供電企業提供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供電企業本身的運作特征來說,供電企業文化首先應該是安全文化和服務文化。現代社會供電企業上關系到國家經濟的運行,下涉及到千家萬戶的生活質量,電力供應是否可靠和安全,服務的機制、方式、效率和水平是否令用戶滿意,都將直接影響到供電企業的形象,影響到社會對供電行業的評價,影響到企業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安全和服務凝固在供電企業的產品上,是對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的檢驗。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家對壟斷堅冰的破除,逐步縮小行業間的差距是必然趨勢,供電企業靠壟斷呵護下的時代已過去,將進入的是電力市場競爭時代,如何鞏固市場占有率,擴大市場份額,不再是他鄉的故事或遙遠的話題,因此新型供電企業文化應該具有齊心協力、奮發進取、勇于競爭、蓬勃向上的企業精神,企業員工必須不斷地忘掉過去、超越自我、展望未來,正像擁有中國”鞋王”之稱的森達集團一樣,要把類似”視今天為落后”的哲學理念升化為蓬勃向上的企業精神,逐步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的開放型企業文化。
面對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的市場法則,供電企業既不可驚慌失措,也不可抱怨“誰動了我的奶酪”,必須學會學習,在學習中求生存求發展。現代企業的競爭與其說是人才的競爭,還不如說是企業學習力的競爭。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CEO韋爾奇所說,”最終的競爭優勢在于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以及將其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2001年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峰會上曾經也指出:“中國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學習型社會”。因此新型供電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學習型的企業文化,倡導建立以共同愿望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征的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的學習型企業,強調以“學習+激勵”,激發員工“更聰明”地工作,并以此增強企業的學習力,達到超值服務的目的。
企業文化理論本質特征是倡導以人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學,提倡以人為本,全力開發人力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和自覺性。新型供電企業文化必須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它是企業凝聚力的核心。它在企業內部營造出一種尊重人、信任人、關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圍,使每一個主體都熱情地、積極地、富有責任感地從事創造性的實踐,把嚴格的管理體制和內在的心靈需求和諧、完美地結合起來。它鼓勵員工創造企業新的價值理念,提高對理念的認同度,達到從精神的層面來引導員工認同企業共同價值理念,和自覺遵守企業制度的目的。
新型供電企業文化還應該蘊含品牌文化和創新意識。市場經濟下的企業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塑造過硬的品牌。品牌是企業的形象,是聲譽是效益的代名詞。堅持創新,摧毀自我,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是企業適應環境,保持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有一個很出名的”斜坡球’,理論,即一個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猶如一個沿斜坡往上運動的球,要保持在斜坡上不滾下來,需要一個止動力,要使球體向上運動,還需要一個上升力,這個止動力即企業的基礎管理,這個上升力就是創新能力。一個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必須要解決好創新的問題。
四、新型供電企業文化的培育
對供電企業來說企業文化的培育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培育企業文化依然是一個新課題。新的市場環境下,供電企業要培育出獨具特色的、超越自我的、能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文化,首先要學習和了解現代企業文化的內涵、理念、模式和行為層次。這種學習,不應是單純的理論學習,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培育企業文化的成功經驗,正所謂“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次是結合企業管理轉型的現實,在提煉、揚棄和繼承原有文化的基礎上,審視和定位新的企業文化,審視和定位企業文化內涵中的各個要素,在廣泛發動的基礎上正式提出構建新型企業文化的命題,并制定出企業文化發展規劃。新型企業文化定位的起點要做到:一是要著眼未來和戰略,符合企業的發展趨勢。二是讓企業文化成為整合企業資源,提高企業整體素質,突現綜合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三是讓企業文化成為參與市場競爭,進行品牌擴張,資本營運和管理變革的資源平臺。
企業領導層的認識和決心是企業文化構建和培育的前提。卓越的企業文化是卓越的企業家的人格化。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領導成員的思想觀念,它決定著企業領導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企業文化對于一個企業的成長來說,看起來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卻是最持久的決定因素。也就是說企業主要領導是培育獨特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的關鍵所在。企業領導者必須有堅決施行和培育企業文化的決心和手段,必須身體力行。從海爾、聯想等許多其他知名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成功案例來看,有一個共同點即是:企業領導對企業文化的深刻認識和培育企業文化的決心是其企業文化建設能否成功的前提和關鍵。海爾文化之所以能成功與其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個人在海爾文化中所充當的重要角色是分不開的,他認為他自己”第一是設計師,在企業發展中如何使組織結構適應企業發展;第二是牧師,不斷地布道,使員工接受企業文化,把員工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企業目標的實現結合起來。”
《孫子兵法》中早就有言:“上下同欲者勝”,欲者,理念也。只有當企業文化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員工的心理和精神的時候,它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也就是說,只有達到這種程度,一個企業的價值理念體系才可能被稱之為企業文化。也就是說企業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度是企業文化構建、培育和建設的關鍵因素,是企業文化建設是否成功的標志。企業每個員工都應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理解者、實踐者、豐富者和傳播者。因此企業文化的培育要重視從上到下的灌輸方式,通過制度化的方式強行貫徹,逐漸達到共同和全面的認同。更要重視從下而上的生成方式,重視搜集、整理、總結和升華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并使之成為企業的文化理念。正如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所說:企業說到底就是人,企業文化就是競爭力,管理就是借力,你把許多人的力量集中起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
新型供電企業文化的培育除了要重視上面所述的學習與借鑒、文化定位與規劃、企業領導身體力行、員工認同外,還要重視管理理念的創新、文化載體的建設和文化培育機制的建立。
一個企業的真正成功是其企業文化的成功。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科特說:“企業文化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在下一個十年很可能成為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文化學的奠基人勞倫斯·米勒曾說過“未來將是全球競爭的時代,這種時代能成功的公司,將是采用新企業文化和新文化營銷策略的公司”。有人講資本經營是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還有人講企業經營的最高境界是人力資本的經營,其實,企業文化的經營(領導轉變觀念)才是企業(和企業家)經營的最高境界,它經營的是人的思想,人的心,人的主觀世界。
每一個追求發展壯大的企業都應該高度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工作,要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要積極探索、構建和培育自己的企業文化。成熟的企業文化是要經歷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需要全員的營造、培養和發展。一個企業要創造百年老店的神話,就必須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創造和培育一種真正屬于自己的、滲入到企業機體的神經和血脈中的、有頑強生命力的企業文化。市場經濟環境下供電企業不但要從現在起積極探索、構建和培育新型企業文化,而且要與時懼進,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網結同心”的開放的企業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秉承原有經濟母體留下的豐厚養分和市場區域優勢,茁壯成長,創造出百年老店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