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農戶農地流轉決策行為分析
時間:2022-07-17 04:56:00
導語:地區農戶農地流轉決策行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農村,農地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土地歸集體所有,使用權分屬于承包農戶。農地流轉不僅受農地使用權供給市場的約束,還受到農地所有者決策行為的約束。
筆者選取新疆察布查爾縣三個鄉鎮138個農戶為樣本,研究了西部地區農戶農地流轉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由于地理環境、民族結構、經濟發展存在差異,這三個鄉(鎮)的農戶農地流轉行為也存在差異。其中兩鄉經濟水平較高,一鄉較低。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戶,其農地要素的流動性顯著高于收入水平較低的農戶,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戶農地流轉行為呈現一種增強趨勢。分析結果顯示,區域經濟水平相對較高的兩鄉農地流轉比重高,區域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一鄉農地流轉比重較低。農地流轉戶數分別占調查戶數的49.9%、48.1%、28.9%。
通過分析在三個鄉鎮所做的統計調查數據,關于影響農地流轉決策行為的因素有以下結論:
1、職業興趣和農地經營能力因素。從土地流出方的角度看,促使農戶將土地流出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地耕種效益低”;其次是“有非農收入”;再次是“缺乏勞動力”,覺得“種地太辛苦”;也有個別農戶是由于土地離家遠,不方便耕種,才放棄土地經營權。從土地轉入方的角度看,“增加收入”和“喜歡種地”是主要的原因;然后是因為有多余的勞動力。由此可見,職業興趣和農地經營能力是推動農地流轉的主要原因。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的多少、肥沃程度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水平和體制選擇。雖然農業收入效益比較低,但對于有農業經營能力的人,種地還是劃算的。從農戶農地轉入行為看,越是具有經營能力的農戶,轉入農地行為的可能性越大,轉入農地面積也越大。對于具有積極的農地轉入行為態度的農戶,如果具有經營農地的能力,那么轉入農地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不具有經營農地的能力,則轉出農地的可能性較大。未進行土地流轉的農戶,不流出土地的最主要原因是“除了務農,沒有其他專長”;不轉入土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耕種土地的效益低,增加土地面積對收入貢獻不大”。在不轉出原因中,選擇“流出收入比自己耕種收入低,不愿轉出”的比例較高,選擇“擔心轉出后,收益得不到保證”的比例也較大。這說明,經濟收益和社會保障的缺失是制約農地流轉的主要因素。
2、流轉年限因素。農地流轉的年限約定,不僅體現了農戶對流轉農地使用權擁有的時間尺度,而且也反映了農戶對農地流轉的預期。流轉約定的年限短,說明農戶對農地流轉的預期不足;流轉約定的時間長,說明農戶對農地流轉有較好的預期。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可看出:雙方約定的農地流轉在一年的短期居多,這說明部分樣本戶是在對農地流轉預期不足或預期不明的情況下發生的農地流轉行為,即這部分農戶的農地流轉是一種權宜之計,并無長遠計劃。主要原因在于:短期流轉可以維持轉出戶的土地承包權,一旦轉出戶在外或從事非農產業失敗,可回家種地、維持生計,這一權利的保存直接影響到農地流轉的年限。
由于土地的多重功能,人均耕地資源越少,單位土地面積所承載的功能也越大,農戶對土地的期望值也越高,轉出土地的行為顯得更加謹慎,具體表現為約定轉讓的時間更短、更不愿意放棄轉出的土地;反之土地的期望值越低,轉出土地的態度越堅決,表現為約定轉讓的時間越長、甚至愿意放棄轉出的土地。所以,人均耕地資源的多少,與農地轉出行為存在密切聯系。在不同的要素稟賦下,農民的農地流轉行為是有變化的,一個理性的人總是要權衡當前的收入和未來的風險;假定其他的條件不變,當農地資源比較充足,農民將保持適量的土地作為生存保障,并將其余土地的使用權作為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農戶就會積極參與農地流轉,相應土地配置效率就高。
3、人際影響因素。農戶在進行農地流轉時,其行為態度往往受到農戶重要關系人的影響。一般而言,農戶農地流轉行為是由戶主做出決策,影響戶主進行農地流轉決策的重要關系人有兩類:一是自然人,包括與戶主具有血緣關系和經濟關系共同生活的家庭重要成員,如配偶、子女等,以及農戶家庭所在的村組居民,他們都是影響戶主決策的重要關系人。當戶主感受到家庭成員和周圍鄉鄰的支持和贊同時,他往往對農地流轉持更加積極的態度;二是組織,包括政府和村委會,政府對農地流轉的政策、態度等有可能對農戶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政府的土地制度、農地流轉政策對農地流轉有激勵和約束的功能,當政策鼓勵農戶進行農地流轉時,農戶感受到政策的激勵,從而有更加積極的態度進行農地流轉;當政府的土地制度和政策限制農地流轉時,農戶感受到來自政府的各種約束,從而對農地流轉采取謹慎的態度。
4、農業技術水平因素。農地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其規模的大小,必然要受制于農業技術水平的高低及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的規模。當農地的規模超越技術水平及其他各種生產要素與之配合的適當比例要求時,勢必導致農地資源的浪費,使農地這種稀缺資源的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這時適當縮小農地規模就會提高農地的生產力,增加經濟收入。當農地規模不適應農業技術水平及其他各種生產要素與之配合的適當比例要求時,勢必使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這時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則會因能充分發揮其他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而得到一定的農地規模效益。
綜上,西部地區農地流轉行為的活躍程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農業職業興趣、農地經營能力、對非農收入的預期是影響農戶理性決策的主要因素。此外,農村人際間的相互影響、當地農業技術水平也會對農戶決策起到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