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點

時間:2022-07-17 05:44:00

導語: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遼寧省農業現代化,應以發展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為中心,以富裕農民為根本目的,以建設現代化農業基礎產業為基本方向,以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為基本構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實施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城鄉一體。其重點任務及措施如下:

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新體系

繼續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增加節水有效灌溉面積比重。繼續進行中低產田改造,不斷增加高產穩產田比重。繼續進行平地條田化、園田化建設,坡地及果園梯田化、臺田化建設,零散地塊平整、連片化建設等,不斷增加規模經營和機械作業面積。繼續進行田間道路、電力設施、防護林等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經營效率。繼續適度進行保護地設施建設,適度增加保護地設施化栽培面積。

大力加強農村其他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建設好工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旅游小區、畜牧業養殖小區等。

大力加強農村生活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居民房舍、院落、飲水設施、能源設施、電力及通信系統、污水及垃圾處理系統、鄉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廣場、學校、診所、公共園林、池塘、水渠等。

積極搞好國家及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設。國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在農村過境,應該積極進行技術和工程配套,積極向農村延伸,實現對農業和農村的覆蓋,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

全面加強農村環境生態建設。繼續搞好農田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設;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護工程建設;搞好山林、草地、濕地等的保護和治理建設;搞好“四荒”及廢棄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綠化建設;搞好農戶、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綠化及美化工程建設等。建立耕地、水質、空氣、環境等方面質量監測和改良工作系統,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監測和防治工作系統。

以上五個方面要相互結合,配套銜接連通,提高整體功能。要使農田設施和其他產業基礎設施銜接,以提高農村產業內部物流效率和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效率。要使整個生產基礎設施與生活及公共基礎設施連接,以提高農村居民工作時效,也有利于物質能量循環利用。要使整個農村基礎設施與國家和大中城市基礎設施銜接,以提高城鄉物質、技術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以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推進農業和農村科技進步和創新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加強農業院校、科研院所建設,加強農業重點實驗室、動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設。加強農業高科技研究,開展動植物育種、引種、品種改良,高產高效栽培,科學飼養,病蟲害疫病防控,節水高效農業,無公害產品生產,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生物化工生產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關,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加快農業核心技術中試、熟化和轉化。

加快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健全各級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機構體系,鼓勵發展其他科技推廣及服務組織。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專職技術推廣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兼職參與科技推廣工作。鼓勵科技人員采取技術入股、技術承包等形式到經濟建設第一線開發創業,直接發揮推廣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人員到戶、到田和技術要領到人的服務機制。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精準農業、工程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培養發展科技示范戶,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推進農業生產資料工業的科技創新。在農機制造、農業設施設備制造、農肥生產、農藥生產、農膜制造等領域開展創新,生產供應優質生產資料,提高農業物質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加強農村教育和科技培訓。繼續加強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進一步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和科技培訓。組織各類科技人員下鄉,經常對農民進行實地培訓。

加強農業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

制訂遼寧省農產品標準。要向現代國際市場準入要求看齊,在以下方面建立標準:病蟲害標準、化學污染標準、有害物質污染標準、農藥殘留標準、生長素殘留標準、添加劑標準、保鮮劑(防腐劑)標準、包裝物無毒化標準、轉基因標志等。要遵循國際質量認證標準(ISO系列)和國家衛生安全標準(Haccp)。

建設農產品質量監測系統。進一步完善市級農產品質量中心建設。選擇糧食主產區、蔬菜主產區、水果主產區等若干縣(市),建立縣級農產品市場監測站。積極開展產地認證、產品認證、質量監管、認證產品市場推介、環境質量和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等工作,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切實保證農產品消費安全。

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進程。堅持“三位一體,整體推進”,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發展綠色食品,積極發展有機農產品。不斷增加“三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的數量,并不斷擴大其范圍。

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和布局

加快農業五大優勢區域建設。遼西地區以發展林草畜牧業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突出發展畜禽養殖、名優水果、特色雜糧、設施蔬菜、球根花卉等。遼北地區以建設大型優質專用糧和畜牧業生產基地為重點,推進專用玉米、高油大豆、肉牛和生豬等產業的發展。中部地區以優質水稻和精品農業為重點,擴大優質水稻、高油大豆、設施蔬菜等專業化生產規模,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遼東地區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建設穩定的食用菌、中藥材、絨山羊、出口肉禽、鹿、林蛙、山野菜等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基地,發展綠色功能食品。沿海地區重點發展精品漁業、優質果業、畜禽養殖業,重點推進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創匯農業建設。在以上優勢區域建設中要推進各類種植業基地、畜牧業生產小區等建設,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地區專業化建設。

積極引導農產品開發新方向和農業開發新領域。大力開發優質產品、無公害綠色產品、優良傳統產品、保健功能產品、地方特色產品、專用產品、新特產品、反季產品、深加工產品、生物化工產品等。大力開發能源農業,發展酒精作物,生產汽油醇;發展燃油、燃料作物,生產生物柴油,生產秸稈燃氣、型碳、沼氣以及畜產加工廢棄油脂燃料等。大力開發材料農業,即生產工業材料的農業。如利用玉米淀粉等生產的高聚酯材料,用于生產汽車、電腦等制造業配件;利用作物秸稈造紙和壓制建材、包裝材料等。大力開發醫療農業,即直接提供醫療保健品、醫用藥品、醫用蛋白、疫苗、醫用器官等的農業。大力開發環保農業,即專門服務于環保產業的農業,其專門提供有益的花草樹木、微生物種群等,用以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凈化環境和美化環境。大力開發觀光農業,即將農業資源和生產項目與旅游資源結合,為人們提供觀光及休閑服務。

推進農業產業組織化

努力提升農戶經營水平,發展現代家庭農場。通過市場化和產業化帶動,提高農戶專業生產力。通過實施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政策,促進土地集中,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訓力度,提高農戶的經營管理水平。發展各類現代家庭農場、家庭養殖場、家庭農機服務站等。

發展各類現代公司農場。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建立較大規模的公司性農場及公司性養殖場、大型果園、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服務中心、農產品貿易公司等。

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促進同類生產的農戶或企業組建專業協會或各種合作社。鼓勵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大力促進建立各種基地合作組織和園區合作組織,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先進技術采用、產品銷售等環節開展合作,提高規模效益和市場參與力。建立金融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生產提供小額貸款。

加強縱向產業組織聯系。促進產、加、銷等縱向環節企業之間建立聯系,建立合同、契約、訂單等關系,大力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協會+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組織模式。在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推動成立前后參股、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大型公司或企業集團。

建設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全面開放市場,加快發展國際化農業。全面引進國際農產品競爭的效率標準、技術標準、質量標準、衛生安全標準等,全力改進遼寧省農業生產經營技術、交流手段和保障能力。進一步拓寬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領域和渠道,積極引進境外技術、人才、資金和服務,促進農業技術、管理和產業國際化升級。大力建設具有區域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加大“綠箱政策”范圍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

建設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改造升級各類產地批發市場。扶持建設地區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銷地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加強農產品公共營銷促銷服務系統建設。

建立省級農業中心市場。在沈陽和大連建立兩個省級農業中心市場,以連接各地批發市場、物流中心,實行業務互動。中心市場交易內容包括所有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農用生產資料、農業科技、農業資金、農業勞務等;交易方式包括批發、期貨、零售、展銷、聯營、代銷合同訂購、網上交易等。中心市場的功能包括:促進充分競爭,形成統一價格;集中比較質量、比較價格,消除割裂、壟斷、操縱和欺詐等不良市場行為;迅速匯集和傳遞價格、供求信息,及時引導生產和消費;減少層次、簡便手續,提高業務效率,降低交易費用等。兩個中心市場要業務連通、功能互補、南北呼應,共同覆蓋全省、輻射東北、連通國內市場、對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