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團組織與社會管理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21 08:35:26

導語:各級團組織與社會管理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級團組織與社會管理工作意見

一、目的意義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發揮優勢,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過程中積極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全市各級團組織和團干部要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創新參與社會管理的工作載體,提升參與社會管理的工作能力,在我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作出積極貢獻。

二、總體目標

到“十二五”規劃期末,以全市共青團工作為統攬,發揮優勢,創新載體,不斷拓寬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實踐路徑,完善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著力打造青少年分類引導教育體系、青少年社會事務管理體系、共青團志愿服務工作體系、青少年維權工作體系和共青團基層組織體系五大體系,形成全市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工作模式。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與信息網絡時代相適應,運行科學、互動參與的青少年分類引導教育體系

強化團組織及團屬組織的教育引導功能,以青少年網絡服務為重點,強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設。突出教育引導的時代主題。創新運用網絡技術、時尚文化等方式方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旗幟鮮明地堅定主心骨、唱響主旋律。運用網絡新媒體探索教育引導新途徑。尊重青年選擇規律,順應青年選擇習慣,積極借助微博、QQ群、手機報等網絡新媒體的力量,加強青少年網絡輿情分析,鞏固壯大青少年網絡主流輿論,提高教育引導青少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依托市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學校心理健康輔導站、社區校外輔導站,構建覆蓋全市的未成年人成長指導網絡,以服務基層、服務青少年為原則,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志愿者開展“心理健康大講堂”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宣傳普及未成年心理健康知識,重點關注農民工子女、重點青少年群體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營造健康時尚的青年文化氛圍。加快青年文化人才培養和文化陣地建設,依托媒體的傳播乘數效應,打造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文化活動品牌,努力引導青年積極學習和弘揚先進文化,從內心認同共青團組織的文化價值觀。

(二)打造與青少年民生改善要求相呼應,資源統籌、項目優化的青少年社會事務管理體系

圍繞青少年生存健康、教育發展、婚姻家庭、文化休閑等民生重點領域,積極承擔政府青少年社會事務,提供公共服務、著力排憂解難,最大限度惠及最廣范圍的青少年群體。推進青年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發揮青年創業政策引導、孵化培育、資金貸款等幫扶作用,努力改善青年實現就業創業的途徑和條件。推進社區青少年事務管理工作,開展分類教育、分層管理和分類服務,切實服務社區青少年健康成長。推進社會化方式幫扶困難青少年群體工作,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關愛農民工子女等共青團工作品牌。

(三)打造與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相銜接,服務專業化、組織協同化的共青團志愿服務工作體系

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志愿服務條例》,構建黨政統籌、共青團主導、全民參與、社會支持、管理規范、制度完善的志愿服務工作體系,全面強化社會志愿服務機制建設。貫徹落實我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工作思路,廣泛開展青年志愿服務城鄉全覆蓋工程,進一步拓展志愿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志愿服務向農村延伸,向基層延伸,構建全市青年志愿服務城鄉全覆蓋網絡,不斷提升我市志愿服務事業科學化水平。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多元志愿服務協同化的組織網絡,深入推進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實現志愿服務資源的科學開發和優化配置。積極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圍繞社會管理的各個領域,推動志愿服務的項目化和專業化發展,重點做好文明新風、扶危濟困、素養提升等專業化志愿服務項目。積極順應政府職能轉變要求,探索長效化的政策保障機制,深化專業培訓和激勵機制,實現志愿服務科學發展。

(四)打造與社會管理運行機制相匹配,渠道暢通、多方參與的青少年維權工作體系

深化“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構建組織渠道和社會渠道相互配合的青少年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青少年來信、來訪、來電等訴求表達方式,創新完善青少年維權工作體系,實現青少年權益保障長效化。充分發揮共青團作為全市未保委、預防辦的統籌、協調、督查職能作用,完善包括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等在內的多方參與模式,大力加強12355青少年服務臺建設,積極整合團內外資源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務、困難救助等服務,全面形成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綜合效應。豐富青少年維權工作內容,拓展優秀“青少年維權崗”創建和服務領域,積極向與青少年權益領域密切相關的部門、行業延伸,向農村、社區、企業、學校拓展。

(五)打造與黨的基層組織格局相配套,覆蓋全體、活力煥發的共青團基層組織體系

堅持黨建帶團建,創新團建方式,推進共建組織建設,不斷鞏固和深化各領域基層團的組織建設,努力構建覆蓋全體青年的共青團基層組織體系。著力推進鄉鎮團組織格局創新,調整、增配鄉鎮團(工)委副書記和委員,以區域聯建、片區共建的方式積極推進城市社區、農村各類共建組織建設,積極打造以原有組織體系為縱向支撐、以各類共建組織為橫向延伸的“網格化”覆蓋體系,在此基礎上創新團干部隊伍管理機制、團工作分工協作機制、團工作項目運行機制,面向青年提供“組團式”服務,推動鄉鎮共青團組織的整體活躍。著力做好“兩新”組織團建工作,以線面結合的方式,廣泛運用行業建團、產業建團等方式,不斷擴大對“兩新”組織團員青年的有效覆蓋,促進“兩新”組織團工作全面活躍。與此同時,要著力做好青年社團、青年自組織的服務和管理工作,創新運作模式,強化團組織和青少年自組織的交流合作機制、青少年自組織的公益創投孵化機制、青少年自組織領袖和骨干的教育引導機制,充分發揮青少年自組織的正面引導作用。

四、工作要求

全市各級團組織要準確把握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切入點和增長點,不斷提高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強化組織保障、隊伍保障、資源保障,確保總體目標和各項重點任務圓滿完成。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是市委賦予共青團的光榮使命,也是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的職責所在。全市各級團組織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進一步深入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納入團的核心工作范疇,逐步構建起決策科學、分工合理、執行順暢、權責一致、監督有力的參與社會管理工作機制,整合各方力量,明確目標任務,周密制定方案,精心組織實施。

(二)強化隊伍,提升素質。要打造包括專兼職團干部、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在內的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工作者隊伍。要加大團干部選拔培養力度,切實提高廣大團干部的創新思維力度、群眾工作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要構建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人才為輔的有數量有質量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者隊伍。要結合基層團組織建設,以社會工作者專業化和職業化為契機,充分調動社會工作者隊伍參與團的各項工作。加強志愿者專業隊伍建設,提升志愿服務對于社會建設的貢獻率。

(三)整體資源,形成合力。要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進一步整合黨政資源、團內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參與社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資金和資源保障。要進一步深化參與社會管理的陣地建設,提高團務活動室的建成率和活動率,加強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延伸,推進青少年宮和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建設,做到青年志愿服務城鄉全覆蓋,夯實參與社會管理的陣地依托。

(四)大力宣傳,營造氛圍。要充分發揮電臺、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及團屬宣傳陣地的作用,多渠道、多層次大力宣傳黨委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決心,大力宣傳共青團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意義,大力宣傳各單位在推進青少年社會事務管理創新工作中的經驗做法,廣泛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努力營造舉全市共青團之力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是社會管理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全市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干部、團員青年要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動態,緊緊圍繞全市新“六城同創”戰略部署,立足共青團工作實際,積極參與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為決戰決勝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全面加快基本現代化建設進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