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局二○一三年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28 11:08:09

導語:文廣局二○一三年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廣局二○一三年工作意見

一.以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為抓手,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新水平。

1.全力確保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達標。根據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各項部署要求,進一步完善推進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加大督查和管理力度,推動一批整改項目按時完成,實現基層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確保2013年創建達標。

2.加快推進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中國昆曲”劇院年內完成主體建筑,開工建設圖書館二期(存儲集散中心)、人民劇場改造工程;完善藝術劇院功能定位,確定建設方案;結合桃花塢地區綜合整治,建設國家非遺展示中心;繼續推進一批縣級市(區)重點項目建設,吳中區東吳文化中心、高新區文體中心建設年內啟動;全市新增影院5家、銀幕25塊、座位3000個,建成一批鄉鎮數字影院。

3.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2013年全市新增20個圖書分館,使全市公共圖書館分館總數達160個。積極推進軌道交通圖書分館建設,力爭建成1-2個軌道交通圖書分館,與圖書館實行資源共享、協同采編、統一檢索、一卡通用。

4.加快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完善數字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建設,加快表演藝術類資源數字化。加強數字文化服務渠道建設,全面完成城區、鎮區廣電雙向網改造,農村雙向化率達90%。加強數字文化服務終端建設,公共文化有線數字互動平臺正式運行,建設并推廣掌上蘇博、掌上蘇圖手機應用服務系統,推進基于有線雙向網絡的“智慧社區”建設,每鎮建設1-2個“高清互動示范社區(村)”,全市建設10個以上集政務信息、應急廣播、社區大屏、治安監控、智能家居等為一體的“有線智慧示范社區(村)”。

5.進一步繁榮文化惠民活動。創新文化惠民活動方式、手段,提高文化惠民活動質量,進一步打響“群星璀璨”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品牌,開拓多種形式文化“三送”、“四進”活動,力爭開展各類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動不低于3萬場次,向基層送書10萬冊、送戲3000場次、送電影2萬場次以上。

6.加強公共文化服務理論研究。結合國家、省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重點開展服務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制度設計研究和理論研究,探索和建立具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長效管理機制,提煉總結在全國具有示范意義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模式。

二.以“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申報為抓手,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跨越發展取得新突破。

7.著力推進文化產業增量提速。完善并實施《市文化產業“十二五”發展跨越提升行動計劃》,2013年,文化產業增速不低于20%,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6%,為我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持。

8.全力爭創“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完善創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區”申報方案,落實創建責任,積極推動相城區、工業園區等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

9.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發展布局。編制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布局規劃,重點推動姑蘇區加快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吳江區加快建設絲綢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推動各縣級市(區)繼續做強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區,促進全市文化產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

10.進一步推進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陽澄湖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二期、太倉創意產業園、鳳凰國際書城、新聞大廈、蘇報集團印刷數字化產業園、現代傳媒廣場、國際影視娛樂城等一批5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的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繼續引進一批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培育一批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特色企業。

11.完善文化產業金融創新服務平臺。發揮好“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作用,加快推進“擔保基金”、“創投基金”、“風險基金”等運行,加強對擬上市文化企業的篩選和儲備,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盡快實現上市。

12.精心辦好第二屆“創博會”。創新辦展思路,拓寬招商渠道,高質量辦好第二屆“中國·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擴大影響,提高效益,努力將“創博會”培育打造成為全國文化創意設計產業的品牌展會。

三.以大運河古城段申遺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首設為契機,扎實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樹立新標桿。

13.積極推進古城古鎮申遺。按照世界遺產標準和國家大運河申遺倒計時要求,穩步推進大運河申遺段各點段綜合環境整治,完成大運河遺產展示館布館開放,建設大運河古城段遺產監測及檔案中心。積極推動周莊等6個古鎮按照世界遺產標準做好遺產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爭取早日申遺成功。

14.大力推進博物館城建設。加快首批5個專題博物館建設,爭取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建成開放;啟動第二批10個專題博物館建設。加快實施以絲綢博物館為重點的博物館提升工程,提高現有博物館運行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頒布實施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更多反映歷史文化特色的各類專題博物館。

15.扎實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深入研究提煉城市歷史、自然、人文、經濟、傳統等要素,轉化為具象可見的視覺符號,建立歷史文化名城視覺標識系統,更好彰顯城市個性特征、內在魅力、人文情感和文化品位,全方位提升城市形象。積極推進古民居保護利用,配合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天賜莊地區綜合整治、古建老宅修繕保護利用和古城墻保護修復等重點工程,加強文物古建筑維修保護的業務指導和跟蹤管理。

16.扎實做好吳文化考古和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考古工作。鎖定目標,鍥而不舍,進一步深化木瀆春秋城址考古研究,科學勘定古城周界,選擇重點遺存點進行科學發掘,摸清古城結構,為木瀆古城址保護規劃編制完善提供科學依據。積極開展對木瀆古城址周邊土墩的調查、試掘,力爭在吳國王陵和高等級墓葬探尋上有新收獲。進一步做好草鞋山遺址、趙陵遺址、姜里遺址等重要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力爭有新的重要發現。配合基本建設,積極做好城市考古工作。

17.認真做好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時間進度和工作要求,加強組織協調,市、區聯動,高質量做好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實地調查相關任務,完成我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普查登錄工作。

18.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水平。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建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年內公布實施。全面完成國家級非遺項目中長期規劃草案編制。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力度,2013年底力爭創建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3個省級基地,建立一批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鼓勵和推動具備一定條件的區域申報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19.積極做好“創意城市”申報工作。積極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聯盟申報“創意城市網絡——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以此為契機,搭建國際間較高規格的工藝美術交流合作平臺。繼續推進評彈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名冊”項目工作。

四.以承辦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為契機,加快繁榮文藝精品創作取得新成果。

20.精心承辦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加強與中國文聯的對接,高質量辦好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展示文化美好形象。

21.深入推進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力爭青春版《牡丹亭》再獲國家級獎項;精心加工舞劇《桃花塢》、錫劇《一盅緣》和蘇劇《紅豆祭》,爭取在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上取得好成績;組織1-2臺劇目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精心加工中篇彈詞《繡神》、《孫武與勝玉》和昆曲《玉簪記》等參加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蘆花獎”評比,爭取獲得榮譽。加強現實題材作品創作,新創和改編滑稽戲《親親保衛戰》、音樂劇《又見桃花紅》、錫劇《綠色種子》。

22.加強優秀戲曲遺產保護傳承。完成昆劇大戲《長生殿》、《西廂記》、蘇劇大戲《快嘴李翠蓮》、長篇彈詞《武松》、《法門寺》及一批昆曲、蘇劇折子戲的傳承、深加工并進入市場演出;完成傳統滑稽戲《拔牙齒》、《自作聰明》、《孝順妮子》和江南絲竹《六板系列》的傳承。

23.加強美術作品創作和展陳管理。結合顏文樑紀念館改造后的重新開放,精心組織開展“顏文樑藝術獎”評選活動。辦好“新吳門畫派”代表性畫家作品展等美術活動。組織好2013“中國百家金陵”畫展、省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精品工程(二期)等各級美術展覽、活動的創作工作,爭取一批優秀美術作品在全國、省重大展覽和評比中獲獎。加強和規范我市美術藏品征集管理,成立評審專家庫,頒布并實施《市區公辦美術單位美術藏品征集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市美術館協會的紐帶作用,加強各公辦、民營美術館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我市美術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24.繁榮社會文化創作。加大對民營藝術院團、群眾文藝團隊的扶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社會文化活動,引導、活躍民營文藝團體創作演出,推動形成民營文藝演出季,打造“民星大舞臺”品牌;推進優秀群文作品的創作生產和深度加工,爭取1-2個作品在全國第十六屆群星獎決賽中取得好成績;繼續抓好群文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廣場舞等深受群眾喜愛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豐富群眾文化需求。加強對民間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學會)的監管和業務指導,將社團組織、行業協會(學會)開展活動情況納入考核管理,對業績優秀的單位給予表彰獎勵。發揮市文藝創作中心作用,逐步建立文藝創作基金項目,搭建全市文藝創作、交流、評獎、培訓的平臺。

五.以創建國家“書香城市”為目標,著力打造“全民閱讀”活動新品牌

25.研究出臺《市“書香城市”建設規劃和指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匯聚專家力量,研究和編制《市“書香城市”建設規劃和指標體系(試行)》,明確“書香城市”創建的量化指標,以科學有效的方法扎實推進“書香城市”建設工作。

26.舉辦首屆“書香”——全民閱讀高峰論壇。邀請著名文化學者和專家來蘇舉辦首屆“書香”——全民閱讀高峰論壇,探討、交流全民閱讀推進方法,總結經驗,確定以后每兩、三年舉辦一屆“全民閱讀高峰論壇”的工作方案,將“書香”——全民閱讀高峰論壇打造成為的品牌活動,提升“書香城市”創建工作在全國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27.加強“書香城市”創建宣傳。加大對“書香城市”創建活動的宣傳報道力度,努力營造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城市”的濃厚氛圍。邀請知名攝制公司,制作“書香”形象宣傳片,并在央視等媒體播出,打造“天堂·書香城市”形象,擴大影響。

28.精心辦好第八屆閱讀節。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注重活動實效,努力把閱讀節打造成為廣大市民群眾喜聞樂見和廣泛參與的大型閱讀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創建“書香社區(村)”、“書香之鄉”、“書香之縣”、“書香機關”、“書香企業”、“書香校園”和“書香之家”活動;評選“閱讀之星”、“藏書之星”,為創建全省和全國“書香城市”奠定基礎。

29.加強農家書屋和農家書店建設。確保所有農家書屋(圖書室)達到省標三星級以上,推進農家書屋(圖書室)與所在區域各圖書館分館的圖書資源共享,實現通借通還和“一卡通”服務。認真完成省局下達的農家書店建設試點任務,實現在每鎮一村農家書屋里建立農家書店的目標。

30.建設閱讀主題公園。進一步完善閱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選擇1-2個市民公園進行試點,圍繞閱讀主題,進行環境改造,增建圖書館分館、新華書店門店、電子閱覽室、圖書漂流亭、報告廳等相關設施,使之成為公益性閱讀活動和民間閱讀組織活動的專門場所。

六.以完善長效管理和服務機制為突破,努力開創文化市場繁榮新局面。

31.加強廣電、新聞出版依法監管。進一步完善廣電安全播出組織機構和應急管理體系,更新市廣電監測智慧系統,確保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積極支持新媒體發展,加強衛星電視、新媒體、廣告播出管理。做好廣電評優創優和收聽收看評議工作,加強新聞報刊審讀,規范報刊出版行為,依法履行好對媒體導向的監管、監控職責。

32.加快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劇院聯盟運行機制,促進演藝業資源整合和發展繁榮。推進游藝娛樂市場的有序發展,鼓勵歌舞娛樂業集約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培育1-2家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娛樂業品牌企業。規范藝術品市場秩序,開展“誠信畫廊”創建和“現當代藝術品”推廣活動。

33.深入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加強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建立完善執法工作制度。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執法辦公系統,建立使用文化市場地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網吧不良信息過濾系統,有效加強對網吧輿情的監管。加強日常執法檢查,扎實推進“掃黃打非”,著力抓好大案要案,強化執法監督考核,進一步規范文化市場經營秩序。

七.以常態化、品牌化為目標,著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形成新亮點。

34.積極推動文化藝術產品“走出去”。進一步拓寬文化對外交流渠道,創新文化對外交流方式,大力扶持優秀文化藝術產品走向海外。精心做好中日版昆曲《牡丹亭》法國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記》赴美、加兩國巡演,“新吳門畫派”臺灣巡展以及昆曲、評彈、刺繡、雕刻等“非遺”項目赴菲律賓展演展示工作。探索項目合作方式,省、市聯手創排昆曲《白蛇傳》,為2014年參演美國林肯國際藝術節做好準備,打造昆曲“走出去”新品牌。

35.積極扶持發展文化對外貿易。與市有關部門研究制訂《市鼓勵發展文化產品出口和文化服務貿易的工作意見》,加大對印刷總廠有限公司、寶成實業有限公司等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出口重點企業的培育、扶持,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交流,鼓勵參加國際性文化展會,努力擴大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和影響力。

八.以實施“姑蘇文化人才計劃”為抓手,著力推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新格局。

36.加快后備人才培養。對發展潛力大、自身素質高的中青年后備專業技術人才,有計劃、分批次地選送出國出境學習培訓,上掛相關國家級、省級文化單位(部門)跟班學習,提供課題項目資金扶持,努力使其成長為專業創作、文化研究、經營管理等各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積極爭取企業支持,設立“青年藝術人才獎勵資金”、“青年文化研究人才獎勵資金”,加強對優秀青年人才的扶持和宣傳,并擇優推薦參加省“333”人才、市“杰出人才”、“五個一批”人才等評選。

37.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制訂緊缺人才目錄,出臺《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引進獎勵辦法》,采取新聞媒體信息、與人才中心和獵頭公司聯手發掘人才、到名牌高校招聘畢業生等方式,采用人才柔性流動、項目合作等新機制新形式,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重點人才。積極實施“姑蘇文化人才計劃”,做好第三屆姑蘇文化創新創業領軍(重點)人才評選。

38.精心辦好藝術職業教育。加強評彈學校、市藝術學校品牌建設,改善藝術學校辦學條件,推動評彈學校創建“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暨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級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和“省職業學校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進一步加強校、團合作,通過“從舞臺到講臺,再從講臺到舞臺”的培養途徑,補充和完善專業師資隊伍,提升教學質量。在市財政的支持下,實施昆曲、蘇劇和評彈專業免費教學。

九.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激勵,著力在提升團隊形象上展示新氣象。

39.深入推進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活動。進一步抓好領導班子和黨員干部的學風建設,完善和落實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組織全系統黨員干部廣泛開展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的、形式多樣的學習研討活動,不斷把十八大精神學習活動引向深入,切實把全系統干部職工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八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上來,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積極貢獻聰明才智。

40.著力營造文化創新濃郁氛圍。堅持把以十八大精神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作為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全系統干部職工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進一步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拓寬視野,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開啟文化創新發展新征程。

41.進一步加強作風效能建設。認真學習貫徹重要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市委“十二項規定”,以良好黨風、政風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加強依法行政工作,認真落實領導干部、機關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制度,進一步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政務公開,對社會咨詢、舉報、投訴,在規定時間內作出答復,及時認真辦理好“兩會”建議、提案和“寒山聞鐘”論壇、中國網、市文廣新局綜合信息網各類建議、咨詢、投訴的答復工作。深入開展“五個最佳”創建活動,創新服務方式,打造服務品牌。

42.全面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和廉潔自律各項制度規定。繼續圍繞行政審批、行政執法和公共管理等權力運行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監控,進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和權力運行監控機制,狠抓現有制度的貫徹執行。堅持糾風治亂和廉政、執法、效能監督,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行為發生。

43.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平安創建。進一步深化全系統、全行業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加強未成年人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深入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加強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建設。進一步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工作的各項措施,加強安全、保衛、信訪和維穩工作,為圓滿完成文化建設各項任務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