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局工作總結[下 ]
時間:2022-12-16 12:17:00
導語:勞動保障局工作總結[下 ]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存在不足
雖然我們半年來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按照上級的要求和群眾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社保基金存量減少,養老金和失業金的支撐能力下降,在兩金的發放上存在潛在的危機。
2、就業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由于經濟發展滯后,致使就業崗位不足、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矛盾突出;在各項優惠政策落實上門檻過高,還不能真正落實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再就業優惠政策的落實;相當一部分下崗失業人員擇業觀念陳舊、技能偏低影響其實現再就業。
3、勞動關系不夠理順,維權工作力度不夠,用人單位侵權現象時有發生。
4、經費緊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辦公的質量和效率。
三、下步工作打算
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這個大局,堅持以人為本,以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再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勞務輸出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重點,協調推進收入分配、勞動關系、勞動保障法制建設等各項工作,解放思想,團結奮進,扎實工作,推動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認真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努力促進就業增長
1、認真落實中、省、市各項再就業扶持政策。繼續加大對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積極按規定條件和程序發放再就業優惠證,協調有關部門不折不扣地落實再就業各項稅費減免,培訓、職介、崗位、社保補貼和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創造條件、提供服務。
2、加強就業培訓工作。充分調動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積極性,合理利用職業培訓資源,實行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形成培訓合力;加大就業培訓的資金投入,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努力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參與市場就業的競爭力。今年就業培訓力爭達到3000人次。特別是下崗失業人員和外出務工人員參加職業培訓,形式上,可采取集中辦班、業余授課、電化教學、網絡培訓等多種靈活形式。內容上,對用工者進行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基本生活常識、尋找就業崗位等方面培訓教育,提高勞動者遵守法律法規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加強市場用工信息的調查、分析、預測工作,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以定點和定向培訓為主,推廣定單式培訓,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培訓就業率達到80%以上。加強培訓后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推行和規范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3、努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探索和推行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就業方式,鼓勵開展多種形式就業。下大力氣發展第三產業、勞動密集性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不斷培育和發展新的就業增長點,拓寬就業空間,廣開就業門路。積極開發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等公益性就業崗位,促進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人員再就業。全市今年要新增就業1.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000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9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
4、積極穩妥地推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工作。積極與財政、銀行等相關部門協調溝通,逐步規范貸款程序和貸款行為,保證這項工作在全市穩步推進、平衡發展;要不斷研究和建立小額擔保貸款的跟蹤管理辦法,降低貸款風險,促進擔保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5、加強勞動力市場“三化”建設。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信息網絡作用,形成一個以勞動力市場為中心,上接中省,外聯有關省區,下接鄉鎮勞動力市場網絡,實現網上登記、網上擇業、網上管理、網上服務。進一步強化就業服務,實行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申請、鑒定申報、檔案管理、社會保險關系接續“一站式”就業服務。
(二)、認真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實現輸出總量與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把勞務輸出作為興縣富民的重要產業做大做強,走出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化培訓、企業化運作、規范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新路子。
1、開拓進取,廣泛開辟輸出渠道。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精心組織,全程服務,逐步形成省內、省外和境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勞務輸出新格局,確保全縣勞務輸出總量達到1萬人,創經濟收入5000萬元以上。
2、建立勞務輸出資源庫。對各類新成長勞動力、城鄉富余勞動力登記建檔,實現微機動態化管理,做到性別清、年齡清、技能清,為勞務輸出工作打好基礎。
3、廣泛搜集勞務信息,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有序化程度。通過公共職介機構、民辦職介機構、政府駐外機構、駐外勞務管理機構及在外出務工人員中建立信息員等方式,廣泛搜集勞務信息,及時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準確的用工信息,讓勞務人員有目的、有組織、有效益地外出務工。加大對用工單位資質、信譽的考察,建立較為穩定的勞務輸出基地,與勞務需求量較大的企業加強合作,簽訂用工協議,在我縣建立符合他們需求的產業工人培訓基地。
4、建立完善勞務輸出管理機構,加強勞務輸出管理工作。進一步健全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努力做到“編制、人員、經費、任務、責任”五落實,實行用工單位、中介機構、務工人員三方合同制,完善勞務輸出的跟蹤服務工作,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管理,及時協助他們處理好勞資糾紛,切實維護好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解除其后顧之憂。
5、逐步探索實行勞務輸出的企業化運作模式,逐步建立縣級勞務輸出基金。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保覆蓋面和社保基金征繳工作
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險政策宣傳力度,積極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大社會保險基金的征繳力度,加強對社保基金的監管,力爭各項保險整體向前推進。失業保險工作,要積極作好事業單位的參保,規范失業保險個人繳費記錄,積極協助地稅部門作好失業保險的欠費清理工作,確保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醫療保險要及時研究、解決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完善各項政策、規定。要把降低參保職工個人醫療費負擔作為重點,加大對定點醫院、藥店的考核檢查,規范醫、患、保三方行為,提高醫療保險制度的運行質量。工傷和女職工生育保險工作,要把法規的宣傳和擴面作為工作重點抓好落實。
(四)繼續鞏固養老金發放成果
要積極籌措資金,完善和規范社會化發放的形式和途徑,確保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實現“不漏一人、不差一分、不拖一天”的承諾。要加快推進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社會化,要依托鄉鎮、街道、社區基層勞動保障工作平臺,把離退休人員管理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助、貧有所濟。
(五)加強勞動關系協調、企業工資分配、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和勞動爭議處理工作
加強勞動關系協調工作,加大勞動保障執法力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要以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為目標,以建立順暢高效的協調機制為基礎,以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嚴格的監察執法為保障,全面加強勞動關系協調、企業工資分配、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和勞動爭議處理工作,切實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積極開展工資指導線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的調查工作,逐步形成企業根據社會平均工資和本企業經濟效益自主決定工資水平的新機制。全面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理順勞動關系,及時做好企業改制后的勞動關系轉換工作。以城鎮私營企業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為重點,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各類用人單位與職工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年底非國有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要達到80%以上。
(六)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執行《勞動法》、嚴厲查處打擊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監督用人單位依法同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和勞動合同簽訂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勞動用工管理,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進一步監察各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勞動合同的簽訂情況,特別是私營企業、建筑施工單位,要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有條件的用工單位必須盡快簽訂集體合同,進一步規范勞動關系;對群眾舉報投訴案件,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舉報案件,要積極查處,發現重大群體突發事件,要快速介入,盡快解決,維護社會穩定。
(七)、建立勞動爭議預防機制
進一步加強勞動爭議調解工作。第一,重視從源頭上預防、調解勞動爭議,要繼續加強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建設,要與各級工會進一步密切配合,建立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發揮企業調解委員會的“第一道防線”作用,做好勞動爭議的預防調解工作;第二,加強對有關勞動保障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處理工作。要落實工作責任,提高敏銳性,對可能發生事件的隱患進行有效的預防、監控、排查和調處,努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第三,要加強勞動仲裁隊伍建設,提高勞動仲裁員的業務素質。積極探索新時期勞動爭議仲裁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改進辦案方式,提高辦案質量。時效內結案率達到100%。
總之,讓我們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勞動保障中心工作不動搖,解放思想,團結奮進,扎實工作,為推動全縣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再上新臺階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