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建設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

時間:2022-11-26 09:05:00

導語:縣建設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建設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總結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提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這是黨中央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的報告,是建設和諧社會理念在生態與經濟發展方面的升華,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生態問題高度負責的精神。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對于我縣建設“新田園城市”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積極貫徹黨中央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部署,是建設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局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不斷增強責任感和大局意識,做了一些應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現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生態文明理念的出現是人類在認識、利用自然過程中的一次質的飛躍,必將促進人類社會以更快的速度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生態文明的理念將為城鎮發展指明新的方向。為緊跟時展步伐,順應形勢潮流,我局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知識學習納入干部培訓計劃,通過采取集中培訓與個人自學的方式,切實提高干部職工對生態文明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在城鎮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決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水平與效率。

(二)找準位置,明確責任。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是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決策的具體實踐,生態文明建設不單單是一個部門或行業的責任,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建設部門更是責無旁貸,搞好城市規劃、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升市容市貌,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總體來說,我縣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水平,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仍然不夠配套,人居環境還需逐步改善,隨著城鎮建設不斷深入,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和提供技術服務,推動城鎮建設持續發展,改善城鎮生態環境,是建設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結合實際,發揮職能。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宏觀決策,落實到城鎮建設行業的具體實踐中,就需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切實做好城鎮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一是在城鎮規劃工作中把突出生態地位,改善城鎮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居住環境,走上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為主要任務,努力創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城與鄉融合統一的“新田園城市”環境。二是將建設“新田園城市”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積極開展住宅小區開發,切實提高縣城環境質量,努力做到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確保居民住得寬敞、住得方便、住得舒適。積極實施綠色生態景觀工程建設,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以右甸河兩岸“新田園城市”中心區田園景觀帶建設為重點,形成道路綠化、公園廣場綠化為一體的綠化格局。實施了包括高科技農業示范園、生態農業示范園、珍稀竹園等在內的綠色項目,在縣城內外形成以大片的農田、綠地、自然山體的永久綠色空間,形成田園山水環抱,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田園中的城市,山水中的城市”的整體景觀形象。使園林綠化,田園風光相互滲透,體現“新田園城市”特色,做到人與自然、城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以創建和諧、整潔、有序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建好一片,管好一片,帶動一片”的原則,廣泛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打擊占道經營、違章停車、破壞公共設施等不和諧行為,進一步規范戶外廣告、清理衛生死角、規范經營秩序。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教育人們愛護城鎮、管理城鎮,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與城鎮設施之間和諧共存,做城鎮的主人,廣泛樹立“人民城市人民愛”的公眾意識。強化市政設施管理,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促進和諧進步。

二、取得成效

(一)城鎮居民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通過工作持續開展,城鎮居民保護環境、愛護市容市貌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參與維護城鎮環境的責任意識得到加強,能積極投身到城鎮建設與管理工作中,發揮能動作用。蓄意破壞公共設施、亂扔果皮紙屑、隨意傾倒垃圾等現象得到一定改變,縣城環境逐步改善。

(二)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年底,全縣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4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8.03萬人,城鎮化水平達23.2%。特別是在縣委、縣人民政府“不求大但求精”的城市發展總體思路指導下,縣城建設實現了新的跨越,建成區面積達6.1平方公里,人口達3.62萬人,城鎮綠化覆蓋率達26.22%,公共綠地面積達44.9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40平方米。縣城主次干道達20條,道路總長達21.12公里,總面積達66.88萬平方米,人均占有道路面積18.4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22平方米。先后建成了順城廣場、世紀廣場、迎賓廣場、體育場等一批公共活動廣場。建成公廁15座。景觀燈和路燈總數達3700盞。先后實施并啟動了陽光、金葉、康樂、和平、興達、紫檀水岸等10個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居住小區和寶豐商貿城建設,總投資達4.33億元,建筑面積14.2萬平方米。縣城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載體作用日漸顯現。連續五年保持了省級“乙級衛生城市”榮譽稱號,保持了城市魅力、激發了城市活力,樹立了##對外開放的新形象。

三、工作啟示

通過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具體的實踐和探索,我們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長期堅持不屑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具備持之以恒、迎難而上的精神不斷進行實踐和不斷克服困難。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工作才能持續開展和穩步推進。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將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人與人和諧相處轉變為自身行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措施進行規范和引導,將生態文明建設推上法制化軌道。

四、工作建議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涉及全社會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從城鎮建設工作實際出發,建議從以下幾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居民的環境舒適度。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城市發展的規劃工作。切實把城鎮生態環境保護放到城鎮化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鎮建設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城市發展與生態容量相協調的城鎮化道路。

第二,以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為目標,建設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是“新田園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要把經濟發展的動力轉移到依靠人力資源開發和科技進步上來。在工業領域,制定產業政策,大力支持發展高科技、無污染的新興產業,不斷提高它們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結合產業結構調整,運用科技創新,改造那些高度消耗能源、對環境造成嚴重壓力的產業,使之轉化成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循環型或清潔型產業,堅決淘汰落后的工藝和設備,關停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在農業領域,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積極推行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加快新農村規劃建設,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促進農業產業化,提高生態型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貢獻率,使農業經濟與農村生態環境體系和諧、穩定、健康發展。同時,積極發展以金融、旅游、物流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第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生態文化。進一步強化公眾生態意識。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認識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認識到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城市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逐步樹立全新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城市價值觀,確立起“破壞生態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思想。要提高全民生態素質,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公德教育,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以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目標的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