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文化委員會工作總結

時間:2022-03-04 11:47:00

導語:區文化委員會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文化委員會工作總結

一、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構建覆蓋全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全面實施“1121”文化工程,建立布局均衡的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建筑面積2萬平米的西城區文化中心即將建成,目前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和調試,力爭20*年底投入使用。其將作為西城區標志性公益文化設施,成為西城區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

全區街道文化站已全部建成。目前7個街道文化站中,有6個面積在1000平米以上;率先在全市建立社區教育學校,現已有5個街道建成使用,使廣大市民可以在家門口便捷地參與文化生活。街道級圖書館全部建成。全區現擁有街道圖書館10個,全部同區圖書館聯網并實現館際通借通還,極大的方便了市民讀書學習。

社區數字電影院建設進展順利。截至目前已建成5家,全區共放映數字電影400余場次,2萬余人次觀看,“十一五”期間將實現“三個一”的目標:即每一個社區的群眾、每個月、看一場數字電影。

文化廣場發展迅速。全區建有區、街道、社區級文化廣場共計75個,總面積達19萬多平方米。其中4000平米以上文化廣場10個,1000—4000平米廣場11個。

2、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斷完善區、街、居三級文化工作網絡

開展“百場文化藝術輔導講座進社區”活動,今年開設了化妝、繪畫、合唱時裝表演等11個藝術門類,目前已進行了274場,受眾9000余人次。不斷健全文化指導員機制,20*年西城區對3*名文藝骨干、居委會主任進行了系統培訓,提高了基層干部文化活動的組織能力和理論水平。

扶持群眾業余文化團隊的發展和成長,打造知名文化團隊。目前西城區擁有各類文化團隊545支,活躍在西城區各級文化舞臺上,期中*金融街牧人合唱團被評為首批*市優秀品牌文藝團隊。

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繼續打造知名群眾文化活動品牌

1、實施“政府倡導扶持、街道社區組織、社會團體參與、群眾廣泛受益”活動組織機制,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開展了第二十屆白云觀民俗迎春會、第西城之春藝術節、第四屆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五屆什剎海旅游文化節等各級文化活動1400余場,參與群眾達110萬人次。西城區榮獲奧林匹克文化節優秀組織獎。

2、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組織開展西城之春藝術節、“雙百工程”、“十顆明珠耀西城”、景山合唱節、月末大舞臺等眾多文化活動。積極完善組織機制,拓寬活動渠道,加大宣傳力度,使之成為擁有堅實群眾基礎、群眾參與廣泛、在全區乃至*市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群眾文化品牌。西城之春藝術節被評為*市級群眾示范性活動,景山合唱節被評為*市大型特色文化活動,景山公園被評為景山合唱活動基地。

3、圖書館讀書育人功能日益突出。20*年,區圖書館、區少兒館共擁有藏書65萬冊,全年接待讀者56萬人次,組織各種讀者活動700余次,為廣大市民讀書學習、提升文明素質起到了引導和促進作用。

4、加強對低保困難戶、外來務工者等弱勢群體文化關愛,構建和諧社會

圖書館社區學習中心連續第三年對外來務工青年和低收入群體開展計算機技能培訓,600余人免費獲得培訓,該項目榮獲了全國首屆“社會公益十佳示范項目”獎;春節期間,區少兒館邀請78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部分京城小朋友,舉行“京外小朋友少兒館里過大年”讀書、做游戲、吃餃子活動;組織區屬三家影院舉辦了科普電影節,5000多名低困戶、外來務工人員走進了影院免費觀看了電影。

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工作,積極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近200項,其中有價值的項目約40項?!皾M漢全席”、“岔曲”、“宮廷正骨”、“天福號”醬肉制作技藝、“鬃人”制作技藝等特色突出、價值較高的普查項目,已被確定為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重點項目,將進行市級和國家級名錄的申報。

四、積極推進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實施文物“三解”工程,歷史傳統風貌得到有效保護

1、故居等6處等重點文物修繕工程進展順利。故居文物建筑主體修繕工程基本完成,新建展廳、水電等配套工程正在抓緊施工,故居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大綱確定,文物征集復制工作同步進行,故居力爭20*年4月28日對社會開放。清真永壽寺現已修繕竣工并投入使用,都城隍廟寢殿修繕工程基本完工,月壇、火德真君廟、醇親王(南)府修繕工程進展順利。

2、文物“大雜院”排險三期工程基本完成,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對13處“大雜院”進行危房排險修繕和危電改造,共修繕危房354間,工程面積6099.85平方米,電路改造124戶,消除了文物安全隱患。

3、加大文物保護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文保單位和市民的法律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在德勝門箭樓城舉辦《*歷史文化古都展——西城史跡篇》,向市民介紹區內14類103處西城區歷史文物遺存;制作了30塊展板,在街道社區和部分學校巡展,宣傳《文物法》。

4、配合市政建設和危舊房改造,促進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傳統風貌保護協調發展。為地鐵4號線西四站區、德內大街改造、國家大劇院周邊環境整治等20個建設項目提供文物保護情況,標注圖錄等資料信息,向建設單位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及政策。劃定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提出第二批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備選項目名單,有效地解決保護與建設的矛盾。

五、堅持依法行政,將文物巡視檢查和專項整治相結合,確保文物安全

春節期間,認真落實《*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對全區103處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地毯式安全檢查,及時消除存在的安全隱患,被評為*市文物系統煙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嚴格貫徹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視檢查制度,進行安全巡視檢查192處/次,開具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檢查通知書和文物保護單位巡視檢查通知書和194份,榮獲2005年度*市文物安全巡視檢查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以開展專項整治為契機,提升文保單位安全工作水平。開展了20*年“文物安全生產月”和“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活動,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各文物管理使用單位的安全、法律意識得到了有效加強,文物安全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搭建政府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精簡文化審批手續,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不斷規范行政許可程序,建立企業審批綠色通道。將企業申辦所需事項公示,建立專人全程負責制;編制行政許可手冊,印制一次性告知單20種,投入大廳供咨詢者使用。截至10月底,接待各類咨詢3800余次,新增設立各類文化企業83個,審批營業性演出36場,完成變更事項51個。

2、構建企業發展和政府服務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通過西城文化網站、《西城報》及其它媒體,展示我區文化資源;召開駐區文化單位新年座談會,加強政府與企(事)業的溝通與協調,提升政府效能和服務水平;對工業設計、出版、文藝演出、會展展示、影視放映等優勢行業進行重點扶持。

3、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優化市場發展環境

開展一系列文化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違規企業、非法游商的檢查和打擊力度。在西單位文化廣場、圖書大廈等場所,組織了“4.26”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5.29”反盜版日、“7.15”反盜版百日行動啟動儀式等宣傳活動。全年收繳盜版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11.5萬張,收繳盜版圖書近5.8萬冊,取締非法游商近300處,行政處罰3起,罰款4萬元。

七、區屬影院發展平緩,轉企改制工作穩妥進行

新首都電影院建設順利,將建成總建筑面積10000平米,擁有14個放映廳、2200個席位,全市一流的大型現代化電影院,預計20*年建成,2008年投入運營。

勝利、紅樓、新街口等三家區屬電影院,努力克服老影院設施陳舊、條件簡陋的困難,深挖潛力,開源節流,保障了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穩定。截至20*年10月,三家電影院共放映影片14000余場,實現票房總收入540萬元。

影院改制工作平穩進行。宗旨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實現國有資產的優化整合,人員的合理使用與妥善分流,最終平穩完成由事業單位向企業的改革轉制。

八、系統黨建、廉政建設取得實效

1、繼續深化文委系統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出版《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與黨的先進性建設論文集》,組織召開文委系統“爭優創先”表彰會暨慶祝建黨85周年的歌詠比賽。認真落實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強化黨組織的領導力和凝聚力。

2、完成黨委班子換屆選舉,一批年富力強的干部進入領導班子,加強了黨的組織建設。繼續加強支部建設,抓好黨建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3、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加強黨員干部廉潔自律。通過集中教育與日常教育結合,正、反典型教育相結合,各種教育形式和教育載體相結合三個“結合”,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踏實深入開展。

九、20*年文委工作思路

20*年,是“十一五”規劃深入之年,更是*奧運會舉行前一年,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將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公益文化設施建設,讓廣大群眾切實享受文化成果

1、繼續實施“1121”文化工程,力爭“十一五”內完成。積極爭取市財政資金為街道配備數字電影流動放映車,探索實施數字電影進校園。

2、完成西城區文化中心(新文化館)建設,20*年春季實現對群眾開放。積極發揮文化中心群眾文化龍頭作用,提升文化陣地的效能和服務水平

3、積極協調園林部門,加快露天電影院的選址和建設進度。

4、建成1個區級、2個街道級奧運文化廣場,組織第三屆奧運文化節活動,營造西城區熱烈祥和的奧運氛圍。

二、不斷普及和提高大眾文化藝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1、以文化館、圖書館、少兒館為依托,抓好公益性講座,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情操。

2、加強老年大學建設,并以此為龍頭,帶動全區老年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

3、加強文化藝術培訓,促進文化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基層文化干部和文藝骨干的業務素質和組織能力。

4、利用區圖書館、文化館、少兒館等國有文化陣地,向低收入、外來務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切實維護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繼續舉辦“民工劇場”、“我的兄弟姐妹”等文化活動。

5、抓好品牌文化活動和品牌文化隊伍建設。以群眾真正參與為宗旨,以創新活動形式為重點,繼續打造“景山合唱節”“月末大舞臺”、“西城之春藝術節”等知名文化品牌。培育具有特色的文化團隊,加大扶持力度。

6、加強文化藝術創作,創作一臺群眾喜歡、可以市場化運作的文藝節目。

三、積極推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1、繼續實施文物“三解”工程。繼續開展區管文物“大雜院”危房、危電排險工程。推進故居開放籌備工作,完成文物建筑修繕、綜合配套工程,完成故居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力爭20*年4月28日對社會開放。

2、結合城市改造,力爭建立一批歷史信息地理標識,通過標識、雕塑等多種形式,展示西城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依法公布第二批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以及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控地帶。

4、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區級保護名錄,做好申報市級、國家級項目的組織工作。

5、推進完善家庭藝術館建設,新建10家家庭藝術館。

四、加強文化法規的宣傳和實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

1、加強對文物法、文化娛樂、新聞出版、廣電等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落實公務員法,堅持依法行政。

2、組建文化綜合執法隊。按照三定方案實現競爭上崗、培訓上崗?;I備辦公用地、辦公設備,建立各項執法和管理制度。

3、建立文化市場管理長效機制,聘請文化市場管理信息員,加大市場監管力度。

4、繼續做好“掃黃打非”工作。完善區“掃黃”辦的協調組織機制,加強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綜治等部門的協調合作。

5、加強文化產業協會工作,進一步發揮企業與政府以及企業間的溝通和紐帶作用。提高文化行業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做好出版物正版產品銷售示范單位評比工作。

6、積極搭建文化企業交流、溝通和服務平臺,為企業發展服務。

7、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事業單位人事改革。加快新首都電影院建設,扶持、引導區屬影院發展,穩妥推進影院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