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科學素質工作小結
時間:2022-07-12 04:22:00
導語:農業局科學素質工作小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縣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報送年度科學素質工作總結的通知》要求,我局對年度科學素質工作做了詳細總結,現將本年度的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為了加強農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以局長董同志為組長、副局長譚同志為副組長,局直單位和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按照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要求,把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工作分解為6大任務,明確每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并要求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會同責任單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分解任務,明確部門工作職責,一年一計劃,一年一總結,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二是成立技術指導專家組。為了科學素質工作切實落到實處,我局在柑桔、茶葉、生豬、水產、農機、能源沼氣等農業產業和行業成立了以總農藝師周等資歷深厚、經驗豐富的農業技術專家組,聘任了以鄉鎮農技中心主任為主技術人員駐扎鄉鎮,作為“農技特派員”,為每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做堅強人才儲備力量。其次我們還從農業大學、三峽大學等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廣泛吸納農業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為到我縣做現場技術指導,不斷充實農民教育培訓的師資庫。另外我局還注重加強對農業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培養,調動他們獻身農業科技服務的積極性;提高農業科技人員的業務素質,使之具有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知識和綜合服務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滿足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需要,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的效果和質量。
(二)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為“切入點”,廣泛搭建科學平臺
為農民的科技意識不斷得到提高,我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廣泛搭建科學平臺,強化宣傳報道。一是創辦電視欄目。今年初,我局與縣電視臺配合,將《農家顧問》改為“壟上行”電視欄目,并進行了改版。通過《壟上行》欄目中“鄉村風景線”、“貞貞熱線”、“農事話你知”等版塊,為廣大農民朋友咨詢農業政策;把脈農業生產;牽線農產品銷售;知農情,說農事兒,暖農心。更好地為農民提供農業信息咨詢,以滿足廣大農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開辟網站和短信服務。為給好的提供農業服務和信息咨詢,我局自便開創了農業信息網,在秭歸政府門戶網開辟了“秭歸農業專欄”,另外我局還聯合縣科技局開辦了“農業110”信息平臺,與縣移動公司創辦“農信通”,將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和信息融入到千家萬戶,融入到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讓農民隨時隨地可以了解農業技術知識和信息。三是創辦農業技術期刊。我局組織各只能二級單位,編發了《秭歸特產簡報》、《畜牧簡報》、《秭歸農資》、《秭歸植保》等技術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發《農業主推技術指南》,制定了茶葉、柑桔、蔬菜、生豬生產體系和生產技術標準,為全縣農民提供最先進、最前言、最全面的農業信息動態和農業技術知識。全縣科技興農氛圍濃厚,農民的科學意識不斷提高。
(三)以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為“支撐點”,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培訓和推廣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現代農業需要科技支撐,現代科技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新型實用和節本增效技術,不斷增加農業物質技術裝備,不斷提高科技興農水平。一是廣泛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近年來,我局將每年的月定位“科普活動月”,通過開展“組織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系列送科技下鄉活動,在全縣各個鄉鎮分地區、分產業召開現場會、培訓會等知識講座,為農民現場講解技術,現場解決難題,現場推廣新技術,推銷新產品,增強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今年,我局以糧油、果樹、蔬菜、牲豬、水產、農機等為重點,共培訓農業科技中心示范戶2180戶。嚴格按照“五有”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了專家組制度、科技指導員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制度等六項制度。完成了12個科技農家書屋建設任務,配送書柜15臺套、各類書籍3000余冊,努力把農家書屋建成廣大農民朋友獲得新技術、新信息的前沿陣地和平臺。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農業增收途徑,我局在開展送科技下鄉、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的基礎上,在全縣大力開展“陽光工程”、“溫暖工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并聯合共青團秭歸縣委開辦青年創業就業培訓,為農村青年和剩余勞動力提供創業就業技術支撐和資金扶持,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實用性人才。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技術推廣活動,大幅度、大手筆的培訓活動,現代農業中的配方施肥、臍橙果園四掛、茶葉無性系栽培、農作物輕型簡化栽培、優質三元豬等大批先進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推廣應用,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得到廣泛提升。
(四)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為“著力點”,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創辦示范樣板
我局通過“三園”建設為契機,以辦示范樣板為抓手,以開展農業新課題研究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品種,全縣農業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縣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業、高山蔬菜煙葉、全縣生豬”三帶經濟格局。臍橙產業以低海拔(300米以下)發展晚熟臍橙、中海拔(300-500米)發展中熟臍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區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臍橙的三帶格局;茶葉產業以“早茶、特茶、全縣優茶”的生產格局;畜牧龍頭帶動,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為主導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各大農業產業穩步發展,“特色農業大縣”目標逐步推進。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農業科普活動有聲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進送科技下鄉系列活動,“百名專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鄉萬戶行”、“春季壟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鄉活動。全縣共計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2180戶,共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培訓895場8.5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4.7萬份,與縣電視臺聯辦《農家顧問》專題欄目13期,推廣了“20個優良品種、十項輕簡栽培技術、十項種植模式、十項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等新型技術,成立了農業安全生產事故堅定專家組;組建了農業專家技術咨詢110平臺;設立了24家農家書屋,并配置了電腦、圖書等硬件設施,構建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網絡,真正做到了田間里有聲、電視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縣科技興農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二)農業科技示范樣板彰顯成效
今年,我局緊扣“特色農業大縣”目標,圍繞高山蔬菜、茶葉、低山柑桔、全縣生豬的產業格局,先后實施了蔬菜、茶葉、柑桔為重點的“三園”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工程,實施了“一圈二帶”(農業示范圈、生態柑桔產業帶、生態茶葉產業帶)示范工程,著力推廣五種種植模式(設施栽培模式、生態養殖模式、立體種養模式、種養一體化模式和生態觀光模式),實現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局先后累計舉辦柑桔綜合品改、精品果園、高效茶園、農機推廣示范村等各類示范樣板建設,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樣板2個1500畝;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樣板1個畝;無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樣板1個2200畝;建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標準化養豬場1個;推廣新型農機具3500臺。農業示范樣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輻射,使得我縣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國家柑桔標準化生產示范區”、“高產玉米創建示范縣”、“省馬鈴薯種繁生產基地”。秭歸臍橙先后被評為“十大名牌農產品”、“名牌農產品”等榮譽,我局參與的“柑桔優異種資源發掘創新與新品種選育推廣項目”也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綿茶、欲品思茶、等茶葉品牌先后被“地方特色名茶”、“十大名茶”、“優質茶”。特別是由我局和政府共同在建設的“7+1”項目集成了多項現代農業技術成果,吸引了全國性現代農業現場會議在此召開,總結并推介了建設經驗,農業產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升,使我縣農民更好的學習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
(三)農民專業技術培訓效果明顯
今年,我局大力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抓好“陽光”工程,全縣累計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666人,其中地方特色職業農民1300人,沼氣工及后續服務150人,農產品加工200人,知識更新培訓16人。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力的推動了秭歸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深入開展,真正為社會輸送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穩的多層次人才,著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質水平。
(四)農民培訓基地得到大力擴展
我局在縣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構建了以送科技下鄉活動為流動培訓陣地,以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清華職校、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固定培訓陣地,網絡了以農業中心示范戶為輻射點的農民科學素質培訓體系。我局充分利用農業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設施先進,裝備齊全,配備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等有利條件,同時,還網絡了種豬場、茶場、柑桔良種繁育中心等實驗觀察基地和學員活動中心,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讓學員既能學理論,又能學實踐;既能學知識,又能交流經驗。這些培訓基地的建立與擴展,為更好的實現全面素質剛要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存在的問題
我局在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以下困難和不足:
(一)科技工作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科教工作的深入開展。由于農業局各業務站均無業務經費,落村駐點輔導,擴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二)科教設備、設施不夠完善,師資缺乏,知識陳舊跟不上時展的要求。我縣的科教設備、設施還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尤其是縣、鄉、村的科教站、點還不完善,師資還需進一步培訓和規范,以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 上一篇:宣傳部新聞科見習報告文稿
- 下一篇:工程檢測個人工作計劃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