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情況總結

時間:2022-03-03 10:08:48

導語:農業農村工作情況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工作情況總結

今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兩大目標任務,把發展特色產業、做活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擺在突出位置,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抓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全縣農林牧總產值達到27.9億元(預計),比上年增長4%;農民可支配收入達11905元(預計),比上年增長10%。現將農業農村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一是抓好糧食安全生產。全縣完成中稻25.4萬畝(優質稻16.5萬畝),旱雜糧種植6.1萬畝(玉米1.1萬畝、紅薯4萬畝、大豆0.7萬畝,其他0.3萬畝),完成拋荒耕地整治1087.35畝,完成率100%。針對9月份持續降雨、低溫寡照天氣影響造成稻谷收割難烘烤難的情況,會同農機等協調收割機支持三鍬等偏遠鄉鎮加大收割力度,同時統籌120多個烤房和20臺大型烘干機支持烘烤;安排53萬用于支持藕團、甘棠、新廠、坳上等鄉鎮就地改造烘烤房265座;安排63萬元資金按照300元/烤進行補助,共計烘烤中稻和種子847.3萬公斤。二是抓好雜交水稻制種。完成雜交水稻制種面積3萬畝,其中三系面積1.47萬畝,兩系面積1.53萬畝。三是抓好煙草生產。完成煙葉種植面積5000畝,收購煙葉1.25萬擔。四是抓好生豬生產。全力做好生豬穩產保供,目前生豬存、出欄分別達26.1萬頭、33萬頭。

2、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積極發展“一縣一特”“一鄉一品”,全縣楊梅面積達到10萬畝,山核桃基地6.2萬畝,茯苓2320萬窖(含縣外)。全縣農業產業化省、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21家,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預計)。新增一品東方、飛山陶氏、綠綠園原生態楊梅3家企業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目前新農瓜菜、金茶油2家正在申報中。圣豐木洞楊梅、綠綠園原生態楊梅、梅園新村果業、一品東方4家企業成功申報綠色食品。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動我縣的農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舉辦以楊梅促銷為主題的第八屆楊梅節豐收節,全縣銷售楊梅3.15萬噸,銷售收入7.21億元。參加第二十二屆中國中部農業博覽會,苗鄉油茶、山核桃油、楊梅、茯苓等特色農產品亮相博覽會,現場銷售46萬元,協議銷售860萬元,達成合同750萬元。

3、鄉村振興加快推進。一是抓好農村環境整治。在全縣開展以“掃干凈、擺整齊,干干凈凈迎春節”為主題的村莊清潔行動。開展“三佳三差”鄉鎮集鎮和“十佳十差”行政村(村莊)評選。完成農村戶廁改造1523戶,完成率138.4%;新建公廁3座,任務完成率100%。開展坳上鎮全域推進美麗鄉村示范創建。二是抓好惠農項目建設。完成2020年高標準農田2.05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28萬畝)。順利推進水田深翻耕補貼試點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投資22000萬元,完成飛山產業園,木洞產業園年度計劃任務的100%。坳上鎮楊梅特色小鎮建設累計投資2134萬元,完成佰諾酒業、湘百仕酒業楊梅酒加工擴能及技改項目和一品東方楊梅飲料加工項目,完成楊梅小鎮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任務100%。

4、農業綠色發展扎實推進。一是開展重點水域禁捕工作。成立縣重點水域禁捕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縣重點水域實施禁捕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禁捕工作十三條措施》、《自治縣“三無”船舶處置方案》等文件;開展禁捕巡河檢查90多次,出動執法人員560多人次,清理河段110余公里,收繳非法網具4900多套,立案處罰8起,罰款15000元,其中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1起;沒收魚竿70余根,拆除垂釣涉水平臺110個,有序規范了休閑垂釣活動;于9月16日提前完成涉漁“三無”船舶處置任務,回收、拆解涉漁“三無”船舶452艘,完成率100%,拆解補償款88.605萬元已全部撥付到位;標識登記掛牌農業生產用船389艘,完成率100%。非法捕魚現象得到有效遏制。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對全縣蔬菜、水果、稻谷等主要農產品進行農殘檢測,抽樣3105批次,合格3091批次,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瘦肉精”檢測3000余份,合格率100%;打擊私屠濫宰及“白板肉”,查出問題經營4家,立案4起,罰款6000元,沒收未經檢疫非法上市肉品和疑似病害豬肉共154.9公斤,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保障了群眾舌尖上安全。三是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防控;開展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加強草地貪夜蛾、柑橘黃龍病等植物疫病防控,印發病蟲情報1200余份、各類技術宣傳資料3000余份、開展植保技術宣傳培訓300人次,設立蟲情檢測點,病蟲情報準確率95%以上,技術信息進村入戶率在87%以上。

5、脫貧攻堅工作穩步推進。一是精準施策,鞏固脫貧成果。根據縣域各貧困村的產業不同特點,出臺《2020年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明確了各貧困村發展思路、產業定位、發展重點、工程項目等,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8個,安排資金705萬元。二是疫情、脫貧兩手抓。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目標,我縣科學謀劃推進扶貧產業和扶貧項目的復工復產工作,為企業提供疫情防控物資(口罩11000余個,測溫儀67個)、提供有效的貼息貸款,保障企業順利復工復產。三是開展消費扶貧。通過多渠道促進農產品銷售,積極對接喜樂購等電商平臺,幫助銷售因疫情滯銷的蔬菜、水果及畜禽農產品。四是推進農業人才服務。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704人。

6、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一是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成立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農業、自然資源的副縣長任副組長,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印發《縣農村村民暫行管理辦法》、《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工作實施方案》,召開全縣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工作會議和培訓。二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100萬元以上的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集體資產收益分配制度和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工作職責來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不夠完善,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鏈條延伸不夠,農業領域短板依然突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處于謀劃和試點探索階段,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常態化管理、改廁縱深推進難度較大。農業病蟲害等應急處置及相關執法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保障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

從自身建設來看:此輪政府機構改革以來,農業農村任務不斷增加,我局從原來相對的農業技術指導向綜合服務部門轉變,雖然正在加緊理順體制機制,但在具體工作中面臨人員結構老化、專業隊伍不足、執法力量薄弱,新業務新知識掌握不夠,設備保障缺乏等問題矛盾。

三、獲得的榮譽

1、榮獲省“一縣一特”農產品優秀品牌

2、被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

四、明年工作思路及重點工作

(一)工作思路

緊緊圍繞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目標,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著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突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繼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進一步釋放農村發展活力,促進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

(二)重點工作

1、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油生產,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3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3萬噸以上,其中高檔優質稻5萬畝;實施稻田綜合種養項目,建設稻+綜合種養5萬畝,發展稻魚、稻蝦、稻鴨等;實施稻油水旱輪作示范項目,種植油菜10萬畝。抓好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堅決遏制耕地拋荒、農地“非農化”、糧田“非糧化”。抓好煙葉生產,計劃完成煙葉種植面積9000畝。實施中藥材示范基地4.6萬畝。穩定生豬生產,確保生豬年出欄量33萬頭以上。

2、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建設高標準農田2萬畝、加快實施水毀修復工程,完成、渠水東片河段治理和牛峰堆、爛塘等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著力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計劃全縣農機總動力增長2.6%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提升1%以上。不斷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3、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提質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一區一園一帶多基地”布局,持續打造楊梅生態產業園、茯苓科技園,把楊梅小鎮、茯苓小鎮打造成為產業集聚、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小鎮,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深入落實農業農村“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推動楊梅、茯苓、山核桃、制種、生豬、楠竹六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新建(改造)標準化楊梅種植基地5000畝、茯苓基地3000畝、山核桃3000畝;抓好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認真抓好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優質油菜、道地中藥材、食用菌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加強“二品一標”申報認證和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

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持續加強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防控和打擊私屠濫宰工作,確保疫情不反彈。加強草地貪夜蛾、柑橘黃龍病等植物疫病防控與監測工作。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監管,嚴把化學投入品污染關口,提高化肥利用率、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全縣蔬菜、水果、稻谷等主要農產品進行農殘檢測、“瘦肉精”檢測和“白板肉”的查處,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5、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化以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為主體的各項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健全農業專業化服務體系,鼓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形式。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推進供銷社、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村信用服務社“三社合一”改革。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

6、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依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做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銜接,鞏固提升“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機制,推動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積極對接國家政策,謀劃項目,辦點示范,以點帶面,加快坳上鎮全域推進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和“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繼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力實施廁所革命,改造農村廁所1200戶以上,開展以“三清一改”“五個清爽”為重點的村莊清潔行動。實施鄉村人才培養,著力培育愛農、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500人次以上。確保鄉村振興按步驟、按計劃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