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局階段性工作總結

時間:2022-07-23 04:26:17

導語:扶貧開發局階段性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扶貧開發局階段性工作總結

一、工作成效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學習貫徹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在全省乃至全國先行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啟動實施“1334”脫貧攻堅行動。2018年,高質量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2020年底,全縣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的30129戶78561人全部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9.07%下降至0,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二、主要做法

(一)盡銳出戰,堅決扛起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政治責任。突出領導力量、專職力量、村級力量“三力聚合”,推動高質量脫貧的責任落實的工作路徑。一是強化領導力量。建立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制”,縣四大班子成員每人包保1個鄉鎮和1個村。認真開展五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完善指揮推進體系,建立“第一議題”學習制度及“三小一大”扶貧例會模式,將每周扶貧例會下沉到鄉鎮召開。二是強化專職力量。出臺加強鄉鎮扶貧工作站建設意見。2017年以來,全縣新招錄的273名公務員主動充實到縣鄉扶貧一線,226名扶貧一線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建立健全“1+4+4”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機制,專司脫貧攻堅監督執紀,縱深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整治。三是強化鎮村力量。壓實幫扶責任。突出“選、用、管、服”,扎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省市縣共109家單位對所有行政村實現包保全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11272名包保干部對全縣貧困戶實現包保全覆蓋。2020年,選派3名優秀干部到相對薄弱的鄉鎮掛任脫貧攻堅副書記。在保持原幫扶人不變的基礎上,安排457名科級干部包保未脫貧戶、脫貧監測戶、邊緣戶。壓實村級責任。從返鄉的大中專畢業生中,公開選拔276名村級后備干部充實到脫貧攻堅最前沿。將283名村級計生專干轉為村級扶貧專干,配齊1822名村扶貧小組長。

(二)聚焦精準,切實推動各項政策精準落地落實。一是突出精準、精細、精致“三精”標準,夯實“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疑點數據“一周兩通報”,做到不漏一項一條、不落一村一戶,堅決杜絕“兩該兩不該”問題。建立“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突出問題排查“直通車”機制,制定問題排查清單,按照“村摸排、鎮匯總、縣審核、部門落實”原則,確保戶下突出問題在第一時間解決。

二是突出住房、教育、醫療“三大保障”,強化高質量脫貧的保障。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2.06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5299戶。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通過建立“1+2+5”部門聯動機制,目前,541戶2000人的3年任務已全部完成。教育扶貧政策實施以來,累計辦理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39390人次28068.4萬元,實現了應助盡助。嚴格執行“351”“180”綜合醫保政策,鞏固完善“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貧困人口免費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到了應簽盡簽。出臺困難家庭重病重殘精準防貧商業化保險和“兩癌”保險實施方案,對貧困人口、邊緣戶因患重大疾病,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后自付費用仍較高,按照家庭經濟狀況分A、B、C、D四類實行分類救助。攻堅期內總投資2.86億元,自來水入戶20.03萬戶,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全面達標。

三是突出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聯動”,提高脫貧攻堅的質量。加大產業扶貧力度。以“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為引領,深化拓展“三有一網”點位扶貧、“三業一崗”就業扶貧、“一自三合”小額信貸等扶貧模式,做強脫貧攻堅產業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扶貧、工業園區就業扶貧、資產資源收益扶貧3大體系,圍繞南北兩條現代農業示范帶,推進“百果園、花世界、綠泗州”工程,2016—2020年落實發放特色種養業到戶獎補資金7315萬元,惠及33758戶次貧困戶。2020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萬元的村達到123個,超50萬元的村21個。在全省率先編制縣級清潔能源發展規劃,采取“集中建設、分戶受益”模式,加強運營維護,建設186個光伏電站,2016年-2020年累計發電收益1.5686億元,每年帶動貧困戶16675戶,開發公益崗5792人。精準推進創業就業扶貧。抓住國家級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縣政策機遇,實施“農民工回歸工程”,舉辦系列招工活動,農民工返鄉創業12761人,帶動城鄉勞動力就業近2萬人。

四是突出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基本村容村貌“三基共進”,補齊高質量脫貧的短板。2018至2020年,中央、省、市、縣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69124.68萬元,建設項目1994個。2015至2020年,建設農村公路4719公里。5年來累計投入農網建設資金6.94億元,建改項目1145項。農村信息化建設于2016年底率先完成全覆蓋目標。建成鎮、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42個、農民文化廣場204個,9個省級鄉村旅游“八個一”項目提質增效。重點是以項目實施為抓手,確保資金發揮效益。加強建章立制。1.資金管理方面,制定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實施辦法》《精準到村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精準到戶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扶貧項目資金監管主體、監管職責、監管措施,確保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安全、規范、高效。2.項目管理方面,制定了《扶貧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扶貧項目驗收辦法》等文件;印發扶貧項目庫建設8步走流程圖和扶貧項目資金管理10步走流程圖,編制《產業項目申報書》模版,既簡單明了又便于執行。3.扶貧資產管理方面,制定了《扶貧資產管理工作方案》《扶貧資產管理辦法(試行)》《扶貧資產管理辦法(暫行)》等扶貧資產管理相關文件,以及扶貧資產確權登記、經營管理、收益分配、資產處置、監督檢查、檔案管理等六個方面的管理制度。為明晰產權關系,落實管理責任,不斷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保證資產安全、完整打下堅實基礎。4.扶貧項目檔案管理方面,我縣從2017年開始便組織扶貧局、財政局、檔案局、公共資源局等多部門對扶貧項目檔案留存進行標準化建設,制定了《扶貧項目檔案管理工作指南》《到村扶貧項目檔案規范》等,并根據新的政策進行適時調整,從立項批復、項目實施、公示公告以及后期管護等環節,分階段對留存檔案進行明確,對各類檔案盒及標簽進行規范,打造出了全縣統一、高標準、有特色的扶貧項目留存檔案。加強過程監管。1.明確責任分工。一名縣級領導包保聯系一個鄉鎮,統籌各項扶貧工作。2.實施統籌調度。實行五級調度機制,即責任單位對項目實行周調度、縣級包聯領導對責任單位實行半月調度、縣扶貧領導小組對責任單位實行月調度、縣委縣政府對項目建設進行季度觀摩調度、縣委縣政府對責任單位進行年終評價。3.壓實部門責任。縣扶貧局、財政局、大督查辦等單位定期不定期到各個鄉鎮進行督查指導,重點督查扶貧項目庫建設、項目實施、資金撥付、項目資料整理歸檔情況,調研項目管理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意見建議,同時,縣審計局對扶貧項目資金進行全面跟蹤審計。4.做好基層監管。項目實施過程中,第一書記、扶貧隊長、貧困戶代表積極參與,對項目建設監督檢查,杜絕質劣量少現象發生。5.落實后期管理。項目建成后,及時辦理驗收移交,落實管護責任。對于經營性集體資產,通過“一事一議”或者“四議兩公開”的形式選擇經營主體,及時簽訂租賃、入股合同或協議,完善利益聯結,及時發揮項目效益。加強公示公告。1.制定模板。印發《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度(試行)》,制定了9個公告公示模板,在扶貧項目庫建設、計劃下達、資金分配、項目實施、驗收等環節全面落實公告公示制度。2.多措并舉。多渠道進行項目公示公告,扶貧項目資金經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批后,及時在縣政府網站和扶貧局網站進行公告,鄉鎮、村等項目實施單位使用大紅紙,用毛筆墨汁書寫,將扶貧政策、項目資金在村組進行公告,同時通過微信、微博、村級廣播等現代媒體進行公告,真正滿足了各個年齡段群眾的信息需求,使大家一目了然,獲得了群眾點贊認可。

五是突出宣傳載體、愛心載體、法治載體“三大平臺”,完善村級愛心超市建設,累計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781.51萬元,發放15.97萬人次。2017年7月以來,與當涂縣開展對接幫扶40余次,互派52名干部掛職交流。探索“法治+德治”“法治+自治”“法治+綜治”三個模塊的扶貧新模式。公檢法司等六家單位聯合發文,并派駐工作組到16個鄉鎮,督導協助推進老年房整治,敦促限期將被贍養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注重信訪隱患排查化解。1.成立縣扶貧領域信訪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擔任組長,扶貧局牽頭,紀委監委、組織部、信訪局及各鄉鎮等41單位為成員單位。2.實行周通報、月調度制度。由扶貧局匯總各級轉辦和受理的涉貧信訪,在周例會上通報案件核實化解情況;每月召開一次涉貧信訪調度會,對化解不到位的相關單位進行調度。3.建立信訪處理綠色通道,在扶貧局政策法規股設置訴求咨詢熱線7011990,印制“連心卡”發放到農戶手中,并與鄉鎮年度考核、干部績效考核實行雙掛鉤實行“直插到戶”工作法,對上級交辦、領導簽批等涉貧事項由縣扶局主要負責人第一時間親自到現場了解情況、化解問題。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穩氣順。我縣涉貧信訪呈持續下降趨勢:2019年舉報類、訴求類、咨詢類涉貧信訪件數比2018年分別下降21.5%、19.1%、17.4%,2020年同比又分別下降51%、27.5%、22.6%。強化小微權力平臺使用。1.用好平臺。截至目前扶貧局共信息1566條。2.定期督促。督促各鄉鎮在小微權力平臺上扶貧類信息。

三、工作計劃

我們將堅持以鄉村振興統攬新階段“三農”工作全局,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這一重大戰果,構建“1336”鄉村振興體系,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確保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走在全國前列,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健全“六防機制”,穩固脫貧基礎。健全完善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低收入戶、易地搬遷戶、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出現的嚴重困難戶以及扶貧項目資產監管“六防機制”,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通過實施臺賬化管理、常態化監測、精準化就業,1.自上而下:扶貧局牽頭,會同公安、衛建、醫保、民政、殘聯等部門對上述4類戶進行分析研判、動態監測、交辦督導;2.自下而上:強化鄉村干部跟蹤走訪、排查核查系統錄入等工作,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幫扶;3.實施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構建全覆蓋網格化防致貧返貧監管體系。加強動態監測和分類管理,實現動態清零。對易地扶貧搬遷戶搞好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社會管理,促進社會融入。通過摸清實情、壓實搬出及搬入鄉鎮工作責任,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對扶貧項目資產加強管理監督,確保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鞏固脫貧成果。落實“1+6”扶貧資產管理模式,即1個扶貧資產管理辦法和資產確權、經營管理、收益分配、資產處置、監督管理、檔案管理6個配套制度,把好扶貧資產信息登記關、權屬界定關、收益分配關、清查處置關、日常監管關5道關口。

(二)持續加強“三業聯動”,著力實施產業富民行動。產業方面,實施經濟強縣、經濟強鎮、經濟強村戰略。創業方面,堅持“搭建平臺、提供支持、營造環境”,打造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完善創業扶持政策,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支撐保障。就業方面,健全“1+10+16”就業聯動機制,推行“3+2”就業模式。

(三)持續強化“三基提升”,著力補齊鄉村振興短板。基礎設施方面,圍繞高標準農田、“四好農村路”、全縣中小河流水系聯通工程、農村電網、城鄉供水、供氣、污水處理一體化建設,謀劃實施重大項目27個,投資近700億元。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突出抓好公辦師范生和醫療專業人才培養。深化托管式合作,建強縣級醫院,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加強縣級職業院校建設。鞏固“三合一”“五合一”鄉村養老托殘模式。農村基本面貌方面,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完善“15826”城鎮村規劃體系和“532”城鄉人口布局。

(四)持續實施“六大工程”,著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人才培養工程,重點抓好泗州技師學院創建,辦好環保職業學校,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水平;鄉風文明培育工程,重點抓好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推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鄉村治理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全國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建設;生態環境改善工程,突出抓好農村田林路水整體提升,全面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農村人口市民化工程,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激勵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權益;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工程,重點抓好“五面紅旗、五牌聯動”爭創,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加強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