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發展規劃
時間:2022-04-21 11:09:00
導語:市科技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期是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市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家和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及市委、市政府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編制安陽市“*”科技發展規劃。
一、“*”時期科技工作回顧和“*”發展形勢
“*”期間,我市科技工作以調整、優化和提升產業與產品結構為中心,不斷改善科技發展環境,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大力普及科技知識,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科技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
(一)“*”時期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
——科技實力穩步提升。“*”以來,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解決共性關鍵技術為突破口,共組織實施各類計劃項目759項,市科技三項經費由*年的420萬元增加到*年的2740萬元,年均增長598%。五年來,共投入科技三項經費62545萬元(國家、省科技經費14105萬元,市級投入經費4844萬元),獲得成果獎237項(其中,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8項,獲安陽市科技進步獎199項),新增產值30多億元。專利申請量達1251項,獲授權量達726項。
——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五年來,全市經認定的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4家,高新技術產品累計136項。*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值達到94億元,高新技術增加值394億元,分別較“九五”末增長了180%和178%,高新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成長性的產業。涌現出方快鍋爐公司、飛音數碼公司、豫鑫公司等一批高新技術小巨人。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不斷增強,在安陽鑫盛機床等十家企業中組織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涌現了安彩集團、安陽鑫盛機床公司、第二機床廠等一批河南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加速了企業新型工業化進程。
——科技興農成效顯著。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攻關、星火計劃項目,五年來共培育、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262個,全市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建立良種繁育基地5500畝,繁育優良原種和優良品種250萬公斤,推廣面積4598萬畝,新增產量3980萬公斤,新增社會效益5041萬元。積極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項目,重點支持了萬畝無公害蔬菜、100萬畝花生優質品種更新換代、高檔營養保健型餅干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項目。市政府與省農科院*年4月正式簽訂合作共建農業科技綜合示范基地協議以來,工作成效明顯,簽約合作項目36項,實施率達97%,項目累計總投資94812萬元,新增產值610276萬元,實現利稅62354萬元,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科技合作與交流廣泛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向著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方向發展,先后與日本、挪威、美國、意大利等1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組織實施了28項科技合作項目,市財政投入資金72萬元,爭取資金438萬元(省經費237萬元,國家經費201萬元),國外無償援助經費4686萬元。組織企業參加科技招商洽談會,牽線搭橋,幫助企業加強與大專院校的聯系與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推動中小企業借梯登高。通過引進技術、智力、資金,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的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
——民營科技企業快速發展。到*年底,全市民營科技企業已發展到322家,從業人員55956人,實現技工貿收入11789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495億元,上繳稅金59億元,在全省排在第三位。五年的時間企業數量增加了161家,平均每年遞增25%,從業人員增加38516人,增長率2208%,銷售收入增長1526%,實繳稅金增長1495%。其中,年總收入超百萬元的有66家,超千萬元50家,超億元的18家。定角實業總公司、永興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信益電子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等6家企業先后被評為河南省民營科技50強,貞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了*年度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技術創新獎。民營經濟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飛躍。
——科普工作力度明顯加大。“*”期間,我市認真組織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舉辦了五屆科技活動周,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開展科普知識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共組織送科技下鄉活動1200余多次,聘請專家1萬余人次,送科技資料200萬份(冊),科技錄像帶和VCD影碟4000多張,舉辦培訓班5000余期,培訓農民11萬人次。他們現已成為農村科技致富的帶頭人。同時,安陽縣瓦店鄉、湯陰縣白營鄉順利通過省科普示范點的驗收。通過卓有成效的宣傳培訓,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
(二)“*”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
首先,經濟全球一體化使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焦點已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上,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實現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重要的途徑。其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提出更高要求。再次,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戰略性調整,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提出和河南省中原崛起戰略的實施,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目標的實現,都要求區域科技必須有大的跨越式發展。第四,經濟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求,產業轉移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需求,傳統產業升級對高新技術成果的需求,都要求我市科技工作要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市科技發展正面臨著更廣闊的發展機遇。由于地域和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原因,我市的科技發展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要素積累基礎,但與各項事業的發展對科技工作的要求相比還有許多不足: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所占比重僅為174%,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整體拉動作用還不突出。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弱。安陽傳統工業企業多數技術、裝備落后,市場競爭力不強,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率低,專利應用開發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三是科技人才匱乏。適應高技術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和研發力量嚴重不足。四是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市科技事業發展的“瓶頸”。五是機制不夠靈活,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科技的發展需求。
二、“*”期間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的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四路并進”戰略,認真落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方針,把推動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市科技工作的戰略基點和中心環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經濟社會協調、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自主創新,重點突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圍繞重點領域、優勢產業、特色區域,集中組織技術、資金和人才,重點支持,重點突破,跨越發展,加快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
——市場主導,政府推進。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提升市場對科技資源和科技活動的配置力。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財政職能,形成政府與市場共同推進的科技創新新格局。
——內外結合,開放集成。既要以激發自身發展能力為基點,突出主體培育,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又要加大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二次創新能力。
——以人為本,體制創新。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建立促進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發展環境,為科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奮斗目標
總體目標:圍繞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這個中心目標,以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為契機,到2010年,全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科技研發基礎條件明顯改善,從總體上解決全市科技發展的布局、體制和機制問題,建立起適合安陽的技術創新體系和平臺。使科技成為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具體目標:
1、科技進步因素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4%到2010年達到50%。
2、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大力支持自主創新的成果,使其逐步實現產業化;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使農業優良品種的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強共性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全面提升我市的工業技術水平。
3、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年產值、年工業增加值在*年基礎上翻一番,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68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788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
4、組織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項目25項,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新增80種,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的高新技術企業10家,形成4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5、到2010年,市本級科技三項費占當年市財政預算總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05%增長到15%。
6、到2008年創建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7、“*”期間,年專利申請量進入全省前5名,專利申請量增長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額以上企業全部消除零專利,培育3—5家年專利申請量過百家企業。
8、綜合提高社會發展領域的整體科技水平。到2010年,科技在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等方面的應用取得新的進展。
三、支撐重點領域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跨越式發展
(一)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力度,實現農業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使主導農產品、畜牧產品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加快高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使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強有力的農業科技保障體系;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技術培訓。努力實現農業信息化、農村城鎮化、農民知識化。
1、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以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優化整合現有農業科研資源隊伍,以中國棉花研究所、安陽工學院、安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安陽市蔬菜研究所、安陽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為依托組建農業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建成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的農業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健全和穩定的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完善、服務、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
充分發揮科研機構和高校的作用,加強與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引進技術和自主研究相結合,組織科技力量聯合攻關,以解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目標,圍繞我市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畜禽新品種改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農產品加工與食品安全技術,水肥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動植物重大病蟲害與疫病的監測與控制技術、農業標準化技術等科技攻關課題的研究。力爭培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系10個,簽約實施“市院合作”重點項目20項,引進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100項。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2、著力培育縣域優勢產業。加強星火計劃的實施,在我市不同地域現有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培育和扶持湯陰縣食用菌、滑縣優質小麥、林州中草藥、內黃縣優質小雜果、龍安區龍泉花卉等一批區域優勢產業;選擇以健豐餅業、華龍面粉集團、金星啤酒、星河植物油廠、滑豐種業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通過企業診斷和全面策劃,把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工藝等移植到企業中去,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強其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對農民的輻射帶動能力。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2個區域性主要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培育5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5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開發20個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3、加強農民致富能力培訓,推動勞動力轉移。以全面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為目標,以著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知識化水平為手段,以農民進城務工人員、鄉鎮企業管理人員和工人、農村星火帶頭人、基層星火管理干部為培訓對象,大力開展人才科技培訓工作。結合實際,開展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推動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快速轉移。以縣農業職業教育、星火人才培訓為依托,培訓15萬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4萬名具有專業技能的農民技術骨干。
4、加強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培育并扶持各類星火科技專家大院、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產業技術中心、星火培訓基地等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政府引導與市場競爭、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綜合性服務與專業性服務、專家試驗研究與鄉土人才示范推廣等相結合的科技服務體系。按照合作制、股份制的原則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有效形式,在全市吸引名各級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村領辦和創辦以專家為主體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研究會等民間組織,逐步形成由國家、企業、個人和社會共同參與,農業科研、教學、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等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重點推廣和應用以農業專家系統、“最后一公里”技術等農業信息化技術,為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提供全方位服務。
5、搞好科技示范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抓好40家省市級科技示范鄉鎮,探索以加快科技示范村建設為延伸,以帶動科技示范戶發展為終端的科技示范體系建設和管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科技示范鄉鎮在科技引導、科技進步中的作用,加緊依靠科技進步改善農村的吃水、住房、能源、醫療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重點發展種養加新技術、沼氣新技術、太陽能技術和以促進農村住宅節能化、標準化等綜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5個。
(二)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形成區域特色產業
“*”期間,按照“面向市場、突出重點、加強合作、擴大開放”的原則,把培育新興高新技術支柱產業,加快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加速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節能降耗等工作作為重點任務。
1、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重點加強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產業化,力爭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領域有所突破。
電子信息領域——重點支持安玻29’以上大屏幕彩色顯象管玻殼項目四期工程、安玻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信益二期工程的建設;到2010年實現彩色玻殼產品6000萬套的生產能力,實現玻殼產業世界第一目標。重點支持河南凱瑞數碼有限公司DVDR生產線建設項目;該項目引進22條44頭DVDR生產線,年產光盤16000萬張。建成全國第一光盤生產基地。
新材料領域——重點發展大豆功能性纖維、工程塑料、精細化工材料、超高分子材料及制品、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納米級超細材料等新型材料及制品。鞏固我市在超高分子材料應用和開發方面的領先地位,通過與科研院校聯合攻關,提高研發和制造水平;支持冷軋鍍鋅板工程技術、熱連軋帶鋼工程技術研究,實施焦爐煤氣脫硫凈化改造工程,提高鋼材潔凈度,減少環境污染,增加特種鋼材的種類和比重。并重點支持:120萬件(套)/年大豆纖維高檔針織內衣生產線;100萬套/年汽車輪式工程機械車輪總成項目;1萬噸/年木糖醇達產項目;5萬噸/年超薄銅帶等項目。“*”末同比達到年新增產值24億元,年新增利稅6億元。
生物醫藥工程領域——重點研究開發轉基因棉花育種及配套技術、生物制藥技術,力爭使我市成為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轉基因育棉基地和新型藥品生產基地。“*”期間重點支持冬凌草產品技術開發研究、納米膠原基人工骨技術開發和冬凌草滴丸、阿洛西林鈉、替卡西林鈉、甾體激素原料藥、丹郁骨康丸、雙氯芬酸系列產品等醫藥產品的產業化建設項目;“*”末生物醫藥產品同比達到年新增年產值9億元、年新增利稅2億元。
機電一體化領域——以安陽鑫盛機床集團為龍頭,積極開發AD系列數控床、立式加工中心,如:SK7450×9000數控絲杠磨床的開發、HANUC雕銑數控系統的開發等項目。發展汽車行業專用數控輪轂車床等精密制造車床和數控生產線等機電一體化成套設備,數控全液壓模鍛錘、數控鍛造液壓機等系列數控電液錘的產業化進程;加快機電一體化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提高我市機電行業的市場競爭力,保持在全省的領先優勢。“*”末機電一體化產品同比達到年新增產值18億元,年新增利稅3億元。
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
在繼續完善開發區硬件環境的同時,實施二次創業,著力改善軟環境,努力建立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工作效率、服務水平和質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注重引進項目的質量,使開發區真正成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輻射源。
3、加強基地建設,發揮其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加快特種鋼產業基地、機電一體產業基地、彩玻產業基地和煤化工產業基地等四個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規劃總投資77億元,預計實現年利稅35億元。在加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中,注重發揮主體企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相關企業和產業的蓬勃發展。
4、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積極引進推廣先進成熟高新技術,改造武裝一批大中型傳統企業,加大在中小企業中推廣CAD技術的力度,“*”期間全市限額以上制造業企業實現甩圖版技術。通過引進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使傳統產業改變面貌,形成新優勢,成為新產業。
(三)加強社會事業重點領域的科技進步,提升整體科技水平
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圍繞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物質精神需求和消費水準,依靠科技進步增強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力構建和諧社會。“*”期間,要重點抓好醫療保健、環境治理、城建、交通、氣象、社會安全保障等領域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開發研究,以全社會的科技進步營造高質量的社會生活環境。
1、加大醫療衛生保健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點開展城鄉農村生育節育技術和新生嬰兒出生缺陷的產前、產后篩查、診斷、干預技術的研究,確保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心腦血管、惡性腫瘤、愛滋病、病毒性肝炎、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多發病、地方病、職業病、老年病的早期篩查、早期預防、診斷、治療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提高社區醫療保健水平;重點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開展人工器官、體內植入物和微創治療技術相應裝置生物醫學材料的應用研究;積極開展國內外醫學交流,提高我市整體醫療水平,促進全市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2、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自凈能力、重點研究推廣城鄉園林綠化、草坪覆蓋、觀賞林木花卉布局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加大城鄉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及工業“三廢”環境污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逐步使廢物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開展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研究,重點研究生物無臭技術和高效、無毒、無公害農藥新產品和生產新技術,達到農藥、農肥無污染、無公害,促進農業生態良性發展;開展空氣凈化研究,重點抓好燃煤氣脫硫脫氮、除塵和汽車尾氣排污控制技術研究。
在“*”期間,安陽市區煙塵排放量力爭減少17.8%、工業煙塵排放量減少9%、S02排放量減少102%,全年城區空氣污染指數低于IV級的占80%,使城市的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安陽市地表水環境質量全面達標,全市境內消除劣V水質。
3、加快城鄉建設的科技進步。大力推廣應用各種先進成熟的建筑節能新技術、新產品,推動應用節能設計和節能系統。加強城市和小城鎮建設規劃研究,廣泛采用各種新型建材,重點加強輕質墻體材料和“多孔磚”的技術研究及普及應用,依靠科技進步,促進我市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
4、推廣應用先進的城市交通管理技術,加快形成快速、高效、有序的城市交通網絡。
5、運用現代化氣象監測技術,加強對地震、暴雨、風暴、干旱等突發性災害的氣象預測、預報和防范救災措施技術研究,提高全市防御、抗災減災的能力。
6、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安陽公用信息平臺的服務功能,建成高速(寬帶)主干網,逐步實現電視、電話、計算機數據通信三網合一。完善安陽市政府上網工程中的計劃、科技、農業、技術監督、財政、稅務、統計、教育、物價、醫療衛生等部門的信息系統數據庫。發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逐步實現信息資源社會化、信息利用普及化、大眾化,打造“數字安陽”。
7、加強公安、金融、社會防范犯罪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力度。重點抓好DMX指紋、犯罪心理參數測試技術等方面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提高公安、金融系統偵破手段和社會防范能力,促進社會穩定與安全。
(四)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工程
立足我市產業優勢和特色,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機制創新與環境建設為保障,以加強各類創新主體建設為重點,開放性集成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統籌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的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重點是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體系和服務平臺。一是以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以信息網絡為紐帶,著力搭建科技基礎條件共享平臺,整合科技資源,加快重點實驗室建設,構建研究開發體系,努力培植創新源頭。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為載體,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體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以培育創新服務中心為重點,重點扶持科技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市場發展,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促進區域內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放共享,彌補公共科技平臺資源的不足和分布的不合理,有力地推動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三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作、內外銜接、共建共享的格局,提高我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四、保障措施
(一)優化發展環境
1、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要從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科技進步、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科技工作黨政一把手目標責任制,定期研究解決科技發展與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專家的決策咨詢作用,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形成推動科技進步的合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2、建立健全促進和保證科技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科技投入保障、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構的設置和規范運行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同時,加大對現行法規法律實施情況的檢查與監督。
3、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省專利試點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專利工作運行機制、管理服務體制和配套政策;加大知識產權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整體素質;引導企事業單位建立與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健全專利行政執法隊伍,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提高專利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努力營造有利于保護發明創造、促進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良好法制和市場環境;大力推進專利技術產業化,增加自主知識產權在我市技術和產品中的比重,提高我市以自主知識產權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競爭力。“*”期間,年專利申請量進入全省前5名,專利申請量增長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限額以上企業全部消除零專利,培育3—5家年申請量過百件企業,10家年申請量過50件企業;力爭10個企業列入省級專利試點企業,3—5個區域列入省級專利示范區域;專利侵權糾紛結案率達到80%以上。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各級財政要重視科技投入,努力做到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高于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鼓勵企業加強研究開發和人員培訓投入,推動其成為技術投入主體。
5、建立人才集聚、激勵機制。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形成尊重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社會環境。圍繞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凝聚一批優秀的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給予政策優惠;支持回國留學人員及省內外科技人員來安創辦高技術企業、從事高技術研究;鼓勵高學歷、高素質研發人才來安工作、領辦、指導高技術企業。對貢獻突出的科技人員和經營者,要給予重獎;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育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加強科研體系、技術開發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強產學研聯合,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介服務機構相互聯動的創新網絡及運行機制,為科技生產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繼續推進科研機構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轉制的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全面實現企業化運行機制,通過聯合、資產重組、兼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優化配置現有科技資源。深化科研事業單位改革,推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把科研機構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通過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出來。按照分類改革原則,推進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完成體制轉軌的任務。采取資產重組、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充分發揮駐安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為其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創造必要的條件。
2、大力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按照“組織網絡化、功能社會化、服務產業化”方向,積極探索科技中介服務形式和組織形式。利用科研院所改革的機遇,通過結構調整和轉變機制,促進有條件的科研院所轉為科技中介機構。繼續發展和完善技術市場,建立技術產權交易體系,并拓展技術論證、技術評估、技術培訓等服務業務。
3、大力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實施園區帶動戰略,積極發展民營科技特色園區,出臺示范區優惠政策、擴大招商引資渠道。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降低民營企業的創業風險和成本,完善民營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選擇骨干民營科技企業進行重點培育,促其做大做強。組織實施重點科技項目,提高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2010年重點培育100個規模以上民營科技企業,全市民營科技企業年技工貿總收入力爭突破150億元;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400家以上,其中年技工貿總收入百萬元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達100家以上。
4、完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加強科技規劃與年度計劃的緊密銜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篩選出“*”期間實施的重大項目優先發展。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應用基礎研究、研究開發條件建設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環境建設;建立健全競爭、監督和制約機制;全面實行課題制,積極推行科技項目招投標制,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估制度,規范科技計劃管理工作。切實提高科技資源配置、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5、提升科技管理水平。調整科技管理理念和模式,進一步突出公共財政職能,加強宏觀管理,不斷推進科技管理手段現代化。進一步加強利用現代信息及網絡技術,逐步完善科技項目、科技成果、科技專家、科技條件、科技政策等各類科技管理信息數據庫,大力提升科技管理的信息化、科學化水平。
(三)加強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
1、加強對國際科技合作的政策指導工作。緊密結合重大科技計劃,組織企業和科研單位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組織科技力量參加重要科技合作項目,特別是優先支持帶動我市優勢形成的技術創新活動,推動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化。力爭到2010年,基本形成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科技發展需要,以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參與、管理有序、協調有效、集成互動的國際科技合作局面和國際科技合作體系。
2、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加強對外合作。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緊緊圍繞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通過政府引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積極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廣泛開展政府間、民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先進技術與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積極開拓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新途徑,利用國內外市場環境進行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和拓展市場。加快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出口。以多種方式大力吸引國內高新技術成果到我市轉化,有效配置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接受他們的技術輻射,共同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