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段控制性景觀工作打算

時間:2022-05-23 10:59:00

導語:城區段控制性景觀工作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區段控制性景觀工作打算

前言

傍河建城,山林穿插、市井繁華。蜿蜒,有如飄飛彩帶將自然山水環境空間和包含歷史文化在內的城市人工環境空間交織、融和在一起,構成了山水相映、城林交輝的城市環境風貌特征。河城區段及其濱河相關區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確定的三個井鹽歷史文化區中的主要區域,規劃建設好這一地區,對于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人居環境,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推動山水園林生態城市的建設,促進城市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區位及環境

河又名河,是市境段最大支流,它由北源威遠河(又稱清溪河、發源于威遠兩母山,全長94公里)和西源旭水河(又稱榮溪河,發源于榮縣西北榮隱山,全長73公里)于鳳凰壩雙河口匯合后,始稱河,曲折蜿蜒流向東南,經沿灘、鄧關,于富順縣李家灣注入、流程73.2公里。河城區段自雙河口起至金子凼堰閘總長8.5公里,是河的起始段,也是市中心新舊城區的結合部和分界線。

的井鹽發端于東漢、聞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民,近兩千年來,在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走過了因鹽設鎮、因鹽設縣和因鹽設市的道路,在我國古代科技史、經濟史和城市發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鑒于豐厚的井鹽文化遺存、獨特的自然生物景觀和別具風情的地方民俗,1986年11月,省人民政府批準《自流井——恐龍風景名勝》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年12月,國務院核定公布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河在城市的產生和發展中,發揮了永志長存、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自東漢章帝時期(公元76—88年)在今富順縣城西開鑿成功“富世”、到北周武帝時(公地561—578年),因富世設富世縣,因今貢井地區的大公井鎮之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公井鎮為公井縣。明嘉靖十八年至三十三年(1539—1554年),就因在今河畔以“自流井”為代表的一批開鑿成功,逐步取代了因淡水滲溢而坍塌的富義、鄧井而成為富順縣新的鹽業生產中心,到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分設了榮縣貢井縣至丞署和自流井縣丞署。此后,自流井和貢井地區的鹽業在太平天國和抗日戰爭兩度“川鹽濟楚”時期得到飛速發展,陸路騾馬挑夫盈途,河上帆檣如織。1939年9月1日,始將自流井和貢井分別從富順、榮縣劃出,合并成立省轄的市,市政府就設在濱河的西秦會館。可以說,近500年來河孕育和見證了城市的產生、壯大和發展,是名城引以為榮的母親河。

二、規劃背景

(一)新一屆的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施政理念,在“五個統籌”中,明確納入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容。

(二)省委和省政府十分注重貫徹“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狠抓環境治理和保護,省委書記張學忠專門作出了“還兩江清水、讓人民滿意”的重要批示。

(三)市委、市政府繼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后,2004年10月又召開全市創建優良人居環境動員大會,確保全省環保工作現場會在如期召開。

(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在強調注重保護名城組團格局和山水城市風貌的同時,將包含了若干文物古跡和匯柴口歷史文化街區在內的河及濱河區與貢井古城區、燊海古區并列劃定成為大井鹽歷史文化區加以保護。

(五)新一輪的《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在安排完善龍鳳山公園、新建富臺山市級公園和金子凼水景公園(活水公園),將濱河綠地納入了貫穿城區東西向的主要生態廊道,要求建成開敞的城市空間和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紐帶的同時,重點強調了將河作為城市藝術構圖的主軸,成為集中體現城市特色的生態文化景觀長廊,并就山水環境保護、建筑高度和風貌特色提出了相關控制要求。

三、規劃設計依據

(一)《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

(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三)《自流井—恐龍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四)《市山水城市研究》

(五)市河地區段控制性景觀規劃及濱河廣場城市設計邀標任務書

四、規劃設計總體構思立意

規劃貫徹“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在認真分析把握名城自然環境特點和歷史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充分認識河城區段在展現城市山水格局、體味名城歷史文化內涵,提升城市窗口形象,創建優良人居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生態、人文、魅力母親河”為主題,以詩意的自然山水畫廊為依托,以深長的名城井鹽歷史文脈為靈魂和主線,通過濱河綠地的構建和安排、井鹽文化積淀的勾沉與展示,各項文化、服務設施的配建,致力營造名城詩意的城市人居環境,致力體現名城厚重的井鹽文化底蘊,創造一個能滿足人們多種業余需求的空間環境,賦于市中心城市面貌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從而喚起市民的愛國愛鄉之情和外來者的認知認同之感,使城市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和井鹽歷史文化的可持續幻化成為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