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年度農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5-13 10:20:00
導語:農業局年度農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部門:
年是執行“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對鞏固和保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活躍的良好態勢,具有重大意義。立足我市較好的農業發展基礎,面對新的形勢任務,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三農”工作基本思路,按照市全委會議確定的“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的總體要求和我市一號文件精神,現提出今年農業工作意見如下:
一、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構建和諧農村,以農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保障,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基礎,以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為依托,以品牌農業建設為抓手,組織實施“品牌農業推進年”活動,上連市場拓展,下帶基地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化、標準化、組織化、市場化水平,實現品牌惠農、強農、興農,進一步鞏固農業發展基礎,增加農業效益,為建設富裕、和諧、幸福夯實基礎。
(二)任務目標:農業增加值實現46億元,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980元,增長9%;糧食總產保持在65萬噸,蔬菜總產達到170萬噸,肉蛋奶總產達到31萬噸。
二、總體布局和工作重點
(一)總體布局。
按照全市三個“三分之一”的總體要求,賦予現代農業建設新的內涵,引導工程項目集聚,推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規模發展,優化農業種養結構,培育區域特色。
中部地區:重點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發揮要素集聚優勢,放大泉水特色,加強水系綠化提升,搞好資源高效開發,拓展農業綜合功能,以建設高效設施農業園、休閑觀光園、生活體驗園為主要形態,把農業作為現代城市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推動建設,重在發揮觀光休閑、教育體驗、美化城市的作用。
南部山區: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劃定生態防護區,建設泉水涵養區,發展特色林果區,加大政府投入強化泉水涵養和生態建設,實行優惠政策引導農民發展高效林果,吸引社會力量發展生態旅游,以農業生態園、特色林果園、森林公園等為主要形態,重在發揮生態平衡維護功能。
高速以北地區:以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為重點,積極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培育壯大糧食、瓜菜、奶牛、淡水養殖、速生林等規模基地,重在發揮鮮活農產品供應和產業富民的功能。
(二)工作重點。
根據上述總體布局,堅持統籌推進、分線作戰,切實抓好五方面重點工作。并按照突出特色、錯位發展、打造亮點、示范帶動的原則,著力培育三條精品產業帶,實現現代都市農業建設新突破。
——五方面重點工作:
1.加快種植業調整優化。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以4萬畝糧食高產創建項目為載體,落實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測土配方施肥、土壤質量提升、栽培技術改進、品種引進改良、病蟲害綜合防治等綜合配套措施,輻射帶動40萬畝優質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單產提高、總產穩定。加快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按照“十有”標準,實施大蔥、甜瓜等特色品牌瓜菜基地標準化建設,大力發展新型高檔設施種植基地、有機綠色食品基地,進一步擴大經濟作物規模,優化種植結構,為城鄉居民提供量足、質優、安全可靠的瓜菜產品。
2.加大造林綠化步伐。按照六年建成生態市的目標要求,組織編制生態市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加快推進山區、平原和沿黃造林綠化,年內森林覆蓋率要提高1.5個百分點。實施中央國債造林工程、造林綠化行動、種子直播造林等項目,推廣應用新型容器苗造林技術,綠化荒山3萬畝。實施退耕還果項目,發展經濟林果1萬畝。組織實施繡江河、西巴漏河等重點水系兩側綠化工程,擴大城鄉綠化面積。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相結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及社會力量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持續抓好森林防火和美國白蛾防治工作,有效保護綠化成果。
3.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加快推進市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建設,優化全市畜禽養殖生態環境,抓好動物疫病免疫、監測和監管,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加快實施現代農業奶牛產業化項目,落實奶牛良種補貼和保險補貼,提高我市奶牛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水平。實施生豬調出大縣項目,培植一批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小區,進一步提升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和檔次。
4.抓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庫、水庫除險和灌區二期改造工程建設。做好南水北調東湖水庫和明渠段征地遷占工作,為工程施工創造良好環境。在科學規劃論證的基礎上,盡快實施繡江河治理、大站水庫除險加固、中型灌區配套、黃河堤防建設等工程,進一步提升蓄水防洪設施功能,改善農田排灌條件。加快推進農村自來水入戶工作,完善農村自來水管理、運行、服務長效機制。加強抗旱防汛、黃河防凌體系建設。
5.提升農機化水平。重點實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農業部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建設、省秸稈綜合利用、國家“十二五”行業科技計劃等項目,確保農機總動力提高到117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機耕面積達到135萬畝,機播面積達到130萬畝,機收面積達到130萬畝。
——三條精品產業帶:
1.構建東路和路都市農業產業帶。將現代農業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與城市建設、工業發展同謀劃、共推進,抓開發、拓功能,使農業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借助農業項目建設提升城市檔次、彰顯城市特色,圍繞城市建設挖掘農業內涵、加快農業發展。精心打造河風貌帶、農業生態區、休閑農業園、生態養殖園、水庫風景區、草莓采摘園、湖及水庫生態走廊等多功能精品農業園區,與風景區、風景區、古村、花卉產業園等銜接呼應,構建省城東部、近郊重要的都市農業產業帶和富有特色的休閑旅游線。
2.構建繡江路特色農業產業帶。與繡江河治理、泉水涵養與綜合利用相結合,在路、路兩側推動特色名優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大科技和設施投入,抓好營銷和加工,促進規模、檔次、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南小流域特色林果開發和山農業生態園提升,北促芹菜規模擴張、韭菜檔次提升,中段實施稻田區北延、荷香園南擴工程,形成千畝香稻、500畝荷園的規模;依托女郎山有機大蔥基地,建設大蔥產業園,充分挖掘大蔥的文化內涵,做優做強大蔥、香稻、白蓮藕等傳統名優農產品,形成南起章萊界,北達縣,彰顯不同區域特色的名優農產品集聚帶。同時,立足泉水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全面規劃、逐段推進河產業風貌帶建設。
3.構建路高產高效農業產業帶。按照著眼高效、“以線帶片”(以路帶動平陵片、沿黃片區建設)、發揮優勢、體現優質、確保安全的要求,擴大提升曹范薄殼核桃基地,做大櫻桃基地,整合建設反季節蔬菜基地,完善提升湖萬畝淡水養殖基地,加快建設5萬畝高標準糧食基地,培育發展水寨大田蔬菜基地、蘋果基地。同時,積極促進、有效帶動黃河西瓜、林產加工、菌菇,奶牛、蘆筍、甜瓜、平原核桃等產業發展,形成15萬畝優質高效農業集聚區。
三、主要推動措施
從資源高效開發、內涵功能挖潛、要素集聚集中、品牌創建創優、市場營銷拓展等方面入手,強力推進“七化”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一)推進物質裝備現代化,提高農業保障支撐力。加大涉農項目整合,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提高防洪蓄水能力;實施綜合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工程,提高灌區灌溉能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產出能力;實施荒山造林、攔蓄補源、調水保泉工程,增強生態維護和蓄水保泉能力;規劃實施繡江河系統治理和中心排水溝治理工程,增強中北部防洪排澇能力;加強農機裝備、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
(二)推進生產標準化,保持農業持久生命力。實施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項目,加強水環境治理,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發展循環農業,實現農業生產環境優良化。推動大蔥、韭菜等特色農產品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和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快生物防病治蟲等關鍵技術推廣,完善質量檢測和認證體系,促進農業“三品”和發達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認證,建立農產品生產營銷可追溯制度,打造更多的農產品放心品牌。
(三)推進管理科技化,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強化科技興農意識,切實抓好農業科技創新,在大蔥提質保鮮等方面組織聯合科研攻關。健全完善推廣體系,實行農技人員對口服務責任制,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暢通良種良法進入田間地頭渠道。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科研推廣項目,加快農畜良種和先進實用技術的引進推廣。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活動,增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領,推動先進農業科技的轉化應用。
(四)推進營銷品牌化,增強農產品市場影響力。準確把握品牌競爭已經成為國內國際競爭的主要形式、品牌消費正成為人們消費主要選擇的基本趨勢,堅持內抓品質、外樹形象,持續加大農產品品牌策劃注冊、原產地和地理標志認證、名優名牌(馳名、著名、知名品牌)的爭創、重點品牌的宣傳推介等工作。注重挖掘亮點工作和先進典型,組織開展大蔥種植狀元、名優農產品和“十大種養能手”評選活動,育名人、推名事,形成農產品品牌與人物品牌、工作品牌、服務品牌相互烘托的格局,促進品牌效應疊加倍增,有力提升農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美譽度。
(五)推進經營組織化,增強農民合作社凝聚力。把合作經營作為品牌農業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進一步抓好合作社的規范管理、科學運營,組織開展合作社負責人培訓活動,規范管理制度,完善責任和利益分配機制,使之真正成為上能對接龍頭、拓展市場、實施營銷,下能凝聚群眾、推廣科技、組織生產、打造品牌的規范的新型經濟主體,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的狀況,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和風險。
(六)推進銷售市場化,增強市場輻射帶動力。把開拓市場、占領市場、擴大營銷,作為推進品牌農業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著力構建貨暢其流的農產品營銷體系,以銷售帶生產、促增效。市內牽手“萬村千鄉”工程,借助供銷、郵政等單位密布城鄉的銷售網絡,整合資源,打造平臺,實現“南北易貨、東西交流”,將優質農產品送到千家萬戶;對外集中組織展銷推介活動,聯姻超市、高檔賓館飯店、高端消費群體,采取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直供直銷、網絡銷售、郵寄郵購等方式,密織市場網絡,延伸營銷觸角,優化農產品營銷的市場結構,外強農業的輻射力、競爭力,內促優勢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精細化加工。
(七)推進功能多樣化,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著眼城市功能完善,著眼城鄉居民物質精神生活需要,著眼產業結構優化,著眼農民增收渠道拓寬,以開放的姿態、寬廣的胸襟、前瞻的視角,與城鄉建設、環境優化、旅游開發、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相結合,因勢利導,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充分挖掘農業的生產保障、生活提升、生態涵養、城市美化、教育體驗、文化傳承等功能,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
四、強化組織保障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現代都市農業建設,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基礎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也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途徑。農業始終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各級各部門一定要把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放到保障城鄉居民食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保持社會穩定和諧的高度去認識,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作為關系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局的大事來抓。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對現代都市農業建設的組織領導,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鄉鎮(街道)也要在工作安排、財力分配、干部配備上重點傾斜,統籌兼顧,科學擺布,做到抓農業工作的精力不轉移、勁頭不減弱、工作不松懈。各涉農部門要積極參與、主動服務,以奮發有為、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組織好現代都市農業建設的各項工作。
(二)提高規范化水平,增強組織服務能力。要進一步創新農業工作組織方式,完善涉農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搭建齊抓共管、統籌推進、配套聯動的平臺。要以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為龍頭,按照產業和區域總體布局,科學布設、統一組織實施各類農業工程項目。要切實加強各級農業工作者的素質和能力建設,持續開展“強素質、創品牌、樹形象”活動,經常性組織業務培訓工作,引導廣大干部以超前的觀念、高遠的境界、扎實的作風、淵博的學識和強烈責任意識、為民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投身“三農”、服務“三農”,為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不斷深化改革,增強農業發展活力。要積極穩妥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實現林木資源總量有效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生態明顯改善、林區和諧安全。要在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基礎上,健全流轉市場,加強流轉服務,規范流轉管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要組織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探討建立符合實際的農技推廣模式,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公共服務水平。
(四)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扶持引導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省和市關于增加農民補貼、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的各項政策,進一步完善補貼辦法,簡化補貼手續,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認真執行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切實使用好各級各類項目資金。充分發揮農業發展基金和其他政策性資金的作用,制定出臺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特色基地及設施農業發展、龍頭企業及合作社建設、品牌打造和名牌爭創、農產品運銷和出口等方面的激勵扶持政策,激發各類主體和廣大農民開發建設農業項目,發展品牌農業、現代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五)堅持多元投入,集聚發展合力。要樹立“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觀念,吸引各方力量、各類項目、各種資金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資源深度開發、特色品牌基地和設施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及營銷等領域投入。繼續加大農業項目和資金的爭取,加大財政投資農業項目的整合,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引導現有金融機構加大農業信貸資金投放,搭建投融資平臺,加強金融支農力度。要引導廣大農民、社會力量和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吸引資金、項目、科技、管理、市場等要素與土地、勞動力等有效結合,形成各種要素齊聚共促現代農業發展的格局。
- 上一篇:深究美國證券訴訟制度
- 下一篇:美國證券交易執行標準及立法認識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