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辦改革創新工作思路3篇
時間:2022-04-14 10:08:39
導語:扶貧辦改革創新工作思路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2014年,我們將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繼續深入開展“三送”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各項要求,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新工作目標,借助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努力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優勢扶貧產業,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重點圍繞將建設成為“革命老區扶貧攻堅、改革創新試驗田,調查研究、信息收集的聯系點,踐行群眾路線和開展干部教育的實訓地,加快脫貧致富的示范縣”這一定位,努力大膽在幾下幾方面改革創新,先行先試:
一、關于探索考核方式創新問題。副總理講:“考核是個指揮棒,上邊考核什么下邊就集中精力干什么。”在河北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領導同志的工作要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所以建議率先實行扶貧導向的考核機制。主要考核扶貧成效,體現在量化考核有關指標上。
二、關于探索改進財政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方式問題。要研究探索管好用好扶貧資金的機制和辦法。研究鼓勵和支持開展扶貧開發各類創新試點。按照集中資金、整合力量辦大事、辦成事的原則,在國家有關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打“組合拳”,支持開展涉農資金整合,打造縣級整合“三農”資金實施扶貧攻堅的平臺,在構建有利于扶貧攻堅的體制整合和機制創新上加強研究探索。研究扶貧項目的規模效益,增強扶貧的輻射力,還有探索強化扶貧金的績效考評等。
三、關于探討創新移民搬遷扶貧方式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探討好“進城進園”移民搬遷扶貧方式創新。探討與城鎮化建設、與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與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的問題。探討實行梯度安置方式,切實解決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問題。
四、關于探索完善扶貧開發瞄準機制問題。探討提高扶貧精準度,建立健全扶貧對象識別、分類、滾動管理、動態監測等一整套管理、考評和進出機制,強化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突出重點,瞄準貧困戶建立幫扶機制,實施差別化扶持,扶貧開發項目優先保證扶貧對象受益,確保最困難的地方和人群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五、關于探索推進扶貧方式創新問題。探索推動金融扶貧,在有效控制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培育、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參與扶貧開發,增加信貸投放。支持探索建立扶貧產業發展擔保公司,開展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等試點。搭建農村各類資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動交易平臺,拓寬融資渠道。研究鼓勵引導農民以山林、土地權屬、勞動力等要素入股、參與產業基地建設,增加農民租金、股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
第二篇
2014年,我們將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繼續深入開展“三送”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好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各項要求,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新工作目標,借助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努力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優勢扶貧產業,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重點“圍繞一個中心,做好七大工作”的工作思路:即以努力實現貧困農戶穩定增收這一中心,確保年內消除農村貧困人口9900人以上,脫貧率達15%。為此將努力做好以下七大工作:
(一)做好加強聯絡溝通,對接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工作
繼續加強與國務院扶貧辦的對接,勤聯絡,多溝通,筑牢感情基礎。將需支持的政策、幫扶的項目及時請示報告,并做好后續跟蹤工作,爭取更多的資金、項目、政策惠及。
(二)做好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扎實推進幫扶到戶工作
根據省、市扶貧到戶工作要求,將統計部門測算出的貧困對象66291人分解落實到鄉、村,然后按照個人申請、村組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公告公示等程序,落實到具體農戶。并錄入貧困戶信息,建立完整的貧困戶信息檔案,然后因戶采取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或漫灌式扶持與滴灌式扶持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幫扶到戶。
(三)做好搬遷移民扶貧,不斷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工作
全面推行移民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危舊土坯房改造、生態建設、圩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環境。我辦將結合移民搬遷“進城進園”工作,加大移民搬遷宣傳力度,強化措施,大力推進。2014年計劃實施“進城進園“搬遷移民1500人,實現進圩鎮、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實解決移民“就業難,致富難”問題,從而不斷減少貧困人口。
(四)做好強化產業扶貧,促進貧困人口增加收入工作
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模式,爭取國務院扶貧辦的政策支持,創造條件開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等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省產業扶貧資金1000萬元的作用,重點培育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和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努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五)做好整村推進(環境整治),改變貧困人口居住條件工作
按照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總體要求,將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有效銜接,加大貧困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每個點改造整治到位,大力改善貧困村人居環境。
(六)做好推進“雨露計劃”,充分發揮智力扶貧效果工作
通過實施“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工作進程。改進“雨露計劃”實施方式,以貧困家庭“兩后生”和進城進園安置貧困戶勞動力為重點,集中扶持貧困戶“兩后生”職業學歷教育培訓和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2014年,計劃完成學歷教育及勞動力轉移1920人。
(七)做好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努力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工作
整合各方資源,調動積極因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工作,使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一是著力實施專項扶貧,充分發揮產業扶貧資金功效,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以老促會、慈善會為平臺,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擴大扶貧工作面。三是加強定點扶貧工作力度,建立“扶貧到戶”工作機制,對貧困戶要實行分類指導,因戶施策,逐戶落實結對幫扶措施,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第三篇
按照全省“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總體工作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新工作目標,借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之力,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努力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優勢扶貧產業,提高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全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貧困農戶持續穩定增收。2014年,重點“圍繞一中心,開展好七大工作”的工作思路,即以努力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為中心,確保年內消除農村貧困人口13000人,脫貧率達18.8%,做好以下七大工作:
(一)積極主動,加強聯絡溝通,做好對接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工作
繼續加強與國務院扶貧辦的對接,勤聯絡,多溝通,筑牢感情基礎。將需支持的政策、幫扶的項目及時請示報告,并做好后續跟蹤工作,爭取更多的資金、項目、政策惠及。
(二)準確識別貧困人口,扎實推進幫扶到戶工作
根據省、市扶貧到戶工作要求,將統計部門測算出的貧困對象69240人分解落實到鄉、村,然后按照個人申請、村組評議、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公告公示等程序,落實到具體農戶。并錄入貧困戶信息,建立完整的貧困戶信息檔案,然后因戶采取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政策措施,或漫灌式扶持與滴灌式扶持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幫扶到戶。
(三)加大搬遷移民扶貧,不斷減少貧困人口數量
全面推行移民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危舊土坯房改造、生態建設、圩鎮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環境。我辦將結合移民搬遷進城進園工作,加大移民搬遷宣傳力度,強化措施,大力推進。2014年計劃實施“進城進園“搬遷移民1500人,實現進圩鎮、中心村梯度安置500人。切實解決移民就業難,致富難問題,從而不斷減少貧困人口。
(四)強化產業扶貧措施,促進貧困人口增加收入
積極探索創新扶貧模式,爭取國務院扶貧辦的政策支持,創造條件開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等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省產業扶貧資金1000萬元的作用,重點培育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和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努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五)突出村莊環境整治,改變貧困人口居住條件
按照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總體要求,將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有效銜接,加大貧困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每個點改造整治到位,大力改善貧困村人居環境。
(六)深入推進“雨露計劃”,充分發揮智力扶貧效果
通過實施“雨露計劃”等培訓工程,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快“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的工作進程。改進“雨露計劃”實施方式,以貧困家庭“兩后生”和進城進園安置貧困戶勞動力為重點,集中扶持貧困戶“兩后生”職業學歷教育培訓和貧困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技能,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2014年,計劃完成學歷教育及勞動力轉移1920人。
(七)統籌協調社會資源,著力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
整合各方資源,調動積極因素,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工作,使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一是著力實施專項扶貧,充分發揮產業扶貧資金功效,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二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以老促會、慈善會為平臺,大力倡導企業社會責任,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多種方式參與扶貧開發,擴大扶貧工作面。三是加強定點扶貧工作力度,建立“扶貧到戶”工作機制,對貧困戶要實行分類指導,因戶施策,逐戶落實結對幫扶措施,做到不脫貧、不脫鉤。
- 上一篇:農民工社會管理制度分析
- 下一篇:英美城市規劃管理制度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