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局工作總結及工作打算

時間:2022-01-31 09:42:47

導語:蠶桑局工作總結及工作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蠶桑局工作總結及工作打算

2020年是我縣“中國桑都”創建工作的啟動年,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縣委經濟工作會議及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省委“10+3”、市委“6+3+1”和縣委“1+5+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園區建設為引領,以工廠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為導向,推動蠶桑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蠶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鏈開發,為建設成渝中部綠色發展示范區和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蠶桑力量。

一、工作成效

全縣養蠶農戶2.05萬戶,發種13萬張,生產蠶繭4610噸,蠶繭單產35.5公斤,蠶繭產值1.6億元,蠶農戶均蠶繭收入7880元。全縣桑園面積13.5萬畝;桑園綜合開發9.85萬畝,桑園開發和蠶桑副產物綜合利用產值3.45億元,同比增加4700萬元,全縣蠶桑產業農業部分綜合產值達到5.05億元。培植養蠶大戶1200戶,家庭農場103個,合作社27個,新建專用大蠶房35處,13000平方米,共育室2處,1000平方米,新栽植桑園面積4000畝,現代蠶桑產業園評為市級農業園區。

二、重點工作

(一)領導重視、凝聚共識,夯實“中國桑都”建設組織基礎。一是成立領導機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四大班子分管聯系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成立了“中國桑都”建設領導小組,并設立了桑推辦,落實了人員、場地和經費,為“中國桑都”建設奠定了領導、協調和推進基礎。二是統一思想認識。縣十四屆三次黨代會、縣第十六屆人代會第五次會議和縣委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把“中國桑都”建設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首位來打造。全縣上下通過會議、電臺、報刊等方式,加強宣傳引導,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為打造“中國桑都”營造良好的氛圍。三是加強要素保障。縣財政在涉農資金中安排1000萬元蠶桑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推進“中國桑都”建設,在桑苗、蠶具設施、蠶房建設、小蠶共育等環節給予補助,有序推進縣現代蠶業產業園建設;同時在蠶繭收購、用地需求、項目整合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舉措,進一步激發打造“中國桑都”的活力。

(二)統籌結合、科學布局,完成“中國桑都”建設規劃編制。一是科學合理編制。結合《國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規劃》、《“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和《“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結合我縣打造秀美宜居的成渝中部綠色示范區的定位,結合我縣蠶桑產業發展狀況,編制《“中國桑都”建設規劃》,使《規劃》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廣泛征集意見。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征集意見稿等方式,廣泛向黨政領導、工商界人士、離退休干部、服務對象征求意見建議,并邀請西南大學專家對“中國桑都”建設規劃編制進行指導。三是完成編制定稿。縣財政安排100萬元編制經費,由中國農科院專家結合我縣實際和多方意見建議,量身編制,三次深入我縣鄉鎮(街道)調研,三次修改完善,力爭年底前形成《省縣“中國桑都”建設規劃》。

(三)點面結合、加強扶持,建強優質蠶繭基地。一是重點打造“四個品質園區”。按照“優勢優先,區域發展”原則,以規模化發展、園區化建設、工廠化生產的思路,投入3000萬元推進蠶桑現代產業園、高寺白僵蠶基地、石佛智慧蠶桑基地和通旅生態種養蠶桑基地等4個千畝蠶桑園區建設。二是集中培育“千戶養蠶能手”。采取邀請專家授課、送技術下鄉等方式,對養蠶大戶和家庭農場主集中培訓,技術普及面達到95%以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桑苗、蠶房建設等方面給予補助,全年共兌現歷年補助資金500余萬元。三是引導建強“百戶家庭農場”。通過引導、扶持,蠶桑家庭農場快速發展。2020年,蠶桑家庭農場103戶(省級示范農場4個),家庭農場桑園面積達5823畝,平均經營規模67.7畝,養蠶6770張,產繭24.3萬公斤,蠶繭產值851萬元。四是推進智慧蠶桑建設。與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蠶研所等院所合作建立專家工作站,在藥用僵蠶方面成功試驗菌種接種技術,在“桑及蠶附加物中提取總生物堿”課題上成功申報蠶沙中提取總生物堿技術專利。到目前,從浙江引進雄蠶品種“秋華※平30”、農科5號,我縣藥用僵蠶技術和桑枝提取總生物堿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四)建優鏈條、提質增效,擴面做強蠶桑工業。一是全鏈開發蠶桑產品。以紅旗絲綢、絲綢之路、通世達生物、德仁源藥業等龍頭企業帶動,以桑資源新食品、新醫藥為新業態,開發蠶絲被、桑葉茶、桑黃菌、桑葚酒、桑葉面、葉綠素化妝品、藥用僵蠶等12種大健康產品,有“極桑”牌桑葚酒、“桑都”牌蠶絲被、“桑城”牌桑芽茶等10余個品牌,蠶桑產業開發呈現迅猛發展態勢。二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先后赴江浙、上海、重慶等地區招商引資,簽約項目5個,到位資金7000萬元。于今年啟動實施了推進桑黃菌及研究院、同心村和唐家店村2個1000畝蠶桑基地、紅旗公司蠶絲被文化創意館、縣現代蠶桑產業園提檔升級等項目,總投資約2億元。三是產業增效明顯。全縣有蠶絲被企業2家,繅絲企業1家,桑葉茶企業4家,桑椹酒企業1家,葉綠素企業1家,藥用僵蠶企業1家,蠶桑行業工業產值10億元以上。

(五)創新帶動、示范引領,驅動三產融合發展。一是突出蠶桑文化建設。完成“中國桑都”域名注冊、logo設計,繅絲技藝成功申報市級非遺項目,桑茶制作技藝認定縣級非遺項目,創作、整理“蠶桑”民歌民謠16首,舞臺節目6個,開發出“怪味桑葉雞”等20余種蠶桑類菜品,“蠶繭”、“生絲”、“僵蠶”成功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二是突出融合示范帶動。通過田園詩會、桑葚采摘節、蠶桑技能競賽、蠶桑攝影展等活動推進蠶桑文旅融合發展,已連續舉辦六屆桑葚采摘節,中國田園詩會吸引了國內眾多詩壇大腕游園吟詩,正成為獨具特色的蠶桑文化品牌。通過旺億生態農莊、桑海長廊、蠶絲被手工制作展示區等項目,推進蠶桑農旅、文旅發展。紅旗公司蠶絲被創意館,集中展示了繭絲文化、蠶桑的歷史、蠶絲被制作技藝,正發展為蠶桑工業旅游的特色品牌。三是突出文化品牌的策劃包裝。以蠶業小鎮為載體,策劃推出蠶桑文化主題公園、桑都文化博覽園和桑海養生谷等項目;以中天鎮井市村紅旗絲綢廠為范圍,策劃包裝“桑都記憶—1958”蠶桑絲綢工業旅游項目,并規劃結合一品天下·城市會客廳項目,擬在縣城打造蠶桑絲綢特色街區和蠶桑文化體驗區。

(六)加強宣傳、擴大影響,提升“中國桑都”品牌形象。一是節會宣傳。以田園詩會、蠶桑文化旅游節、桑葚采摘節等為重點,加強宣傳推廣,并邀請了媒體記者、作家詩人、網絡大V等媒體人走進帥鄉,感受“中國桑都”建設取得的成就,創作了小說4000篇、詩100余首。二是展示推介。在西博會、農博會、渝洽會、全國全省蠶桑產業大會等重要平臺,展示推介“中國桑都”,提升蠶桑旅游品牌,吸引成渝兩地游客前來觀光消費。三是新聞宣傳。通過電臺、報刊、網站等方式全方位宣傳“中國桑都”,擴大“中國桑都”影響力和知名度。全年,電視臺公共鄉村頻道播出了《“中國桑都”—依托蠶桑產業做好產業扶貧》,電視臺播出了《延展產業鏈,助力打造“中國桑都”名片》、《桑旅結合探新路》等2部專題片,中國新聞網刊載了《縣: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多舉措打造“中國桑都”》,日報刊載了《狠抓春蠶生產工作》、《蠶繭下滑,保底收購》等2篇新聞。《學習強國》刊載了《精品蠶繭工程推動蠶繭高質量發展》和展播了《探秘境-活態活態繅絲博物館》視頻。市人民政府網、縣人民政府網、《信息》、《每日要情》等媒介網站刊載蠶桑產業先進經驗做法共計82篇。

(七)成果豐碩、亮點紛呈,產業升級再上新臺階。一是建立了市場風險收購機制。出臺《縣蠶桑產業發展風險金管理辦法》政策,2020年落實風險金300萬元,按照“政府補生產環節、企業補收購環節”原則,由縣財政和蠶繭收購企業分別承擔50%,對蠶繭執行保底價補貼,維護了蠶農利益,確保了產業健康發展。二是推進現代蠶業產業園提檔升級。2020年落實專項債資金2000萬元,對園區進行了規劃編制,制定了《縣現代蠶業產業園項目建設方案》,按照建設內容進行勘測、設計、招標等工作,年底前啟動項目建設。目前,園區已建成核心區5000畝。新建小蠶共育室2處,2000平方米,園區道路2100米。三是推進僵蠶基地建設。與成都中醫藥大學合作,在高寺建立了專家工作站,完成了菌種接種試驗。目前,已建成菌種培養室、蠶房、倉儲、專家工作室等配套設施6000余平方米,新建基地1000畝,今年飼養蠶種4000張,產僵蠶60余噸。四是實施精品蠶繭工程。縣蠶桑局、紅旗絲綢公司共同建設50個高端生絲優質繭示范村,以“公司+示范村+簽約戶”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了蠶農發展生產、提升蠶繭質量的積極性。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持續推進現代蠶業產業園提檔升級,推動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計劃完成投資5000萬元。

(二)進一步抓好養蠶大戶的培植和蠶桑家庭農場培育,完成新培育家庭農場10個,新增大戶300戶。

(三)啟動唐家店村1000畝智慧蠶桑基地建設,引進新蠶品種和飼料養蠶新技術。

(四)完成浙江絲路公司同心村1000畝蠶桑基地、桑園套種榨菜等項目建設。

(五)邀請省蠶業所、西南大學等專家來樂授課,對“中國桑都”建設進行技術指導。

(六)策劃舉辦第七屆桑葚采摘節、中國田園詩會、第三屆蠶桑技能大賽、蠶桑文化旅游節(分會場)、縣“中國桑都”高峰論壇。

(七)策劃推出蠶桑文化主題公園、蠶桑文化博覽園、桑都記憶-1958等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建設“中國桑都”作強力支撐。

(八)抓好訂種發種,做好技術服務、蠶繭收購等工作。

(九)全面加強黨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打造思想堅定、作風過硬的干部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