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及初步工作打算

時間:2022-03-03 10:13:37

導語: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及初步工作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及初步工作打算

近年來,我縣始終堅持把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根本遵循,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立足“六個精準”,狠下“繡花功夫”,著力走好“五個一批”脫貧路徑,遵循“四個不摘”原則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打贏脫貧攻堅總決戰。截至目前,我縣11561戶4408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圓滿實現整縣脫貧摘帽,2018-2019年連續兩年在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獲得“好”等次。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況

1.嚴格對標“四不摘”,持續強化責任擔當。2018年整縣脫貧摘帽后,我縣嚴格對標“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繼續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認真抓好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工作。一是深學篤行扶貧工作重要論述。通過召開會議、中心組學習等方式,對在考察、中央第七次工作座談會等的講話精神,特別是對來湘考察時指出的“要落實‘四個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深入研究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示精神,縣委、縣政府第一時間組織學習,并結合實際制定了貫徹落實的實施意見,有力強化了全縣各級黨員干部全力以赴抓脫貧攻堅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二是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頂層設計。制定出臺《縣2020年脫貧攻堅總決戰工作方案》,細化了收官之戰的目標任務、責任分工、時間節點,工作推進科學有序。教育、醫療、交通、水利、社保等21個行業部門根據總決戰方案,圍繞克服疫情影響、完成普查任務、鞏固提升成效等內容,分別制定完善各自行業的專項方案,有力夯實脫貧攻堅政策支撐。三是進一步壓緊壓實責任。完善了《縣脫貧攻堅責任體系》等系列文件,健全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格到人的脫貧攻堅責任體系??h級領導實行包戰區、包村、包行業“三個包干”,壓實縣委“一線指揮部”的政治責任;縣直部門實行行業扶貧包干、聯村幫扶包干、結對幫扶包干“三個包干”,壓實機關干部協同作戰的幫扶責任;鄉村兩級實行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黨員骨干包戶“三個包干”,壓實脫貧攻堅前線作戰的主攻責任。

2.精準發力抓關鍵,全力克服疫情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我縣以非常政策、非常舉措、非常力度,推進“抗疫情補短板促攻堅”行動,做到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戰雙勝”。一是多措并舉促進穩崗就業。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全年共完成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994人,為任務數的220%;完成“兩后生”技能培訓98人,為任務數的151%。全面落實就業補貼政策,全年共發放交通補貼1810人64.9萬元;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3575人106.1萬元;就業創業服務補貼19人0.6萬元;崗位補貼53.9萬元。針對我縣務工人員特點,按照“派出去找、請進來招、點對點送、精準化幫”的思路,在全市率先開展“穩就業、促增收”專項行動。加強與廣東深圳、浙江義烏、長沙等地就業部門以及美的、藍思科技等大型用工企業的勞務協作關系,“點對點、一站式”組織專車190輛向外輸送返崗就業人員4423人。開展“311”就業服務,招聘崗位信息90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4000余人。通過按需設崗、自主選崗、以崗定人的方式,開發村級生態護林員、環境衛生保潔員等扶貧特崗1357個。創建鑫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華莉仿真花工藝品廠等扶貧車間20個,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230人。經過努力,全年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總人數達21889人,較2019年增加1672人。全縣共有返鄉回流人員437人,對有就業意愿的307人全部及時幫助實現就業。二是創新思路拉動消費扶貧。將消費扶貧作為應對疫情影響、鞏固脫貧成效新舉措,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營、企業帶動、社會參與”模式,圍繞群眾增收這一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消費扶貧行動。堅持“線上線下”雙向發力,針對疫情期間線下銷售受阻,積極轉變思路,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模式,楊梅節期間通過湘農薈、快手、抖音等各大平臺先后舉辦“云端”楊梅豐收節線上直播“帶貨”活動及“楊梅紅了”系列大直播活動,與省消費扶貧聯盟銜接共同舉辦了“一品東方”2020楊梅豐收節暨消費扶貧活動,楊梅銷售逆市上揚,銷售總量達3.2萬噸,銷售收入達7.2億元。積極推進專館、專區、專柜、“832”平臺“三專一平臺”建設,認定扶貧產品76種,平臺審核通過率100%,全市排名第一。認定省級扶貧產品供應商16家,其中入駐國家“832”平臺企業5家。消費扶貧生活館8月在省消費扶貧示范中心正式開館運營,消費扶貧專區10月在縣佳惠超市成功開設,消費扶貧專柜正按照省扶貧辦進度要求穩步推進,“三專一平臺”建設進度省市排名前列??h財政預留份額采購扶貧產品230萬元,超額完成采購任務。在省扶貧公共服務平臺完成消費扶貧產品銷售11760.6萬元,提前2個月完成省定任務。消費扶貧整體工作進度快、質量高、成效好,得到省市扶貧部門的高度認可。三是積極穩妥推進禁食退養。完成3家養殖場禁食退養補償,其中涉及貧困戶1家,通過針對性幫扶已順利完成轉產轉業安置。我縣沒有職業漁民,沒有受禁捕退捕政策影響需進行轉產轉業的貧困人口。

3.精益求精重質量,圓滿完成普查任務。始終堅持普查質量至上,切實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一是全面開展“回頭看”行動。對建檔立卡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等重點人群進行全覆蓋、無遺漏的問題排查,重點圍繞“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方面,查看政策是否有遺漏、措施是否有針對、成效是否明顯。對于排查出的問題,按照“一個問題、一套方案、一名責任人、一抓到底”要求,細化分解任務、明確責任人、限定整改時間,抓好整改落實。今年來中央、省、市反饋的各類問題均已全部整改到位。二是精心組織現場登記工作。及時成立縣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完善《配合脫貧攻堅普查工作實施方案》,所有涉貧部門全部組建普查工作專班,4000余名干部全面參與。全縣貧困戶入戶登記上報率100%,無失聯戶,明顯改善率99.97%,到縣、到村、到戶的所有政策均落實到位,所有普查指標均達到要求,圓滿完成普查任務。三是統籌抓好派駐普查工作。我縣共抽調188名精兵強將,由縣委副書記帶隊到通道縣開展脫貧攻堅普查。派駐工作組始終堅持“講政治、精業務、嚴紀律”的要求,與通道縣一道共同圓滿完成現場普查任務,多次得到市委主要領導肯定。

4.精準精細求實效,全面落實扶貧政策。始終堅持精準方略,強化精準到村到戶到人的扶貧政策落實。(1)產業扶貧。根據“四跟四走”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政府搭建園區平臺、園區培育龍頭企業、企業鏈接基地農戶”的方式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形成了“一顆楊梅、一窖茯苓、一個核桃、一根竹子、一頭生豬、一粒種子”“六個一”特色產業扶貧機制,實現了“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產業幫扶”。我縣產業扶貧工作在2017年重慶石柱召開的產業扶貧大會上作經驗介紹。產業幫扶全覆蓋。通過享受獎補、技術指導、委托幫扶、股份合作等形式對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及邊緣易致貧戶均進行了產業幫扶,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產業帶貧益貧全覆蓋。楊梅產業覆蓋8個鄉鎮22個村,帶動貧困人口2224戶8426人,年人均增收3200元;茯苓產業規模達350萬窖,年集散7.8萬噸,帶動貧困人口2300戶8200人,年人均增收3000元;山核桃產業覆蓋7個鄉鎮31個村,帶動貧困人口3086戶12433人,年人均增收1300元;種植楠竹15.83萬畝,引進康爾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流轉林地3萬畝,帶動貧困人口2100戶7600人,年人均增收600元;建成5個標準化制種基地,制種總面積達5萬畝,帶動貧困人口431戶1558人,年人均增收2600元。通過“龍頭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進行了利益聯結。產業組織化建設全覆蓋。全縣124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60個貧困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全部實體運行,所有農業專業合作社均有貧困戶參與。(2)教育扶貧。春季學期發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487.9萬元,惠及貧困學生7654人次;雨露計劃補助189.5萬元,惠及貧困學生1263人次。通過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及送教上門等措施,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00%。按照“四幫一”工作機制扎實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人因貧輟學。(3)健康扶貧。44087名建檔立卡貧困戶、323名邊緣易致貧戶100%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縣域內醫院100%執行貧困人口住院“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政策;縣域內因病住院貧困人口綜合實際報銷比例保持在85%以上;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100%、四類慢性病患者簽約服務率100%。(4)易地扶貧搬遷。易遷戶入住率、拆舊率、復墾率均達100%。開發公益性崗位43個,通過培訓及勞務輸出實現就業1303人,易遷戶脫貧率100%。扎實開展易遷后扶工作,后續幫扶措施覆蓋率100%。(5)生態扶貧。嚴格按照程序選聘了52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定期及時發放管護工資共計245.5萬元。生態護林員的管理規范,履職到位。(6)金融扶貧。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應貸盡貸”,今年共發放貸款4148.6萬元,為任務數的102%,每月逾期率控制在1%以內。(7)社保兜底。目前全縣共有農村低保對象2603戶5006人,農村特困供養對象440戶460人,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4200元/年,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提高到6000元/人。今年來共計發放農村低保金144.1萬元45495人次,農村特困對象供養金283.5萬元4142人次,殘疾人兩項補貼363.7萬元55739人次,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子女教育補貼15.2萬元,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應補盡補。

5.著力強化“三保障”,推動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加強扶貧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脫貧攻堅聯合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選優配齊124名村級黨建扶貧助理員,按照“盡銳出戰”原則,調整補充工作隊長、隊員25人,確保貧困村駐村工作隊3人以上,非貧困村駐村工作隊2人以上,扶貧工作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加強駐村工作幫扶,不斷健全“‘四支隊伍’集村部”工作機制,駐村工作隊每月駐村工作不少于22天,聯村牽頭單位負責人每月到村指導工作不少于6天,結對幫扶責任人每年到貧困戶家中入戶走訪不少于4次。加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出“產業引領型、企業帶動型、電商銷售型、資源開發型”村集體經濟模式,2020年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1600萬元,同比增長220%,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助力脫貧攻堅能力明顯增強。加強社會扶貧力度,充分發揮黨的統戰優勢,繼續開展“萬企幫萬村”活動,組織61家企業、合作社與60個貧困村“聯姻”,新增社會扶貧網“愛心人士”注冊1萬人,實現對接幫扶6.8萬人次。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繼續按照“資源整合、資金統籌、項目打捆”的原則,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統籌整合資金1.95億元,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確保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各項扶貧政策按要求落實到位,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加強扶貧資金項目管理,確保涉農資金項目100%從當年度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中挑選。出臺《縣扶貧資產管理細則》,對全縣扶貧資產進行清點、登記、確權,建立健全扶貧資產經營與管護制度,確保扶貧資產不流失,能長期發揮效益。三是強化作風保障。嚴格督導檢查,將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納入督查巡查和各部門、各單位績效評估考核范圍,考核結果與干部評先評優、提拔使用掛鉤。定期組織開展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成效督查暗訪,深入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重點對搞數字脫貧、算賬脫貧、“注水”達標,以及盲目樂觀、麻痹大意、“收官即收攤”等方面問題進行整治。同時,認真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建立完善脫貧攻堅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扶貧干部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群眾內生動力不足。過來脫貧攻堅主要發力點集中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上,對于扶貧扶志、志智結合等工作存在一定短板,部分群眾“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加之近些年受市場經濟沖擊、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作用發揮不明顯、黨員干部公信力下降等因素影響,部分群眾信仰缺失,精神匱乏,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干部干、群眾看”“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等現象依舊存在,一味的等著政府來“噓寒問暖”,只想“獲得”不講付出。

2.產業扶貧任重道遠。雖然脫貧攻堅期內有產業能力和意愿的貧困戶和邊緣戶都得到了產業扶持,但是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還沒有完全激發,參與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較底,抵御自然災害、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大部分企業及合作社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市場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相對較弱,貧困人口產業扶持還需要“扶上馬,送一程”。

3.基礎設施管護機制不夠健全。脫貧攻堅期間實施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期間面臨著較重的管護任務,但目前因資金、人員、工作機制難以保障到位,例如村組道路管護方面,“村道村管、組道組管”的逐級養護管理責任體系還未完善,怎么管、誰出錢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明確答案;又比如農村安全飲水,雖然解決了水源、水質的問題,但是在后期水量、供水時間、水價及管道維護上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需要逐步予以解決。

4.扶貧政策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加重。特別是在鞏固脫貧成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還沒有中央、省一級的政策出臺,一些涉及“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方面的具體政策是否延續或停止也沒有進行明確,給基層工作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三、“十四五”工作思路及2021年工作打算

“十四五”時期,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主,以順利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融合為目標,由主要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轉變,由主要解決農村貧困向統籌解決城鄉貧困轉變,鞏固提升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飲水保障基礎,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預警和精準幫扶機制,實現脫貧人口穩定脫貧不返貧,確保不產生新的貧困人口,為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穩定的過渡。

1.要繼續落實“四不摘”的要求。重點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的監測和幫扶,形成與關聯行業部門信息互聯、數據共享的資源平臺,不斷完善防止返貧致貧工作機制。

2.要持續強化產業就業幫扶。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積極培育和推廣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大力扶持貧困戶能直接參與、直接受益、穩定增收的特色產業項目。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切實解決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后顧之憂。全面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加強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強化就業能力培養的精準度和實用性,特別是根據企業需求開展貧困勞動力定向“訂單”式技能培訓。積極搭建勞務對接平臺,建立和完善輸出地與輸入地勞務對接機制。加強縣內就近安置轉移就業力度,深化與地方企業的合作,拓展扶貧公益性崗位,讓部分不能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3.進一步完善防止返貧監測的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人口和邊緣易致貧人口開展動態管理,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在全國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大數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建立一個共享共用的防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以縣級單位為實施主體,注重相關部門的參與,充分發揮大數據的預警作用,進一步強化對監測對象的事前干預和幫扶。

4.構建科學完善的扶貧資產長效管理工作機制。進一步細化明確扶貧資產管理職責,對扶貧資產移交確權、收益分配、后期管護維護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確保資產不閑置、不流失、有收益。

5.積極謀劃與鄉村振興戰略銜接。針對脫貧收官后主要矛盾的變化,重點圍繞激發發展內生動力、繼續推進精準幫扶、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傮w目標,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戰略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