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年終總結
時間:2022-04-09 05:18:00
導語: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年終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年至20*年是我區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五年中,我區承擔了多項改革試點任務,各項工作始終保持全市領先地位。初步建立了市場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法制化的監督調控體系,網絡化的管理服務體系。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來,我區勞動保障事業經受住了改革的洗禮和艱巨任務的考驗,特別是在20*年,面對“非典”疫情的考驗,各級勞動保障部門沉著應對,加強調查研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了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取得了抗擊“非典”和勞動保障工作的雙勝利。
一、建立形成了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良性工作機制
“再就業工程”成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政府各相關部門、各街道、各類再就業服務組織,共同為下崗失業人員構筑了一個避風港。五年來區街兩級就業服務組織共為6萬余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免費職業指導服務;為5萬余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了免費職業技能培訓;為2.7萬名失業人員支付失業救濟金1.94億元;共有6萬余名下崗失業人員受益于各類促進就業優惠政策,實現了再就業;經認定的特困失業人員安置率達到100%,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1%以內,就業形勢保持相對穩定。20*年我區共開發社區就業崗位16562個,安置“4050”大齡失業人員4836人,全區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到76.3%,登記失業率為0.85%。
市場導向的就業服務機制逐漸培育形成。20*年底,我區最后一批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出中心,企業再就業服務中心宣告撤銷,提前實現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業保險制度的過渡目標,完成了就業體制的歷史性變革。“找市長,不如找市場”、“自主擇業,自主用工,雙向選擇”等新型就業觀逐漸深入人心。全區職業指導員隊伍已發展到400余人,他們走進社區,貼近百姓,為下崗失業人員架起了通向再就業的橋梁。五年來我區勞動力市場共為12萬名勞動者提供了就業機會。
在完善市場化的就業服務體系的同時,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大齡失業人員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設立了規模為2000萬元的政府促進就業資金。建立了橫向上齊抓共管、縱向上層層負責的再就業工作聯動機制,形成了社會各界凝聚合力、協調運作的再就業工作新格局。做到了經濟發展與就業崗位開發同步增長,就業困難群體安置渠道條條暢通。在社區建設中,各部門聯手開發就業崗位,勞動保障、公安、交通、街道等部門協調運作,開發了社區保安、交通協管、社區保潔、快件速遞等適合安置大齡失業人員的社區就業崗位,確保了就業托底安置。
二、社會保險改革穩步推進,管理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在接踵而至的社會保險改革中,我區勇挑改革試點重任,承擔了近年來我市幾乎所有社會保險重大改革試點任務,為全市社會保險改革提供了多項示范模式,從而贏得了“改革試驗田”的美名。
五年里,社會保險基金收繳率始終保持在*%以上,20*年基金收繳總額近32億元,各項社會保險收支達到準確無誤。在基金收支運行平穩的同時,我區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養老金社會化發放,13.8萬名離退休人員可以方便地通過銀行、郵局領取基本養老金,養老金的確保發放成為政府對百姓的現實承諾。十個街道成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夯實了街道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實現了社會保險信息、轄區勞動力市場信息、社區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向轄區離退休人員、失業人員、生活困難的居民提供“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保障,就業有援助,危難有救助”的零距離管理服務。
在醫療保險改革中,我區作為全市試點區,率先建立了統帳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成了大病統籌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轉軌,實現了基本醫療保險收大于支的良性運行。與基本醫療保險改革同步,我區還創造性地把商業保險機制引入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工作中,為全市醫療保險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模式。到20*年底,我區已有5469家單位45.7萬人納入了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在各類企業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中建立起了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區屬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離休人員的醫療社會統籌機制全面建立。
在全市率先進行了退休人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改革試點,初步建立了以社區為依托的服務網絡體系。退休人員走進社區、感受社區、認同社區的理念模式基本形成,為建立獨立于用人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作出了新的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
20*年我區又承擔了*市社會保險“統一征繳”改革試點任務,為建立統一、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進行了全新探索。
五年的社會保險改革完善了政策體系,擴大了保障范圍。全區社會保險覆蓋總量從五年前的不足3000家單位27.5萬人,擴大到20*年的10000余家單位47.5萬人,做到了經濟體制改革在哪里深化,社會保險就在哪里配套,就業開發在哪里拓展,社會保險就在哪里跟進。
三、依法行政,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
按照預防為主、依法規范的原則,堅持對勞動合同期限屆滿實施預警、預報制度。勞動保障部門對改制企業及部分勞動合同屆滿人數較多的單位提前介入,依法進行指導。對破產企業職工分流安置給予了積極關注和切實幫助。本著“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構筑了信訪、監察、仲裁、社會保險稽核“四位一體”的工作網絡和區街兩級三方協商機制,建立了內外互動,立體化、網絡化、社會化的勞動關系調處機制。
進一步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加大了勞動保障行政執法力度。區街兩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建立了舉報案件處理的快速反應機制。開通舉報熱線,對重大突發性群體事件即報即辦。十個街道均建立了“一街一冊,一戶一卡”企業用工信息庫,并實行分類管理,提高了勞動行政執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建立了勞動爭議調解立體網絡,妥善處理勞動爭議案件。勞動保障部門與工會共建了區、街、企業三個層次的勞動爭議調解網絡。建立了“立足基層,立足源頭、立足調解”的勞動爭議處理新機制。20*年勞動爭議案件開始呈現下降趨勢。5年來受理勞動爭議案件3836件,規定期限結案率100%。
去年區勞動保障局成立“接訪中心”,將信訪咨詢、舉報立案、申請仲裁、糾紛調解納入同一平臺,形成了“一窗”、“兩渠”、“三層”、“四網”的接訪調處組合機制,提高了接待來訪、政策咨詢、綜合調處的能力,建立了新形勢下調處勞資糾紛的快速通道,為群眾提供了一個全方位接待服務窗口。運行3個月來,接待來信來訪4000人次,化解了諸多矛盾,促進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五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對于我區勞動保障事業,卻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飛躍式的發展。這五年,是我區勞動保障發展史上最輝煌的五年,也是滿載榮譽的五年。區勞動保障局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勞動保障部授予“全國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曾榮獲全國勞動保障系統集體一等功,被*市政府評為“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連續兩年在千家企業評政府活動中獲得第一名。
總結五年來的勞動保障工作,我們有四點認識和體會:一是勞動保障工作必須立足以民為本、服務為先的宗旨。勞動保障各項工作都直接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發揮著社會“安全網”和“穩定器”的作用,必須以民為本,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服務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勞動保障事業才有立足的根基和發展的動力;二是勞動保障工作必須樹立不斷創新、勇開先河的理念。勞動保障事業正處在發展和完善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必須打破常規,勇于創新,用改革的辦法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動勞動保障事業不斷發展;三是勞動保障工作必須堅持科學化、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近幾年我區承擔了比較多的改革試點任務,擔負著為全市探索新型工作模式的責任,必須樹立用科學理論指導勞動保障實踐的理念,不斷探索研究勞動保障工作規律,增強工作的前瞻性,才能保持事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適應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發展要求;四是勞動保障工作必須依托社會各界齊抓共管的合力。勞動保障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調動和利用好各方面的積極性,凝外力,聚內力,才能把勞動保障工作不斷推向前進。在我區近年來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中,市勞動保障局、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和區政協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持,各委辦局、工青婦等部門,特別是各街道辦事處的領導給予了大力協作,廣大企業和職工更給予了充分理解支持。可以說,五年來我區勞動保障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凝結著無數人的辛勞、汗水和無私奉獻。在此,向關心和支持我區勞動保障工作的各級領導和同志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向在勞動保障戰線上辛勤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全體干部職工致以崇高的敬意!
- 上一篇:人力資源前后臺管理論文
- 下一篇:論企業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