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和構建思路意見
時間:2022-09-23 09:16:00
導語:特征和構建思路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那么,應如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來認識和分析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如何全面深刻地把握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用什么思路來構建和諧社會,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和諧社會的價值分析
和諧社會的重要價值,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構建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它拓展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的科學內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重大飛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會提出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同發展相聯系的各種重大關系問題。我們黨提出并正在著手解決的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既觸及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觸及了社會建設層面存在的不和諧之處。“五個統籌”滲透和推進到社會結構層面,必然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問題,這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建設層面合乎邏輯的展開。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的執政目標之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奮斗目標之一,就意味著在我國將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四位一體”的現代化總體格局,這大大豐富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涵,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
構建和諧社會,是在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的基礎上,為適應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而提出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我國正處在歷史性的經濟社會轉型中。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一系列新的變化:(1)經濟多樣化,各種新的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不斷發展,產權關系和利益關系越來越清晰;(2)社會階層多樣化,除了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在20多年的社會變革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3)思想意識多樣化,諸種文化信仰和價值取向“百花齊放”。伴隨著這種多樣化趨勢的深化,必然產生一些新的社會矛盾。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在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變遷面前,如何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協調多元力量之間的關系,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就成為社會治理的新課題。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探索新的社會運轉和社會服務機制,將會形成一套與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樣化相適應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這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人順應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新潮流,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發展和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的新貢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世界范圍內社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探索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內在聯系。繼聯合國先后提出《人類環境宣言》和的“人類發展指數”之后,一些國家(如北歐國家)提出了“社會和諧”,的理念。可以說,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我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努力便當代人類1/5以上的人口進入和諧狀態,這無疑具有世界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探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機理和實現途徑,不僅將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理論作出新貢獻,而且也將對當代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理想作出新貢獻。
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
根據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所提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如下特征:
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法治首先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意味著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尊重并維護公眾的社會知情權、社會參與權、意志表達權及民主監督權,在民主得到充分發揚的基礎上,使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同時,這種民主要與法治相結合,使整個社會的運轉服從于法制的權威,真正做到法律高于人情、法律高于權力,從而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鑒于當前我國在民主法制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必須強化和諧社會的這一基本特征。
和諧社會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公平和正義是人類追求美好社會的永恒主題。在我國社會劇烈的變化過程中,原有的社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革和分化,加上“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高度重合,使我國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呈現出多元交織、錯綜復雜的局面。今天我們講公平正義,就是要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應該強調,對“社會公正”不能作狹隘的理解,它不僅僅表現為收入分配的公平,而且表現為人們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地位的公平、機會的公平以及整個社會規則和機制的公平,是一個公平發展的體系。同時也應看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能是相對的公平,不能離開生產力水平對公平提出過分的要求。關鍵是政府要擺脫、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縛,從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高度來處理各類社會問題。
和諧社會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是中國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之一,現代信用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廈的重要支柱。但在當前,社會信用制度缺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個人信用制度,而且企業信用制度和政府信用制度都亟待建立。強調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做到這一點,就須以道德作支撐,以法律作保障,以和諧的產權關系作制度基礎。
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如何使一個社會充滿活力?作為基本面的東西,一是發展先進生產力,這是社會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二是推進市場化改革,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制度支撐。當前我國社會活力的釋放還不夠充分,應特別強調“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大力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從而使社會活力競相迸發。
和諧社會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組織機制問題。例如,在農村已開始建立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社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城鄉各類“自治組織”的作用?在人們逐步由“單位人”向“社會人”和“社區人”轉變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各類新型社會組織的作用?這些都有待于組織機制創新。二是社會管理問題。如何適應新的變化,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就是需要探索的問題。三是社會秩序問題。如何建立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新機制?如何健全社會預警體系,以維護社會穩定?這些部有大量工作要做。總之,要通過建設安定有序的社會,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和諧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自然包括資源和環境兩個方面。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可能建立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基礎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要尋求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最佳結合點。這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國家來說十分重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呼喚人們特別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并著手建立和完善綠色GDP核算體系。
應當指出,以上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社會體系。對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應加以系統把握。
和諧社會的構建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和社會協調等各個方面,千頭萬緒,以什么為統領?從其內部聯系來看,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切實做到“五個統籌”。應在已有研究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著力在研究“五個統籌”的內在機理上下功夫,并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統一考慮,尋求更大范圍的統籌。
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從根本上說應該著眼于人。這不僅僅是因為社會是以人為細胞組成的,而且因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我們還不能完全做到人的全面發展,但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必須擔負的歷史責任。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要相應提高人自身的各種素質,同時在體制上保障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權利的實現。這應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
以市場取向的改革為動力。在經濟社會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方面諸多不和諧的深層原因之一是體制性原因,有相當多的社會矛盾與體制不完善有關,包括農村土地制度、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將是一個深刻的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的制度變遷或體制創新的過程。要以體制改革為動力,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克服影響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弊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規范,為和諧社會提供新的體制保障。
以實現社會公正和國家長治久安為著力點。當前,總的來說,我國社會是穩定的,但社會的公正程度與和諧程度還不夠理想,有些方面潛伏著不穩定的因素。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社會關系本身來說,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搞好社會管理,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盡量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狀態,以免釀成大的事端。同時,創造性地開展群眾工作,真正使人民群眾安居樂業,保障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 上一篇:黨員先進性思想基礎意見
- 下一篇:救災工作順利進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