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保護性耕作意見

時間:2022-10-07 06:25:00

導語:發展保護性耕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保護性耕作意見

為了認真貫徹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深入落實《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決定》及省農委《關于加快發展保護性耕作意見》,現就我縣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應用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

保護性耕作是一場新的耕作革命,是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雙贏”的耕作方法,是當今國際上先進的現代農業耕作技術,目前已經在全球70多個國家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采用機械化手段,將農作物秸桿殘茬均勻覆蓋地表,在滿足農作物生長條件的基礎上,盡量減少田間作業次數,從而減少水土流失和水份蒸發,有效地降低風速,減少地表塵土飄移,它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保持水土,減少土壤流失。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地面徑流60%,增加蓄水量14%-15%,提高降水利用率15%-17%,增加土壤含水量5%-7%。

2、保護環境,有效防止沙塵暴。保護性耕作可減少耕地水蝕、風蝕60%-90%,不僅能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有效防止沙塵暴,因此,防止農田土壤水蝕、風蝕是治理沙塵暴的重要措施。

3、培肥地力,增加產量。保護性耕作具有蓄水保墑、成穗率高,抗旱、防凍、防寒、抗逆性強等效果,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0.065%,玉米平均畝增產23公斤,增幅為6.3%。

4、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保護性耕作可減少田間作業次數2-4次,降低成本10%-30%,增收20%-30%,畝減少農機作業費30-40元。

因此,大力發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當前與長遠兼顧、農民和國家共同受益的重要農業科技工程措施,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目標,以全面加強農村生產力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耕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推進建設節約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以示范基地建設為依托,因地制宜,統籌規劃,不斷擴大規模,熟化技術模式,梯次推進,協調發展,引導和鼓勵農民改變傳統農業的耕作方式,加速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應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推進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貢獻。

(二)發展目標

到2010年,全縣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2萬畝,其中高留茬技術模式達到8萬畝,其它模式4萬畝。建立各種類型示范區8個,保護性耕作項目區旱田作物主要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2007年全縣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力爭完成4萬畝。

三、發展保護性耕作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發展保護性耕作既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工作,又是一項生態及社會效益顯著的公益性事業,各鄉鎮政府(辦事處)和各相關部門要將發展保護性耕作擺上工作的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本部門的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要制定總體規劃,強化組織領導。為使此項工作順利開展,縣里成立了由分管縣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為副組長的保護性耕作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各鄉鎮(辦事處)要根據領導小組的部署和要求,搞好此項工作,并與各相關部門協調,強化服務意識,共同為推進保護性耕作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二)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財政部門要加大項目資金的投入力度,根據財力水平,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傾斜;農機部門要搞好項目的具體實施及專用機具的引進、示范和推廣,農機購置補貼及其它農機專項資金應優先支持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積極為農機戶和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三)加強技術培訓和宣傳

農機部門要與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培訓和宣傳工作,采取舉辦培訓班、有線電視和廣播講座送科技下鄉、召開現場會等形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使農民提高對保護性耕作重要意義的理解和認識,盡快掌握此項技術及操作方法,調動農民參與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的積極性。

(四)加強農機和農藝結合,保證作業質量,提高服務水平

保護性耕作所包含的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秸桿及地表處理等四項主要內容,每一項都包含著農機和農藝結合的問題。各鄉鎮(辦事處)在推進保護性耕作過程中,要加強協調、統籌安排;農機和農業部門要緊密合作,密切配合,切實抓好農機和農藝的結合工作。

農機管理部門要組織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和農機個體戶,按保護性耕作工藝路線和操作規程承擔規范化作業任務,實現規模化作業、專業化服務,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機械作業效率和農業效益,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整體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