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11-05 10:25:00

導語: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意見

為進一步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3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政發〔2006〕5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對我市氣象事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切實提高對加快氣象事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一)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減輕自然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市東部為平原水網,西部為山地丘陵,北臨太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氣候敏感區,氣象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特別是暴雨、臺風、寒潮、強對流、干旱、大霧、雷電等氣象災害較為嚴重,尤其是洪澇災害,有不少年份是全國受氣象災害影響較重的地區之一,給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據統計,我市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我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3%。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對提高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水平,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應對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市氣候資源豐富多樣,太陽能、空中云水資源、農業與生態氣候資源等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著很大的經濟、環保和生態價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開展氣候資源變化分析,評估氣候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開發、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氣候資源,對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三)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手段。氣象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與氣象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對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氣象事業發展,加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增強服務時效,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改善服務手段,對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保障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明確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強化觀測基礎,提高預報預測水平,加快氣象科技創新,建設地方氣象事業與國家氣象事業相結合、相適應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二)發展目標。到2010年,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氣象基礎業務系統、氣象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系統、科技與人才支撐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氣象依法行政管理系統,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使我市氣象整體實力居全省先進行列、某些領域達到全省領先水平。到2020年,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使我市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按照上述目標,發展的重點:一是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二是提高氣象為防災減災服務的現代化水平;三是提高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四是提高氣象依法行政和氣象行業管理能力。工作的舉措:一是堅持創新、突出重點、提升能力、有所突破;二是地方氣象事業與國家氣象事業相結合、相適應;三是實現跨部門協作和氣象資源、氣象信息的全社會共享;四是科學技術研究創新與工作實踐創新相結合;五是為社會服務與自身發展相結合;六是軍民結合,建立一體化的氣象聯合保障體系。

三、突出加快氣象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一)加快氣象基礎業務系統建設。氣象基礎業務系統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爭取**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項目,要加快區域天氣觀測站網建設,提高觀測站網密度,增強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氣象、計劃、財政、農業、水利、林業、環保、建設、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加強統籌規劃,在國家天氣、氣候觀測臺站網絡基礎上,統一布局、共同建設屬于地方氣象事業的農業、生態、能源氣象觀測站網和大中城市加密氣象觀測站網,不斷提高氣象觀測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氣象信息平臺是基礎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依托國家、省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加快我市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提高氣象信息共享水平。氣象、水利、環保、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充分利用共享平臺,加強信息交流,向社會開展信息服務。

(三)提高天氣、氣候預測預報準確率。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是氣象工作的核心。要以國家氣象業務系統為支撐,不斷完善我市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系統,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進程,特別應加強短時臨近天氣預報系統建設,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警報和洪澇、干旱趨勢氣候預測;加強東、西苕溪流域、南太湖流域等重點區域的暴雨、洪澇災害的監測、預報預測分析系統建設,進一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

(四)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是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突出重點區域加快構建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建立各級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氣象部門要增強對暴雨、洪澇、干旱、冰雹、雷電、大風等災害的氣象預警能力,充分發揮在災害監測、調查、影響評估等方面的作用,提高應對農林業病蟲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及區域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保障能力。

(五)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部門要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加快公共氣象服務現代化建設,改善服務手段,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服務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對農村、社區、學校和企業的氣象預警系統建設。建立由氣象部門牽頭,通信部門密切配合的緊急異常氣象專項服務機制,開展氣象預警短信工作。廣電、信息產業等部門和單位要配合氣象部門做好氣象信息的播發工作,建立以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短信、互聯網等為傳播媒介的暢通氣象信息服務渠道,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確保氣象信息及時暢通廣泛傳遞。

四、充分發揮氣象綜合保障作用

(一)加強防汛防旱及地質災害氣象服務。氣象部門要密切監視天氣變化,努力提高災害性天氣預測預警水平,為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及時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暴雨、洪澇等災害造成的損失。氣象部門要與國土資源等部門加強合作,進一步提高氣象在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服務水平。

(二)強化生態與農業氣象服務。要加強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市糧食、蠶桑、林業等種養殖業影響的研究,為指導農業生產,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服務。要充分利用衛星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農作物產量預報、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等服務,努力減輕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氣象災害專業評估。整合發揮“農民信箱”、**農網**分中心等信息平臺作用,加強農業氣象信息的傳播和服務,努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氣象保障。圍繞生態市建設,進一步開展衛星遙感生態監測,建設生態氣象觀測站網,健全生態氣候環境監測系統,開展生態氣候環境預測。

(三)做好內河航行、高速公路交通氣象保障。在航行、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交通氣象保障工作,及時建設配套的交通氣象保障系統,建立內河航行、高速公路專業氣象監測網,開展大風、能見度、路面溫度和結冰等監測,交通氣象預報預警,為航行、公路建設和運輸安全、應急救援提供保障。

(四)加強城市和公共衛生氣象監測。建立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加密氣象觀測站點,實現氣象災害的動態監測,及時開展城市內澇、雷電、火險等安全氣象服務。建立氣象與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疾病發生規律、病理和環境影響機理的研究,建立氣象條件對疾病發生發展影響的業務服務系統,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事件等應急處置提供氣象保障。

(五)加強雷電防御工作。各級政府要加強防雷減災工作的領導,把防雷安全納入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氣象部門要依法履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健全雷電業務服務技術體系,開展雷電的監測、預報預警、災害調查鑒定,切實加強對易燃易爆場所、人員集中場所、重要設施的雷擊風險評估、技術服務。提高防雷工作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程度和雷電防御技術服務的科技水平,要高度重視農村防雷安全工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按照職責分工,嚴格規范防雷工程設計審核、施工、檢測和竣工驗收等各環節。

五、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一)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加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力度,積極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建立市、縣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協調機構,落實相應的人員、經費和裝備,建立應對干旱、高溫、空氣污染、森林火災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機制。強化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

(二)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為避免項目實施過程中和建成后遭受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減少由于氣候資源破壞而導致的環境惡化,在城市規劃編制、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之前,市、縣氣象部門要依法組織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六、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和行業管理

(一)健全氣象法制體系。加快氣象災害防御、氣候資源開發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加強氣象行政執法和監督,依法管理和規范氣象設施及探測環境保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氣象信息、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災害防御、空飄氣球、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活動,嚴格禁止非法從事氣象探測活動。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氣象法律意識。進一步加強氣象業務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管理。

(二)加強氣象設施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地方政府要將氣象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按照合理布局、高效利用的原則,統籌編制和實施重要氣象設施的建設與布局,推進氣象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七、加強對加快發展氣象事業的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

要堅持和完善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把氣象事業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要按照《**市氣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要求,著力提升監測、預警、預報、服務能力,著眼加強基礎業務、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人才隊伍、執政能力五個環節,重點建設氣象災害監測應急預警、公共氣象服務、南太湖風浪監測預警、生態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防御預警、精細預報業務提升和“綠色臺站”建設七大工程。各級政府要按照氣象部門雙重計劃財政體制分級負擔的原則,加大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將氣象事業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形成穩定增長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重點保障氣象災害監測、應急預警、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公共服務體系等項目建設和運行經費。按有關規定,氣象部門職工享受與地方同等的津貼、補貼等福利待遇,做好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工作。

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各種宣傳媒體,大力普及氣象科技知識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全社會氣象意識,提高全社會使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的能力。各級宣傳、計劃、科技、人事、財政、法制、安全生產監管、建設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各負其責,密切協作,大力支持氣象事業發展,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促進我市氣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