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計劃意見

時間:2022-03-20 05:00:00

導語:農業發展計劃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發展計劃意見

一、*年農業發展情況

*年全區圍繞“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和農村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

(一)農業生產形勢良好。預計農業增加值實現19.2億元,比上年增長5.9%;糧食總產實現33.8萬噸,增長1.8%,其中小麥總產12.95萬噸,增長2.61%,玉米總產14.86萬噸;肉、蛋、奶、菜、果產量分別達到4.41萬噸、5.06萬噸、2.19萬噸、89.1萬噸和4.39萬噸,分別增長0.45%、0.39%、17.7%、2.1%和8.1%。農民收入顯著提高,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35元,增長10%。

(二)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已發展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02個,帶動農戶6萬多戶,帶動基地9.2萬畝。其中安普瑞飼料公司、大峰山瓜果蔬菜配送中心、立泰山茶葉公司被確定為*市第三批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全區已建立起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6個,新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7.6萬畝,認證市級無公害農產品14個,新認定有機食品2個。

(三)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林業建設取得新成績。全區完成造林5.7萬畝,綠化道路380公里,新建完善農田林網2.4萬畝,新育苗3680畝,四旁植樹160萬株,栽植各類苗木540萬株。完成荒山造林3600畝,新退耕還林3150畝,初步建成了百里黃河、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三大生態產業景觀帶。完成退耕還果2萬多畝,全區經濟林面積累計已達到18萬畝,荒山造林2萬多畝,封山育林1萬畝。蔬菜基地規模不斷擴大。*年全區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15.4萬畝,總產量達到89.1萬噸。突出發展了圓蔥、甘藍、大蒜、蓮藕四大蔬菜基地,圓蔥基地,以平安為中心,向文昌發展推廣,新發展4000畝,達到1萬畝,80%以上實現出口創匯;甘藍基地,以袁莊為中心,向周邊孟李、大房等七個村擴展,新發展4000畝,達到1.2萬畝;大蒜基地,以歸德為中心,向市農業項目開發區擴展,新發展1萬畝,達到4.5萬畝;蓮藕基地,以孝里為中心,新發展淺水藕池80個,面積發展到3000畝。文昌山藥基地發展到200畝,成為蔬菜種植業發展的新亮點。畜牧業繼續保持了穩定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區大牲畜存欄10.5萬頭,其中奶牛存欄7063頭,肉牛8.9萬頭,生豬存欄31.6萬頭,羊存欄32.4萬只,兔存欄71.1萬頭只,家禽存欄364.5萬只。全區新建畜牧小區5處,畜牧小區發展到106處,其中,存欄100頭以上的奶牛小區發展到18處。全區畜牧業總產值實現9.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98%。

(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重點實施了萬德鎮7000畝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歸德、孝里鎮3萬畝世行三期農業灌溉項目框架工程。其中,萬德鎮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新打大口井4眼,修復大口井3眼,建容量100-800立方米砌石蓄水池16個,水窖40個,改建揚水站2處,新建風力提水站13處;修建U形防滲渠1670米,埋設pvc管道17800米,建橋、涵16座,新建機井房7間,變壓器房2間。項目區實現了橋、涵、池、井、泵、房、機、電、管齊配套,灌溉節水化。歸德、孝里鎮世行三期項目框架工程,今春新修道路15000米,整修道路25000米,植樹4萬株,疏挖排水溝10000米,完成投資200萬元。

(五)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高。一是農機服務躍上新臺階。*年三夏生產,共有760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參加作業,其中外地機械330余臺,日上陣機械量和日收獲量均創歷史新高,共完成小麥機收面積32.5萬畝,占種麥面積的90%。三秋期間共上陣各類農機具2700多臺套,化肥深施27.5萬畝,深耕23.7萬畝,小麥機播27.5萬畝,均比往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二是農機跨區作業取得較大成績,三夏期間全區組織了100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遠赴河南、河北、膠東等省市參加跨區作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花生、玉米機收和秸桿綜合利用實現新的跨越,馬山、雙泉、歸德等鄉鎮大力推廣花生機械化生產技術,又引進了4套花生播種收獲機,實現花生機播1500余畝,比去年提高50%,花生機收1000畝,提高50%。全區實現玉米機收及秸桿綜合利用面積6.5萬畝,比上年提高30%。

(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通過大力實施產業富民工程、生態家園工程、文化大院建設、治理“五亂”等為重點的十大工程,10個示范村建設初見成效,100個重點村建設全面鋪開。截止目前,60個村已完成村莊規劃,80個村明確了各自的主導產業,100家“萬村千鄉”村級綜合服務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積極運作,我區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列入了農業部國債項目,爭取國債資金202萬元。全區生態家園戶達1.8萬戶,5個村莊實施了“陽光屋頂工程”,新安裝太陽能1200套。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硬化(戶戶通)道路260公里,壘砌排水溝213公里,新安裝路燈826盞,修建垃圾池316個,公廁21座,改造農廁3600個,植樹53.7萬株,136條街道完成綠化,綠化面積13萬平方米。建設文化大院9000平方米,休閑活動文化廣場5.2萬平方米,60個村建設了文明一條街。

(七)全面落實黨的惠農政策。一是落實小麥直補政策。重點抓了小麥面積核定、公示、確定三個環節,核定小麥播種面積40.22萬畝,落實補貼資金560余萬元。二是落實化肥油料價格補貼。以全區小麥直補面積為基數,按每畝14.2元的標準,向全區種糧農民發放補貼資金570余萬元。三是實施小麥良種補貼。落實小麥良補項目面積20多萬畝,補貼資金200萬元,推廣優質專用小麥良種4個品種,共計300余萬斤,全區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四是落實省、市購機補貼資金70萬元,直接帶動農民投資200余萬元。五是搞好“陽光工程”培訓。全區共培訓農村勞動力4.46萬人,其中引導性培訓3.36萬人,技能培訓1.21萬人,轉移就業1.86萬人。

二、*年農業發展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落實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為手段,積極發展,努力促進現代農業,加快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友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農業增加值20.2億元,增長5.2%;

--農民人均純收入5980元,增長10%。

--糧食總產30萬噸;

--蔬菜總產93萬噸,增長4.5%;

--肉類總產4.7萬噸,增長6.7%;

--蛋類總產5.11萬噸,增長1%;

--奶類總產2.6萬噸,增長20%。

三、*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重點與措施

(一)繼續培植八大特色主導產業,努力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

種植業:一是針對*年秋季以來嚴重的干旱,切實抓好麥田管理工作,確保糧食生產不發生大的減產,力爭*年小麥總產保持在12萬噸左右。二是以良種產業化為目標,繼續壯大作物良種產業,良種繁育面積在保持在10萬畝的基礎上,力爭發展到11萬畝。三是以打造六大特色蔬菜基地(平安園蔥、文昌無公害蔬菜、山區越夏蔬菜、沿黃蓮藕、歸德大蒜、孝里西瓜)為重點,進一步擴大蔬菜播種面積,力爭達到24萬畝。四是適應市場需求,繼續發展食用菌產業,努力構建形成山區洞穴養菇和平原大棚養菇基地,力爭食用菌投料面積達到35萬平方米。

林業:以生態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實施好“3342”工程為,即:建設3條線(京福高速、濟菏高速、沿黃104華里景觀帶),發展3大片(馬山、雙泉、五峰各完成3千畝的退耕還果),完善400公里林網和路林建設,建成2萬畝的花卉苗木基地。一是在經濟林建設中,通過實施精品園帶動戰略,突出各鄉鎮、街道200-500畝的精品園建設,完成2萬畝的建設任務,重點是抓好雙泉、馬山、歸德3大片的退耕還果。二是在荒山綠化中,在爭取省市資金實行專業隊造林完成5000畝的基礎上,通過實行封山育林和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力爭完成全年2萬畝的建設任務。三是在豐產林建設中,圍繞百里黃河景觀帶建設,在沿黃200-500米的范圍內,在文昌、平安、歸德、孝里四個鄉鎮、街道各發展豐產林5千畝。四是在新建完善農田林網4萬畝的基礎上,繼續搞好400公里的路林和林帶建設,在全區形成400公里的綠色長廊。五是在花卉苗木基地建設中,以文昌、平安兩個花卉苗木基地為依托,以綠色通道建設和城市園林綠化為方向,以西李、后三等村級育苗點為重點,抓好名優特稀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推廣,加大常綠苗木、北方落葉喬木和盆栽花卉、觀葉植物基地建設,在原有1.5萬畝的基礎上增加5000畝,達到2萬畝的規模。

畜牧業:重點實現畜牧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新突破。一是依托“佳寶”龍頭,開拓市場,拉長鏈長,培植文昌華新、平安潘村、萬德界首等奶牛飼養小區,以此帶動奶牛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力爭新發展存欄量100頭奶牛以上的飼養小區20處,奶牛存欄量達到1萬頭。二是依托“六合飼料”等龍頭企業,大力推廣設施大棚規模養鴨技術、標準化蛋雞飼養技術、規?;怆u飼養技術等,加快我區家禽飼養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方向轉變,力爭使家禽規模化飼養率達到60%以上。三是以龍頭企業和飼養大戶為載體,搞好種植業結構向“糧經飼草”三元結構的轉變,逐步擴大飼料作物面積,力爭使優質牧草面積突破10000畝,青貯秸稈飼料達到29萬噸。

(二)突出農業發展重點,努力提升農業“三化”水平

一是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對農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一方面以招商引資為重點,進一步膨脹農業龍頭企業總量,圍繞八大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積極引進發展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力爭新發展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另一方面,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通過龍頭企業和農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業由千家萬戶的松散型小農業向市場經濟大農業轉變,增強農業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是努力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大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努力提高全區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加強對全區農業標準化基地的管理,從基地環境、種植管理到包裝標牌銷售全部納入標準化管理,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提升檔次水平,力爭升級為省級標準化基地,新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7個。

三是努力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以“三電合一”建設試點為契機,推進農村信息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年全市將選定部分縣市區和鄉鎮進行電視、電話、電腦“三電合一”信息化體系建設試點,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有利時機,按照要求進行建設,總結經驗,以點代面,促進全區農業信息化工作再上新水平。

(三)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面貌和農業生產條件

重點實施好9大工程:一是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年計劃建設農村供水工程3處、聯片及單村供水工程16處,新增通自來水村莊118個,8.4萬人,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二是崮頭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偼顿Y513.5萬元,實施水庫大壩觀測、照明設施、棄土場清理和水庫標志性建筑工程,爭取主汛前完成。三是石店水庫溢洪道改建掃尾工程。完善已改建工程,著力實施壩頂防汛路硬化工程。四是南水北調工程協調??偼顿Y2100萬元,重點配合省指揮部搞好48公里道路硬化,搞好孝里河、南北大沙河交通橋的建設。五是節水灌溉工程。結合土地整理和世行三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在孝里、歸德兩鎮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其中孝里0.5萬畝、歸德0.5萬畝。六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262萬元,重點治理孝里龍泉官莊、萬德大韓和孫圈等省市扶持小流域項目,治理面積10.7平方公里。七是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投資420萬元,對北大沙河城區段進行綜合治理,清理疏浚玉符河長清段主河道。八是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119.36萬元,對小屯等17座小水庫進行除險加固,總工程量計劃25.34萬方。九是黃河生產堤維修加固工程。計劃汛前完成。

(四)全面落實黨的惠農政策,促進農業持續快速發展

一是要繼續落實小麥直補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重點抓好小麥面積核定、公示、確定三個環節,落實補貼資金。二是實施好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全面提高糧食生產水平。首先抓好明年的春季麥田管理工作,確保小麥穩產高產,其次是爭取玉米良種補貼項目落戶我區,實施面積20萬畝,落實補貼資金200萬元,再次是落實好秋種時的小麥良補項目面積20萬畝,繼續推廣優質專用小麥,使全區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再上新臺階。三是搞好“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繼續實施好*年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4.5萬人,其中引導性培訓3萬人,技能培訓1.5萬人,并基本實現轉移就業。四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在*年爭取了市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基礎上,爭取*年列入省級測土配方施肥項目,落實項目資金200萬元,在全區10個街道鄉鎮全面推開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進行大田土壤取樣,集中進行化驗,及時將結果反饋給街道鄉鎮,指導農民根據地力情況搞好農業生產。五是積極籌建農作物良種選育工程技術中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該中心計劃總投資100余萬元,其中上級無償資金50萬元,該中心的建設,對增強我區農作物種子科研開發的后勁,提升我區種子事業市場競爭力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六是積極爭取落實亞行生態能源建設項目,引進資金50萬美元,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