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意見
時間:2022-12-16 03:32:00
導語: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是關系我國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州地處川、滇、黔、渝結合部,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在長江三峽上游,抓好*州的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意義十分重要。要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實現*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遏制環境惡化。建設一個山青水秀、藍天白云的優美環境,為*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全市人民的生活質量,現就我市加強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市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嚴峻形勢
“九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指示,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積極治理老污染,嚴格控制新污染,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潔,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州市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創造了較好環境條件。但是,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我市的環境保護和建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一是認識不夠。個別單位和部門領導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個別企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賺取眼前利益。二是管理制度未從根本上落實。江總書記關于“一把手對環保工作親自抓、負總責”的精神未落到實處;執行建設項目第一審批權沒有到位,造成新的污染源不斷產生。三是污染治理任務十分艱巨。二氧化硫處理率僅為8%,生活污水、廢物處理率分別為9%、0.7%,按國家要求,2010年我市長江出口斷面水質應達到二類水域標準,目前只能達到三類水域標準,沱江污染也較嚴重;永寧河、瀨溪河水質在繼續下降。四是環保部門基礎薄弱。人員不足,環保建設投入少,縣區機構不健全。五是依法執法難。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行為的查處阻力大,依法處理困難。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有的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和生活中根本不搞污染治理或故意閑置污染防治設施,使得大量廢水、廢氣、廢渣不經處置即向外排放,污染環境,以致多年來,全市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直接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
二、認真抓好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中的幾件大事
“十五”期間,全市在環境保護和建設中,要重點抓好六件事:
(一)以*州市區帶動各縣城區全面推行環境綜合整治改善環境質量。重點整治污水、噪聲、廢氣、固體廢棄物,抓好城市綠化,要加速城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步伐。到200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5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實行集中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強化非生產項目治污設施的檢查驗收,禁止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生活污水、廢物和廢氣污染城市環境;積極推廣清潔燃料,使城市氣化率達到95%,積極治理汽車尾氣,減輕大氣污染,使市區空氣質量優于國家Ⅱ級標準,各類噪聲的環境管理,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的標準;建立危險廢物處理中心,防止擴散和污染環境;加強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嚴格執行《四川省飲用水源保護條例》,劃定和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區,確保城市飲用水源達到地面水Ⅲ類標準,加大城市綠化力度,進一步擴大城市居民綠化占有面積,努力創造條件,使*州成為全國環保模范城市。
(二)保護“兩江”(長江、沱江)、治理“三河”(永寧河、瀨溪河、赤水河)。水是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決不允許違法污染和破壞。要通過沿江河企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水處理、水土流失治理等綜合措施,把珍貴的水源保護好。要加強企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境內長江、沱江干流不加重污染。要制定和實施永寧河、瀨溪河污染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使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要加強赤水河的保護,在“十五”期間,使赤水河水質保持Ⅱ類水質水平。全市其余支流都要切實加強保護,不能加重污染。
(三)鞏固“一控雙達標”成果,積極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對企業發展要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找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最佳結合點。對已經達標的企業,要實行在線監測,保證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嚴肅查處擅自停止或拆除污染治理設施的行為。對正在停產治理的污染企業,抓緊施工,確保達標,通過檢查驗收盡快投產。對污染嚴重、浪費資源、治理無望的企業依法關停或轉產;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何單位排放污染物不得突破總量計劃;依法實施廢水、廢氣、廢渣排污許可證制度;建設項目要嚴格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工商、文化等部門在辦理營業執照或其它許可證前,要審查是否經過環保審批。
(四)加強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力度。要認真貫徹和落實國務院頒布的《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加強森林、土地、生物等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禁止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興建有污染的項目。積極申報新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對生物多樣性實施搶救性保護;繼續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綠化荒山、減少水土流夫;開展以“兩江三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小流域為單元,統籌規劃,集中成片綜合治理,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生態農業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要積極申報和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示范縣(區),在“十五”期間,新增治理水土流夫面積2000平方公里,逐步把我市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區。
(五)加強農村的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我市人口多數居住在農村,抓好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通過授點示范,積極推廣綠色食品的生產。大力推廣家用氣化爐,禁止秸桿在交通要道、機場附近露天焚燒,嚴禁設備陳舊、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農村轉移;對污染嚴重的“十五小”企業必須關閉;防治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和超標灌溉帶來的化學污染及其它面源污染;認真保護農村飲用水源,切實落實小集鎮建設的環保措施。
(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認證、ISOI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我國加入WTO后,企業走向世界打通綠色通道。企業要結合產業和產品結構的調整,淘汰落后的工藝和設備,加強節能降耗和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環境保護關鍵技術和工藝設備的研究開發,同時抓好環保應用技術的轉化和推廣工作,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發展富有*州特色的環保產業,實施工業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制度,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鼓勵群眾參與改善和保護環境,并加強社會輿論監督。
三、加強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領導、企業和人民群眾要提高對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的認識,牢固樹立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地位。各級政府要把保護環境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在經濟建設決策過程中,統籌兼顧,科學決策,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統一;要把企業的清潔生產和污染防治作為生命工程來抓,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切實抓好污染防治工作。落實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各經濟主管部門要有分管環保工作的領導,切實承擔起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責任,繼續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把工作落到實處。
(二)增大投入,搞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搞好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投入是關鍵。積極爭取國家、財政、企業和個人投入,大力引進外資,搞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要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城市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處理率目標任務的實現。各縣區已納入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規劃》的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要盡快組織實施,地方財政在資金上要給予保證。建立多渠道的環保投入機制,逐步建立公眾、企業、財政投入治理污染的渠道,并確保暢通。
(三)做好宣傳工作,努力營造公眾參與保護環境的氛圍,環境保護宣傳工作要堅持“面向領導,面向公眾,面向企業,面向中小學”的方針,各級、各部門要通過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加大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環境意識。積極配合開展“環保世紀行”活動,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和輿論監督、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中小學要積極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把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鼓勵公眾積極參與;開展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
(四)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行政。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法律的規定,強化統一監督管理職能,公安、交通、文化、城管、農業、林業、衛生等部門接各自職責實施環境管理;認真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逐步實施“環境執法公示制”、“錯案追究制”,依法行政;加速環境監理、監測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強環境科研和應用技術的推廣和轉化工作,逐步實現環境管理現代化;在服務上,規范程序,優質服務,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加大現場監理和執法力度,增加硬件設施投入,實現環境管理經常化、制度化。
(五)健全機構,加強環保隊伍素質建設,各縣區要認真落實朱熔基總理關于“在市縣鄉機構改革中,既要堅決按照中央有關規定,做好精減機構和人員編制工作,又要進一步加強計劃生育、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和水利管理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的指示精神,加強縣區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有條件的縣區也可在鄉一級設立環保辦事機構,在人員編制和經費上,要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給予保證。要加強環保隊伍素質建設,建立一支廉潔高效,紀律嚴明,作風過硬的高素質的環保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