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規劃編制實施意見

時間:2022-02-10 08:10:00

導語:殘疾人規劃編制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殘疾人規劃編制實施意見

為加快全區殘疾人事業發展,進一步改善殘疾人狀況,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根據《市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5年)》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5年)》,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區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5年)》。

一、區“十一五”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執行情況

《區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年)》實施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市殘聯的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區殘疾人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優化了殘疾人事業發展環境。“十一五”期間,區委、區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委發[2009]9號),加大了殘疾人工作力度,一系列涉及殘疾人事業發展和殘疾人保障的特惠政策得以實施;助殘惠殘項目納入區委、區政府“民心工程”實施,進一步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大局。區政府殘工委成員單位積極配合,形成了共同參與、共推發展的良好局面。社會各界大力宣傳、支持殘疾人工作,廣泛開展愛心募捐活動,創造了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夯實了殘疾人事業發展基礎。基層殘疾人組織機構建成率、人員配備率均達到100%。23個鎮(街道)和260個村(社區)均成立了殘聯和殘協,全區共配備了283名殘疾人專職委員,“五個一”管理模式得到中殘聯認可。創建了16個殘疾人康復示范社區,5個殘疾人扶貧基地,建成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辦事處、區殘疾人法律援助站、區殘疾人心理咨詢站,開通了區殘聯網站,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成功啟動,五大殘疾人專門協會基本實現“三個活躍”,較好地發揮了服務功能。被確定為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區、市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社區。

保障了殘疾人切實受益。“十一五”期間,全區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4000例,持續救助1583名貧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各類殘疾人用品用具2025件,共為23000名殘疾人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康復服務。大力發展特殊教育,積極開展殘疾學生入學救助,“三殘”兒童入學率達到95%,殘疾大學生錄取率達92%。舉辦城鎮殘疾人職業技能和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15期,共培訓殘疾人2250名,安置5225名殘疾人就業,城鎮殘疾人就業率達到87%以上。收繳殘疾人就業保障金1201萬元,改造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760戶。舉辦了兩屆殘疾人文藝匯演,創編了《愛讓我站起來》、《師魂》等一批優秀殘疾人文藝節目。充分利用“助殘日”、“國際聾人節”、“國際盲人節”等契機,大力組織愛心助殘活動,募集愛心資金450多萬,救助貧困殘疾人4200多人次。

我區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各項任務全面完成,五年的成就為“十二五”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區殘疾人事業發展中還存在較多問題:殘疾人事業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殘疾人總體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殘疾人在基本生活、醫療衛生、康復、教育、就業、社會參與及無障礙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困難;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政策措施還不完善;殘疾人的優惠政策仍然落實不到位等。

二、區“十二五”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333”發展戰略,著力加強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以滿足殘疾人基本需求為根本立足點,以切實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為宗旨,著眼于解決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殘疾人狀況改善和全面發展,推動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殘疾人為本。將切實改善殘疾人民生、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作為發展殘疾人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為核心,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講求實效,加大投入,加快發展,不斷縮小殘疾人總體生活狀況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促進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堅持統籌兼顧和分類指導。政策、資金、項目向農村和基層傾斜,促進城鄉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均衡發展,增強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

――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完善制度體系相結合。立足基層,面向群眾,優先解決殘疾人反映突出、要求迫切、受益面廣的實際問題;完善制度體系,提高服務能力,依法發展殘疾人事業。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建立起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基本框架,使殘疾人基本生活、醫療、康復、教育、就業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康復服務、人人享有安全住房、殘疾兒童少年人人享有義務教育以及有就業需求和能力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充分就業,殘疾人事業法規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殘疾人社會參與更加廣泛,人道主義思想和扶殘助殘風尚更加普及。

――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普遍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低收入殘疾人生活救助水平逐步提高;城鄉殘疾人普遍參加基本養老、醫療保險;逐步擴大殘疾人基本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城鄉基本醫療保障范圍;探索建立困難殘疾人專項生活津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津貼,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康復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普遍開展社區康復服務,基本實現有需求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和普遍適配輔助器具;支持對0―6歲貧困殘疾兒童免費實施搶救性康復。

――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安全住房。將住房困難的低收入殘疾人家庭納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鄉住房救助制度;加大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力度,切實保障殘疾人住房安全。

――基本實現殘疾兒童少年人人享有義務教育。通過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相結合,實現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普遍接受義務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基本實現有就業需求和能力的殘疾人人人享有充分就業。穩定和擴大殘疾人就業,實現有就業需求的殘疾人普遍享有就業服務和培訓,保障有就業能力的殘疾人實現就業。

三、“十二五”期間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社會保障按照國辦發〔〕19號、渝辦發〔〕389號、委發[2009]9號文件要求,大力提高城鄉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使殘疾人基本生活有穩定的制度保障,逐步擴大殘疾人社會福利范圍,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1.將殘疾人普遍納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予以重點保障和特殊扶助,擴大殘疾人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

2.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家庭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實施重點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對一戶多殘、老殘一體以及一、二級重度殘疾人、學齡前殘疾兒童、在校殘疾學生等特殊困難家庭和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實行臨時救助。將所有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供養范圍,實施養育、康復、教育、就業、住房相配套的孤殘兒童綜合性福利政策。

3.督促用人單位依法為殘疾職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費,落實殘疾人社會保險補貼和各項待遇,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參加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按規定政府給予補貼。將不能實現就業、符合規定條件的殘疾人納入城鄉居民社會保險。

4.擴大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殘疾人繳費補助范圍,對享受低保的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由政府按規定予以資助。逐步擴大殘疾人康復醫療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穩步提高待遇水平。大病救助、醫療補助優先照顧殘疾人,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殘疾人納入醫療救助范圍。積極探索殘疾人專項醫療救助。

5.探索建立貧困殘疾人生活津貼制度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津貼制度。開展一戶多殘、老殘一體、低保及低保邊緣戶等困難殘疾人專項生活津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津貼工作試點。

(二)康復以康復重點項目為突破,穩步推進殘疾人康復工作,到2015年,全面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1.加大殘疾人康復救助力度。建立殘疾兒童臺帳,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特別是0―6歲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力度,對貧困殘疾人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等基本康復需求給予補貼,對享受低保的重度殘疾人逐步實行免費適配。

2.建立健全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構建以專業康復機構為骨干、社區(村)為基礎、家庭為依托的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康復服務體系,提高康復服務的可及性。2015年前,建成區級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開展康復服務和社區康復指導。著力打造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平臺,新建殘疾人康復示范社區10個。建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門提供康復服務和指導的機制,推廣居家康復。

3.加強殘疾人康復人才隊伍建設。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院應當設立康復醫學科室,開展康復治療與訓練、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臨床研究等工作;社區(村)衛生室(站)要有專(兼)職康復指導員,并配備康復設施設備。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區康復志愿者服務,逐步建立由康復專家、康復指導員、康復協調員、康復服務志愿者等組成的康復服務隊伍。

4.加強殘疾預防。實施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廣泛開展以社區為基礎、以一級預防為重點的三級預防工作,健全政府統籌規劃和協調、有關部門和團體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殘疾預防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普及殘疾預防知識,提高公眾殘疾預防意識。

(三)教育貫徹落實《殘疾人教育條例》,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保障機制,不斷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水平。

1.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加強殘疾兒童的學前干預和教育,建立0―6歲殘疾兒童篩查、報告、轉銜、早期康復教育、家長培訓和師資培養的工作機制。鼓勵普通、民辦幼兒園及康復機構開設殘疾兒童入學班(點),招收殘疾兒童。加強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全面實施殘疾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將民辦特殊教育機構中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納入免費義務教育體系之中。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依托特殊教育學校、職業學校和其他教育培訓機構,加快發展長短期結合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和培訓。

2.改善特殊教育發展辦學條件。合理布局特殊教育校點,形成以區特殊教育中心為龍頭、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的格局。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配備特殊教育專業設備和圖書館(室),有條件的配備現代化的教學、康復設備和器材,提高特殊教育現代化水平。鼓勵和規范民辦特殊教育機構發展,對公辦和民辦機構及師資進行統一資格認證、注冊登記。

3.加強特殊教育救助。完善貧困殘疾學生入學救助體系,針對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家庭子女的特殊困難和需求,增加補助項目,提高補助標準。普通高校全日制本專科在校生中殘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學生,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在校生中殘疾學生,在特殊教育學校職業高中班就讀的殘疾學生全部享受國家助學金。逐步實行殘疾人免費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充分保障殘疾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

(四)就業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制定完善殘疾人就業促進和保護政策,規范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使有就業需求和能力的各類殘疾人普遍獲得就業服務和培訓,穩定和擴大殘疾人就業。

1.加大殘疾人就業工作力度。貫徹《殘疾人就業條例》、《市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規定》等,大力推進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政府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殘疾人就業。鼓勵和扶持興辦福利企業、工(農)療機構、輔助性工廠等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積極扶持和鼓勵殘疾人興辦微型企業,促進自主創業和個體就業。對殘疾人從事個體經營的,要為其提供創業指導、符合規定的稅費減免等政策措施。將殘疾人就業納入全市各級政府就業聯動和督導工作,稅務、民政、人力社保、工會、殘聯等部門和單位要密切配合,加強對福利企業的監督管理,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不斷擴大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使用范圍,提高殘疾人受益面。

2.加強殘疾人職業培訓和職業能力建設。依托專業培訓機構,充分利用具備資質的社會培訓資源,對2500名城鎮殘疾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層次,創新培訓模式,為殘疾人實現競爭性就業創造條件。

3.加強殘疾人就業服務機構建設。設立區殘疾人就業指導中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普遍開設殘疾人服務窗口和服務項目,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適應評估、就業和失業登記等針對性就業服務。將就業困難殘疾人納入就業援助范圍,通過提供即時崗位救助、公益性崗位安置、落實崗位等扶持政策,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加強盲人保健按摩工作,組織實施盲人醫療按摩人員考試,規范盲人按摩管理和服務。

(五)扶貧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善扶貧體制機制,幫助貧困殘疾人改善狀況,使有開發能力的貧困殘疾人脫貧率達95%以上。

1.加大農村殘疾人扶貧服務力度。繼續將殘疾人扶貧納入政府扶貧開發計劃,統籌安排,同步實施。把農村貧困殘疾人作為扶貧開發重點對象,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愿望的貧困殘疾人優先享受國家扶貧開發和惠農政策。做好社會救助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新建5個殘疾人扶持示范基地,提供產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確保扶持基地發揮好輻射、帶動作用。

2.推進殘疾人“安居工程”。對符合城市廉租房保障條件的殘疾人優先安排;整合資源加快實施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動態消除“危房戶”,對新產生的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確保發現1戶消除1戶,切實改善殘疾人的居住條件,基本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安全住房。

(六)托養服務以智力、精神、重度殘疾人為重點對象,建立健全以專業機構為骨干、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為主體、居家安養服務為基礎的殘疾人托養服務體系。

1.加強托養服務機構建設。到2015年,建立2個公辦或民辦公助的區級殘疾人托養服務機構。依托社區和社會民間機構建立10所日間照料站。加強托養服務隊伍建設,培訓25名管理和服務人員。

2.大力發展托養服務。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采取政府主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市場運作等形式,支持殘疾人居家安養。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動員社會服務組織、志愿服務人員、家庭鄰里等力量,依托社區和家庭,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托養條件的殘疾人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