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會民生工程建設意見

時間:2022-05-03 10:43:00

導語:總工會民生工程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工會民生工程建設意見

為認真貫徹省委十二屆三次全委會《關于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定》和市委《關于全面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服務職工民生,促進“四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廣大職工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省市委提出的要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決定,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市委第五次黨代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扎實推進“創業創新,促以港興市、全面跨越”總戰略的重大舉措。工會組織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維護者,要把關注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勞動安全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作為一項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好。當前,各級工會要組織廣大工會干部和職工群眾認真學習市委文件精神,深刻領會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市委重大決策戰略部署上來,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民生,關愛職工,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服務職工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積極作用。

工會服務職工民生的總體目標

圍繞市委全面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職工為本的理念,把服務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抓好“積極促進就業”、“增加職工收入”、“加強幫扶救助”、“保障安全健康”、“繁榮職工文化”等五項改善職工民生工作,讓廣大職工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真正實現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工會改善職工民生的基本原則

找準定位、積極作為。全面履行工會各項社會職能,推動黨和政府改善民生重要措施的貫徹落實,努力形成改善職工民生的合力,切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以人為本、服務職工。牢固樹立以職工為本的理念,增強為職工服務的意識,把改善民生作為工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幫助解決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依靠職工、促進發展。充分發揮職工群眾在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依靠廣大職工力量推動發展,通過發展改善職工民生。

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立足長遠、著眼當前,做好職工群眾急需解決而工會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提高保障和改善職工民生的水平。

二、重點工作

1、積極促進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工會改善職工民生的首要工作。要大力推動《就業促進法》的貫徹落實,推動和監督積極就業政策的實施,加強工會再就業“綠色通道”建設,著力提高職工就業技能,促進社會就業更加充分。

加大就業援助工作力度。加強就業培訓,充分發揮工會職業培訓機構的作用,為下崗失業職工、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就業技能。進一步辦好工會再就業基地,幫助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加強就業服務,辦好工會職業介紹機構,聯合企業定期舉辦現場招聘活動,擴大區域性勞務協作,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城鎮零就業家庭、失業職工、待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

以創業帶動就業。尊重職工的主體地位,激發職工的創業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更多的職工成為自主創業者。加強創業培訓,努力提高職工的創業能力。建立創業結對機制,幫助創業者與技術能手牽線搭橋,為創業者提供技術服務。培養、選樹一批創業帶頭人,以示范效應促進職工自主創業,發揮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

穩定職工就業崗位。深入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幫助和指導職工依法規范簽訂勞動合同,重點提高非公有制企業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和履約率,發揮勞動合同制度穩定就業的基礎作用。協助政府規范企業裁員行為。建立和完善技能培訓、技能練兵、技能比武、技能晉級、技能帶頭人“五位一體”的職工技能素質提升機制,建立健全以工人名字命名先進操作法、名師帶高徒、首席工人等人才激勵機制,不斷提升廣大職工的勞動技能。

2、增加職工收入

提高職工勞動收入,讓廣大職工更多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是改善職工民生的核心內容,工會要積極推進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工資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推動完善最低工資制度。配合有關部門建立最低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和小時最低工資標準,規范最低工資標準適用范圍。配合有關部門指導企業科學合理制訂勞動定額和計件單價。督促企業認真執行最低工資制度。

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廣工資集體協商要約行動,擴大工資集體協商的覆蓋面,提高工會方代表參與工資集體協商的能力和水平,使職工工資增長與物價水平、企業效益增長相協調。建立工會工資協商指導員隊伍。積極推動中小企業開展行業、區域工資集體協商。到2010年,全市已建工會企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的比例達到75%以上。

加強工資支付情況監督。發揮工會群眾監督作用,加強與勞動等部門行政監察的配合,督促企業依法建立工資支付制度,解決工資拖欠問題,加大清欠力度,在建筑、船舶修造等行業全面推進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確保職工工資特別是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完善解決企業拖欠工資問題長效機制。

3、加強幫扶救助

加強困難職工幫扶工作,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是改善職工民生的重要內容。要努力構建覆蓋全市的工會幫扶網絡,健全困難職工幫扶的長效機制,使工會困難幫扶工程成為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工會維權幫扶中心建設。要搞好市職工維權幫扶中心基建工程,力爭09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縣(區)總工會要加強職工維權幫扶中心規范化建設,改善基礎設施。要加強困難職工檔案管理,建立統一的困難職工檔案動態管理軟件,形成以市、縣(區)級中心為支撐、鄉鎮(街道)級中心為骨干、企業工會為基礎的聯動幫扶工作網絡,更好地為困難職工提供一站式服務,把職工維權幫扶中心建設成充滿愛心、充滿陽光的困難職工之家。

深化扶貧幫困活動。深入開展送溫暖、金秋助學、醫療互助、姐妹獻愛心等工會幫扶活動,做到節日幫扶與日常幫扶相結合,幫扶濟困與扶助脫貧相配合,工會幫困與政府救助相銜接,發揮工會送溫暖基金幫扶作用,重點幫助零就業家庭、單親女職工家庭、因患重大疾病和因子女上學經濟發生困難職工家庭解決實際困難,促進幫扶工作真正成為服務職工的品牌。

推動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推動符合條件的城鎮困難職工全部納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做到應保盡保。推進實施廉租房制度,解決低收入職工住房困難。大力發展職工互助互濟組織,對因突發性災害造成生活暫時困難的職工,實施臨時社會救助。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建立健全分類社會救助辦法,對低保職工家庭中的大病、殘疾、年老等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員給予重點救助,使更多有需要的困難職工和農民工及時得到幫助。

4、保障安全健康

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改善職工民生的重要方面。要致力于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職工勞動保護意識,推動全市安全生產“三個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深入開展群眾性安全生產活動。深化“安康杯”競賽活動載體,營造企業安全文化,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三基”工作,大力推進工會主動參與安全生產機制建設和企業班組安全建設。強化中小企業和重點行業安全生產檢查監督,促進企業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障職工生命健康權利。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和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生產技能,減少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加強群眾性勞動安全衛生監督。健全勞動保護監督機制,建立基層工會勞動保護信息員隊伍,聯合政府部門定期排查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推動企業簽訂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承擔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按照“四不放過”原則,查處企業職工重大傷亡事故。

改善職工生活條件。廣泛開展“強化生活后勤保障、促進勞動關系和諧”活動,推動企業改善職工住宿條件,協助企業辦好職工食堂等生活設施。保障職工的休息休假權利,協助企業安排職工參加療休養,為從事有毒有害作業的職工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定期體檢、療休養和帶薪休假制度。組織開展一線職工(包括外來務工人員)療休養活動,開展工傷職工探視幫扶工作,切實履行好工會組織服務職工的職能。

5、繁榮職工文化

滿足職工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要積極推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職工基本文化權益,豐富職工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精心組織“五一”等重大節日專題宣傳活動,大力弘揚以勞模精神為代表的工人階級先進文化,營造“勞動光榮,工人偉大”的社會風尚,引導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群眾樹立主力軍自豪感,發展工人階級先進文化。

努力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推進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和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深化“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教育和引導職工學理論、學科學、學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豐富職工文化體育生活。廣泛開展工會送電影、送演出、送書報等形式多樣的送文化活動,發揮職工藝術團、流動電影隊等作用,五年內,向農民工、向基層送演出50場、送電影500場、送報紙500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職工書屋”,改善職工文體設施,組織開展職工群體性文體活動,適應職工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營造和諧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

激發工會文化陣地活力。積極推進工人文化宮、職工學校、職工俱樂部等工人文化活動陣地的改革和發展。要搞好市工人文化宮擴建工程,改善基礎設施,擴大活動場所,力爭09年8月竣工使用。大力加強工會文化陣地建設,形成以市、縣(區)工人文化宮為龍頭,鎮(街道)、基層文化陣地為紐帶的文化體育藝術活動網絡,加強基層企業職工之家建設,為廣大職工提供健康豐富的文化食糧。

三、保障措施

實施工會改善職工民生工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是工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各級工會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把改善職工民生擺到工會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不斷提高改善職工民生的能力與水平。

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工會要結合本地區本產業實際,按照黨委政府和上級工會的統一部署,明確工會改善職工民生的目標任務,提出具體的工作舉措,制定目標責任,列入重點工作考核的內容,加強督促檢查和考核,形成全會關注改善職工民生的濃厚氛圍。要按照“擴大覆蓋面、增強凝聚力”的要求,加強基層工會組織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工會建設,不斷擴大工會組織的覆蓋面,最大限度地把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注重發揮鎮鄉(街道)、村(社區)、企業工會等直接聯系職工群眾的基層工會組織作用,為實施改善職工民生工程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加大資金投入,優化工會經費使用結構。堅持工會經費為職工服務、為基層服務,最大限度地向職工民生工程傾斜。切實增加工會維權、技能培訓、生活保障、困難職工幫扶等職工民生領域的資金投入比例,重點關注欠發達地區、低收入職工和農民工的民生問題。加大工會經審力度,進一步提高工會經費的使用效率。積極爭取政府財政支持,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通過社會化運作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使工會改善職工民生工作得到有效的經費保障。

創新工作機制和載體。建立健全工會源頭參與機制,推進和完善工會與同級政府的聯席會議制度,主動向黨委、政府提出解決職工民生問題的意見和建議,積極參與有關民生的立法和政策制訂,推動建立改善職工民生的長效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積極尋求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引導職工群眾互助互濟,形成改善職工民生的強大合力。進一步深入開展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活動,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激發職工創業創新熱情,實現經濟效益共創、發展成果共享。

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各級工會特別是工會領導機關,要把實施改善職工民生工程與切實轉變作風結合起來,深入開展“創業創新樹新形象,爭做職工貼心人”主題實踐活動,深入基層,融入職工,保持工會組織聯系職工,貼近群眾的本色,到職工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傾聽職工群眾的呼聲,增進與職工群眾的深厚感情,下大力氣解決職工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要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切實增強改善職工民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改善職工民生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