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園區跨越發展意見

時間:2022-05-23 04:29:00

導語:市園區跨越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園區跨越發展意見

當前我市正處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時期。園區逐漸成為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聚集的功能區,如何發揮園區的極化效應,形成產業集群化發展格局,促進經濟跨越發展,筆者提出自己的淺見。

一、園區建設的重要性

發展園區是推進工業化的需要。工業化是地方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歷程,從國外和東部地區的發展經歷來看,實現這一歷史跨越都是從生產要素集中、發展空間最大的工業園區壯大起來的。從園區的規模、效益和經濟的帶動作用來分析,的落后主要是工業的落后,集中體現在園區的滯后。因此,充分利用園區的輻射、帶動、示范作用,既而推動整個工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展園區是生態化的需要。園區具有集聚土地、資金、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優勢,集約利用各種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和公共服務資源,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通過集中連片生產、對污水等“三廢”進行統一綜合治理、降低治理成本,有效破解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符合國家“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的環境約束,走出一條符合實際、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污染小的循環產業新路。

發展園區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園區是城鎮化與工業化互動發展的有效載體,能夠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價值,擴大就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提高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增加財政收入,推動城鎮化進程。

據調查,全市1個高新區10個縣域工業園區共吸納各類入園企業457戶,雨潤、龐大等14戶中國500強企業入駐園區,2009年實現園區工業產值33.63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9.89%,園區企業繳納稅金6.35億元。高新區與旬陽、漢陰等縣域園區吸納、集聚、帶動效應初步顯現。但我市園區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經濟總量小、產業實力弱、基礎設施不配套、管理不規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與周邊地市園區發展相比,處于后進,引領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龍頭地位還沒有真正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集聚上下游企業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推進園區超常規發展。

二、園區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西部大開發進入新一輪十年規劃,省市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縣域工業園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高新區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為園區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頒布了10項產業振興規劃,我省也制定了13項產業振興規劃,加上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為我市的園區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正在形成的交通優勢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有利于通過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吸引、利用周邊地區的要素資源,為園區發展破解了瓶頸制約;大企業帶動、園區化承載、大項目推進、循環式發展的思路逐漸清晰,高新區與縣域工業園區作為加速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重要載體的共識已經形成,為園區發展做好了思想上的準備。

同時,的園區還面臨諸多挑戰。從外部看,漢中產業基礎雄厚,園區起步較早,機械制造、食品制藥等產業實力較強,商洛商丹新型材料產業園發展勢頭迅猛,一批大企業、大項目已經建成投產,在招商引資上形成競爭,客觀上擠壓了相關產業發展空間;從內部看,各工業園區產業雷同現象比較嚴重,特色差異不明顯,區域分工不清晰,缺乏整體的產業布局;“撿到籃子都是菜”導致入園項目小,技術含量不高,企業間的關聯度小,產業鏈沒有形成,牽動效應不夠,對于大企業的吸引力和附著力不強;在處理好與城鎮化的關系上缺乏破題之策,特別是土地資源的匱乏和基礎設施的滯后,導致園區功能不完善,擴充能力不足;體制不活,管理和服務難以適應發展需要,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匱乏,園區員工素質與園區發展不適應,員工作風與創業需求不適應。

三、園區特色和產業定位

園區的產業定位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區域分工協作、產業轉移等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做好產業定位,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力爭每個園區有3-5條產業鏈,每個產業鏈上有2—3個項目相鏈接的格局。有針對性地完善產業配套,形成“以大項目帶動配套,以強化配套吸引大項目”的良性循環。

高新區是省政府在陜南批準的唯一一個省級高新區,按“建設秦巴特色高新區,打造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突出富硒食品、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特色服務和生態環保六大主導產業,引進大企業、大項目,打造產業集群,形成富硒食品、秦巴醫藥、新型材料和特色服務“四大產業基地”,陜、川、鄂、渝交匯區的產業、研發、商務、物流“四大中心”,成為“一體兩翼”規劃的核心區、綜合城市新區和現代科技企業聚集區。

縣域園區規劃要在市域層面上進行整合與完善,盡量避免無序競爭、產業同構的局面。逐步將縣域園區建設成為高新區的生產基地、原料供給基地、特色產業延伸基地,以實現整個園區體系的優化。建議重點打造漢陰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旬陽-白河機械制造產業帶、平利-旬陽新型材料產業集群、紫陽-漢濱富硒食品產業集群、漢濱-嵐皋-寧陜-鎮坪生態旅游產業集群。對于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條件不具備的縣域園區,調整轉化為生態和旅游產業園區。

四、幾點建議

(一)解放思想樹立強烈的開放意識。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沒有經濟的大發展。園區更是開放創新的先行者。以寬廣的視野、超前的意識、超常規的措施,以敢超越的追求、求突破的勇氣來推進園區各項工作,在園區形成思想解放、敢干敢變、與時俱進的時代風尚,著力解決發展激情不足的問題,堅決破除不思進取的現狀,消極畏難的情緒,因循守舊的思想。把思想解放落實到用足用活各項政策上,在以土地換資本、以產業大招商、以機制優環境,腳踏實地,干在說先,推動園區跨越發展。

(二)完善規劃,實現產業協調發展。按照“控制數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的原則,以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和一體兩翼戰略為指導,以高新區為龍頭,整合結構雷同、經濟功能相似、規模偏小的產業園區,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積極探索合作建園、市縣共建、區縣產業協作、飛地經濟、總部經濟等方式,優化組合資源,促進產業集聚規模化發展。

(三)強化招商引資,推進產業向園區聚集。招商引資是園區發展的“生命線”,招商引資的總量和水平體現園區建設的成效。圍繞園區的主導產業及其配套產業,按照產業聚集、區域聚集和資本聚集的要求,重點招引大項目、有品牌影響力的項目,加快實現由政府招商向企業招商轉變,由優惠政策招商向優化環境招商轉變,由節會招商向全天候、常態化招商轉變,由全民招商向專業隊伍招商轉變,由引進單一項目向延長產業鏈條、培育產業集群轉變。加強與有關行業協會、商會、華人組織的溝通與聯系,與專業策劃機構、招商中介機構的合作,強化大項目策劃包裝。推行以商引商、口碑招商、叩門招商、節會招商等多層次、多渠道的招商方式。要把目光和工作重點放在國內500強、跨國公司和知名企業上,著力引進行業領軍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在招大商、引大項目上實現新突破。

(四)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為企業做好協調服務。完善經濟統計、運行監測體系,及時掌握園區經濟和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分析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加強對土地、電力、信貸等要素的配置管理,促使資源向主導產業、優勢企業集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督促企業制定發展規劃,鼓勵中小企業向“精、特、新”方向發展,提升園區產業競爭力。

(五)建設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深度挖掘綠色產業潛力。產業園區有策劃包裝項目、招商引資的獨特優勢,在傳承、保護和發展漢水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整合漢調二黃、龍舟文化、瀛湖和香溪洞風景區等漢水文化資源,以漢江為主軸,以一江兩岸為主要承載地,打造陜南最大的文化產業基地和生態旅游基地。

(六)破解資金難題,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在建設投入上,要堅持“以地生財”和“產業聚財”兩手抓,加大對利稅大戶、成長性好的企業的扶持,培植財源,近期可先行啟動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以商補工,聚集資金。多渠道爭取省市園區發展、陜南突破、產業振興專項資金。激活民間資本,利用優質項目和優越的創業環境吸納市內外民間資金加大工業和基礎設施投入。

(七)健全體制機制,營造良好環境。賦予現有園區管委會相應的經濟管理權限,統籌協調和管理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土地管理、經濟管理等,努力實現“企業辦事不出園區”。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質量,減少中間環節,推行一站式辦公,全面提高各園區管委會機關服務效能。

對園區規劃范圍內的農村實施新的管理模式,創新園區征地拆遷模式,創新農民轉居民就業安置模式和社會保障模式,積極探索農村集體土地股權化途徑。建立健全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競爭激勵機制,采用柔性人才政策,制定有利于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的創業和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