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展山林經濟產業意見

時間:2022-05-23 04:49:00

導語:市發展山林經濟產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發展山林經濟產業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為充分開發利用我市豐富的山林資源,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和工業生產組織方式,推動山林經濟由種養型向加工和市場銷售型轉變,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山林經濟的重要意義

山林經濟是以山林為元素,以綠色為基點,通過對林木林地資源的培育和開發,生產出更多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實現山林生態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山林經濟既是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更是富民經濟、和諧經濟。大力發展山林經濟對于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建設美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大力發展山林經濟,是立足資源稟賦、做優現代農業的戰略選擇。我市地處秦巴山區,境內森林密布,林業用地面積2878.7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1.6%。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以及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工程、促進農村居民進城落戶的加快實施,川壩河谷地帶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有限。而占國土面積80%以上的山林蘊藏著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引導,科學開發山林資源,把廣大山林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產業優勢。

(二)大力發展山林經濟,是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我市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面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雙重使命,我們必須自覺把區域經濟發展融入國家和全省宏觀戰略決策之中,通過大力發展山林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三)大力發展山林經濟,是科學開發山林資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農村發展不足、群眾增收困難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按照省政府確定的農民人均純收入2500元的貧困人口標準,全市尚有116萬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希望在山,潛力在林,一座山林就是一個“綠色工廠”。通過大力發展綠化苗木、經濟林果、林下種養、林產品加工和以森林資源為依托的第三產業,使山林經濟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二、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和產業重點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陜南循環發展的戰略部署、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和《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引領,以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以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和“買方市場”為重點,按照“現代、生態、高效、循環”的理念和“標準化、設施化、規模化、產業化”的要求,實施山林立體綜合開發,促進大生態、大農業、大產業建設,全面提升農業發展能力和水平,推動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二)目標任務:到“十二五”末,全市山林經濟總產值力爭達到220億元。其中山林種養產值50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110億元,以山林休閑旅游為重點的服務業產值60億元;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新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0戶,其中培育產值過億元企業8戶以上;建成1個大型農產品交易中心和50個農產品交易市場;建成20個省級示范園區、50個市級山林經濟示范園區、100個縣區級山林經濟示范園區和一批鎮級山林經濟示范點。基本形成“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企業化運作”和“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三)基本原則:針對我市資源稟賦,總結以往做法,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按照現代林業發展方式,推動山林經濟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發展重點轉向龍頭企業培育和農產品市場建設上,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培育市場經營主體和“買方市場”,促進山林經濟發展方式由種養型向加工和市場銷售型轉變。

2、堅持促進農民增收。引導企業優先選擇比較效益好、聚合能力強、產業鏈條長、勞動密集型的發展項目,建立原料供應基地、就地加工轉化、立體循環發展,最大程度讓利于群眾,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3、堅持現代林業主線。實施規模化種養,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立體綜合開發山林資源。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體系,形成“優勢互補、循環相生”發展格局和“一三相融、接二連三”復合業態。

4、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加強生態保護,合理開發山林資源,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保護,推動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目標。

5、堅持試點示范帶動。建立市、縣區、鎮(辦)三級示范體系,明確主導,主攻重點,抓點示范,板塊推進,推動山林經濟實現“點”、“線”、“面”的突破。

(四)產業重點:

按照“市場引導、龍頭帶動,園區承載、項目支撐,就地轉化、循環利用,科技引領、服務配套”的要求,突出抓好以下重點產業建設。

1、著力培育綠化苗木產業。以名優鄉土樹種為主、引進馴化南北特有植物為補充,大力培育紫薇、桂花、香樟、銀杏、紅葉石楠等名貴樹種及特色花卉。

2、加快發展林下種養產業。大力發展以魔芋、中藥材為重點的林下種植業和以林下養雞、山地養羊為重點的養殖業;充分利用疏林撫育枝條、木材加工棄料發展食用菌產業。

3、做優做強富硒茶飲產業。堅持新建與改造并舉,擴大有機豐產茶園基地規模;提升綠茶,開發紅茶,主攻茶飲料,發展茶食品,推進茶旅游,打造“富硒茶”品牌。

4、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以低產園改造、標準化建園為重點,中高山區重點發展核桃、板栗生產,淺山丘陵區重點發展柑橘等特色鮮果生產。

5、改造提升蠶桑絲綢產業。按照“好品種、密植園、省力化、方格簇、多批次”的技術要求,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加快建設蠶桑基地縣區、重點鎮(辦)和專業村。

6、壯大山林休閑旅游產業。以森林公園、珍稀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為切入點,加強森林旅游景區景點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檔次和質量。

在狠抓重點產業發展的同時,各縣區要按照“一縣一業”、“一鎮一品”的思路,扶持發展基礎好、潛力大的中藥材、木本油料、速生豐產用材林、山野菜、林下特色養殖等地方優勢產業,通過科學分類指導,立體綜合開發,推動山林經濟蓬勃發展。

三、著力構建山林經濟產業體系

(一)加快構建農產品加工體系。走“以林興工、以工促林、林工一體”的產業化路子,扶持龍頭企業引進和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工藝,著力解決產品深加工、細分揀、精包裝問題,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切實抓好山珍肉蔬、干鮮果品分揀包裝和精深加工;積極發展復合板材、木竹制品工業;加大富硒礦泉水、茶飲料、鮮果汁等保健飲品開發力度;加快絞股藍、黃姜深加工等生物制藥產業發展;積極培育以木本油料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產業;鼓勵農民組建林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木雕、藤編、篾編、刺繡等家庭手工業,帶動全民創業。

(二)加快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快大型農產品集散中心和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支持發展各類營銷主體,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加盟、物流配送、中介服務等現代物流業。鼓勵加工、營銷企業在城市和農村社區建立直銷門店,推行“農超對接”、“農校對接”,支持大型超市在優勢農產品產區建設采購基地。暢通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促進鮮活農產品流通。用順暢的流通渠道、強勢的品牌營銷,搶占、擴大市場,拉動山林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快構建科技服務體系。組建專家團隊,圍繞重點產業,開展技術集成和配套服務。以創建“產、學、研”三結合科技示范園區為載體,推廣生態化、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先進適用技術。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科技人員到點、良種良法進山、技術要領到人”的定點對口服務。以經營大戶為主要對象,以技術示范為主要方法,加強農民技術培訓。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含量。鼓勵農業科研機構通過合作共建、技術入股等形式參與發展山林經濟。

(四)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市、縣區、鎮(辦)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提高檢驗檢測手段和能力。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完善農產品“源頭可追溯、過程可監控、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制度,實行農產品質量全程監管。加強綜合執法,提高裝備水平,改善執法手段,加強農資市場監管,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積極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

四、認真落實各項保障措施

(一)加大山林經濟扶持。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中、省支農惠農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財政支農預算,加大對農業生產的財政支持力度。從今年起,市、縣區建立扶持山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各縣區每年不少于400萬元,主要用于農產品加工、儲運流通企業貸款貼息、基礎設施配套和農資、種苗、科技扶持等,并與已制定的《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資金管理辦法(暫行)》(安政辦發[2011]143號)相銜接制定具體的使用管理辦法;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山林經濟開發,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整合農業發展項目,加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

(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推動山林資源向生產要素轉化。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導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林地、土地經營權,吸引資本、技術等要素向山林經濟集聚;加快推進林權交易中心建設,規范林權交易場所,搭建林權流轉平臺;落實林權抵押貸款政策,擴大財信擔保、小額信貸扶持范圍和扶持額度,拓寬林業投融資渠道,滿足林農發展山林經濟的需求。

(三)加快現代園區建設。按照規劃先行、產業配套、龍頭引領、政策支持、服務跟進的要求,落實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林場、合作經濟組織等市場主體,推進規模經營,實施綠色標準,加快功能聚合,建設山林經濟園區。縣區、鎮(辦)政府要按照規劃,圍繞園區建設,突出抓好林地流轉,為山林經濟園區建設創造有利條件。抓好市、縣區、鎮(辦)三級山林經濟示范體系建設,加大示范園區培育力度,積極爭創省級示范園區。建立市級山林經濟示范園區評定扶持制度,力促全市山林經濟快速發展。

(四)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制定全市農產品品牌發展規劃,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按照“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營銷、全方位推介”的要求,在“富硒”地域形象品牌下,主打“山珍”特色品牌;對有條件創樹名優品牌的企業,在項目捆綁、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方面給予扶持;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認定的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企業,市政府按照規定的獎勵辦法給予表彰獎勵;積極支持農產品商標注冊,鼓勵申報原產地保護產品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五)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強化措施,建立市、縣區、鎮(辦)三級政府主要領導包抓機制。市級各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加強對山林經濟發展的指導、協調和支持,主管部門要制定專項規劃和分年度實施方案,全力以赴抓落實。加強政策輿論宣傳,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切實建立“市場驅動、行政推動、政策促動、宣傳發動、示范帶動”的產業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共促山林經濟發展的合力。市政府把山林經濟發展納入市對縣區政府和市政府工作部門年度重點工作考核內容,予以考核獎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