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農民增收意見
時間:2022-05-31 03:42:00
導語:市區農民增收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省人民政府《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綱要》和省市縣域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一)糧食生產。
1、發展現狀。
2004年以來,我區糧食生產連續五年實現豐收,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2004年—2008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7.2萬畝—47.9萬畝,總產依次分別為10.1萬噸、9.69萬噸、10.2萬噸、10.3萬噸和9.68萬噸,其中:2007年小麥面積24.2萬畝,總產4.68萬噸,平均畝產193公斤,玉米面積16.42萬畝,總產4.88萬噸,平均畝產300公斤,2008年小麥面積24.2萬畝,總產5.4萬噸,玉米16.5萬畝,總產3.96萬噸,平均畝產240公斤。全區糧食布局區域化日趨明顯,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市近50%,居全市第一。
2、主要問題。
糧食生產基礎設施薄弱,中低產田面積較多,耕地質量不高,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創新不夠,現有技術規范化和熟化度不高;高產典型帶動作用不強,沒有充分發揮新品種,新技術的輻射作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薄弱,經費保障不力,科技成果轉化難,關鍵技術到位率低。
(二)特色果業發展。
1、發展現狀。
截止2007年底,全區以蘋果、核桃、花椒為主的鮮干果面積發展到72.4萬畝,其中:水果16.4萬畝,干雜果55.97萬畝,產量分別為9.688萬噸和0.5萬噸,鮮干果品收入達1.5億元。2008年,特色果業面積發展到80.57萬畝,其中:干雜果60.27萬畝、水果20.3萬畝,水果產量11萬噸,鮮干果產值4億元,果農人均來自果業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特色果業已成為全區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2、存在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薄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影響產業穩定發展;栽植干雜果經濟林的地塊立地條件都比較差,栽植干雜果的地塊大多數為荒坡,耕地也多為無人愿種的棄耕地,是制約效益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果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果農整體素質不高,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缺少懂科技、會經營的科技管理人員,不能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三是投入不足,標準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日常管理措施跟不上,撫育、防蟲、嫁接等關鍵技術不到位,重造輕管現象嚴重,影響果業現代化建設。
1、發展現狀。
2007年底,全區肉牛、奶牛、肉羊、豬和雞分別存欄7.52萬頭、1.3萬頭、6.99只、3.46萬頭和41.5萬只,肉類、奶類、禽蛋類產量分別為5782噸,17166噸和2401噸,畜牧業產值1.258億元。2008年,全區肉牛、奶牛、肉羊分別達到7.7萬頭、1.3萬頭和7.2萬只;生豬達到3.7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4271頭,300頭以上規劃養殖戶達30個,雞存欄43.2萬只。肉類、奶類、禽蛋類產量分別為6082噸、17958噸和2499噸,畜牧業產值5億元,畜牧業已成為全區農民增收的“希望之光”。
2、主要問題。
一是畜牧業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二是畜牧良種繁育,動物防疫等基礎設施薄弱,重大動物疫病存在隱患,時有發生,仍然威脅著畜牧業安全健康發展;三是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畜牧業產業化水平低;四是畜牧業投入不足,難以適應現代畜牧業快速發展需要。
(四)中藥材發展。
1、發展現狀。
區素有“藥材之鄉,天然藥庫”的美譽,已查明有野生動植物藥材800余種,年野生中藥材收購量達500多噸,野生藥材資源非常豐富。人工栽培藥材已達百年之久,2008年底,全區累計人工種植中藥材面積3.1萬畝,種植品種主要是黃芩、柴胡、黃姜、天麻、山茱萸、板蘭根、杜仲等10多種,生產銷售各種中藥材3000噸,銷售收入600萬元,全區農民人均增收30余元。
2、存在問題。
一是野生藥材資源受損嚴重,由于人為的無序采挖和濫砍,部分物種瀕臨滅絕,保護、利用任重道遠。二是藥材市場波動大,人工種植藥材面積時起彼伏,有賣藥難的現象,致使其經濟效益不高,難免挫傷了藥農種植GAP中藥材的積極性。三是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步伐緩慢。GAP種植要求嚴、起點高,現有的技術力量不足,加之藥農的技術管理水平低,難以適應現代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五)蔬菜生產。
1、發展現狀。
我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城郊附近的農民就有傳統的種菜經驗,六十年代隨著城鎮工礦事業的發展,蔬菜生產種植規模迅速壯大,八十年代成為渭北商品蔬菜生產的重要基地,其中:生產的辣椒、大蒜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拳頭”產品,“線辣椒高產栽培和人工干制技術”、“豇豆、‘洋蔥’等高產栽培技術”分別受到全國和省科學大會的獎勵,培育出了“國光一號”等優良品種和雜交組合,為發展新菜區的蔬菜生產作出了貢獻。截止2008年底,全區蔬菜播種面積達到5萬畝,種植品種主要有辣椒、蘿卜、甘藍、番茄、洋蔥、大蒜、豇豆、茄子、黃瓜等近三十余個,以露地種植為主,兼有日光溫室、大棚,形成了多種模式并存,多種蔬菜周年生產供應的良好格局,年產蔬菜7萬余噸,產值近億元。
2、存在問題。
一是總量不足,生產規模小,結構性矛盾突出;二是加工龍頭企業少,加工發展滯后,產業化水平低,三是市場體系建設滯后,信息不靈,經營分散;四是資金投入不足,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影響蔬菜產業發展。
(六)水產養殖。
1、發展現狀。
區漁業生產起步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至2007年底,全區水產養殖面積264.67公頃,其中:池塘64公頃,水產品402噸,漁業生產總值482.4萬元。
2、存在問題。
一是漁業基礎設施落后,池塘年久失修,老化嚴重,無進排水設施及電力不配套,有些設施已不具備生產條件,致使漁業水面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技術支撐體系不健全,執法管理手段不強。三是漁業投入不足,影響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工程。
1、發展現狀。
2007年底,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4萬人,其中,有組織轉移就業1.5萬人,勞務收入突破2億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以上,勞務產業已成為全區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2、存在問題。
一是農村富余勞動力技能素質普遍較低,有一技之長人員相對少,導致外出務工找工作難,務工收入不高;二是農民工培訓力量薄弱,定點技能培訓機構布點少,且均在城區,培訓規模和力量有限,培訓科目設置與市場需求有差距,培訓形式單一,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技能培訓科目;三是基層勞動保障機構力量薄弱,專職人員僅1—2人,日常管理、服務等措施滯后。四是經費保障不力,有效就業經費投入不足,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勞務輸出)工作主動性不夠,影響我區勞務產業的規模化,技能化發展。
二、以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省委《實施意見》,省政府《增收規劃綱要》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按照“穩糧、優果、興牧、擴菜”的思路,以大農業思維謀劃農業,以工業化手段改造農業,以項目承載提升農業,以板塊化方式推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科學生產模式,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升級,壯大區域板塊經濟;扶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產品加工增值,以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效益,促進區域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依據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注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加快發展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格局。
堅持項目承載原則。依托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細化規劃,謀劃項目,把農民增收目標落實到產業發展規劃中,把產業規劃落實到具體項目上,以項目為載體,帶動做大產業規模,支撐農民增收。
堅持集約經營原則。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廣種植業高產創建、畜牧健康養殖、設施農業等科學生產模式,通過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集約投入,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堅持板塊推進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實施典型示范,形成集中連片、整體推進、板塊聯動的發展態勢,提高產業區域聚集度,建設優勢產業板塊。
堅持產業化開發原則。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形成市場引導企業,政府扶持企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基地和農戶的發展模式,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
堅持資源整合原則。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對省、市、區各級農業財政專項資金按建設項目進行統籌安排,捆綁使用,集中支持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三)發展目標。
1、糧食單產提高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糧食單產提高到300公斤,總產達到12萬噸以上。
建設內容: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以小麥、玉米兩大作物為重點,實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測土施肥和高產創建活動,推廣集成配套技術,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2、果業提質增效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鮮干果總面積發展到100萬畝,其中:干雜果穩定在65萬畝,以蘋果為主的鮮果35萬畝,實現全區農民人均5畝果。總產達到22萬噸,其中:蘋果20萬噸,干雜果2萬噸,實現果業產值30億元。
建設內容:適度擴大規模,著力提質增效;優化區域布局,形成板快優勢,以蘋果、核桃、花椒為重點,建設果樹良種苗木繁育體系,加快改造低產果園,推廣四項關鍵技術,實行標準化生產;堅持果畜結合,發展綠色有機果品;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經營;打造果品品牌,不斷提高果品市場競爭力,強化營銷網絡建設,發揮果業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提高果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份額。
3、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肉牛、奶牛、肉羊、生豬飼養量分別達到10萬頭,3萬頭、10萬只和100萬頭,雞100萬只。肉類、奶類、禽蛋類產量分別達到2萬噸,6萬噸和1.2萬噸,畜牧業產值達到35億元。
建設內容:創新畜牧業發展模式,實施板塊推進,促進規模擴張。以生豬、奶牛為重點,加快啟動已建成的奶牛小區,建設萬頭生豬標準化養殖村,提升畜牧產業發展水平,實施畜牧業生產向技術密集型、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友好型的轉變。
4、中藥材產業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萬畝,野生護改10萬畝,農民從中藥材產業中獲得的收入達到0.5億元。
建設內容:積極實施木本上山、草本入川和野生資源撫育工程,大力發展黃芩、柴胡等道地中藥材種植,推行中藥材GAP種植,推進中藥材品牌化,規范化和規模化建設。
5、萬畝蔬菜設施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蔬菜面積發展到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1萬畝,產量達到10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
建設內容:積極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辣椒等名優蔬菜,積極開發具特色的蔬菜名優品種,加快推進設施蔬菜建設;建設高標準、高產出、高效益示范園,實行標準化生產;支持設施蔬菜重點區建設,加強社會化服務和市場體系建設。同時,加快發展食用菌產業。
6、水產養殖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水產養殖面積475.52公頃,水產品達到503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955.7萬元,漁民人均收入達9557元。
建設內容:大力發展漁業生態養殖和綜合養殖,積極開發精養漁區、發展休閑養漁業;引進商品魚新品種,推進池塘改造,實行標準化,集約化養魚,推廣養殖新技術,提高養魚經濟效益;建立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水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發展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
7、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業工程。
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業人數達到6萬人,新增2.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億元以上。
建設內容: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加強職業培訓,繼續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等項目;搞好就業服務,打造勞務品牌;支持農民創業致富,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
三、農業產業的規劃布局
(一)糧食。
小麥以前塬灌區和后塬旱原區兩個區域為重點,面積24萬畝左右,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全面實施良種統繁統供,著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建立10萬畝優質強筋小麥基地,前塬灌區推廣適時播種、機械條播、氮肥后移、早冬灌技術,后塬旱塬區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山區小麥推廣旱薄地新優品種,力爭2012年小麥單
產提高到260公斤,總產6萬噸以上。
玉米主攻前后塬夏玉米和后塬山區川道春玉米,推廣緊湊耐密型品種和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加大地膜玉米推廣力度,穩步增加前塬夏玉米種植面積,著力提高北部山區春玉米生產水平,調整種植模式,力爭到2012年玉米面積穩定在16萬畝以上,單產提高到320公斤,總產5.2萬噸。僅小麥、玉米兩項產值達到1.62億元。
(二)特色果業。
1、干雜果。
到2012年,全區干雜果經濟林新發展10萬畝,其中核桃5萬畝,花椒2萬畝,柿子3萬畝。干雜果經濟林總面積穩定在65萬畝。
①抓好北部山區核桃“四鎮二帶十二村”示范園建設。四鎮是:瑤曲、柳林、廟灣、照金。兩帶是:小丘鎮白瓜至山家坡村核桃帶;關莊鎮雷擊溝至金馬村核桃帶。十二村是:楊塬、北窯、柏樹塬、范村、神湫、京兆、木章、光明、溝西、阿姑社。發展總規模5萬畝。
②抓好中部塬區花椒“五鄉鎮十村”示范園建設,五鄉鎮是:孫塬、董河、關莊、小丘、石柱、十村是:焦坪、石塬、賀咀、丁山、董寨、金馬、麻子村、中原、阿古、生寅十村。發展總規模2萬畝。
③抓好前塬川道柿子“三鎮六村”示范園建設。三鎮是:寺溝、坡頭、關莊三鎮,六村是呂坡、白蓮、元古、雷擊、牛村、上樓六個村。發展總規模3萬畝。
核桃以香玲、魯光、遼核、清香等為主,選育擴大抗晚霜品種;花椒以獅子頭大紅袍為主;柿子以尖柿子為主,到2012年,干果良種率達到40%。
2、蘋果為主的鮮果。
到2012年,以蘋果為主的水果新栽15萬畝,達到35萬畝。2009—2012年各年度產量分別達到14萬噸、16萬噸、18萬噸和20萬噸。
①集約發展。以全區8個蘋果主產鄉鎮為重點,以專業村為核心,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加快栽植,集約發展,到2012年,建成鮮果專業鄉鎮2個,鮮果專業村20個。
②區域布局。石柱、演池、關莊、柳林、小丘北部各鄉鎮、村以發展中晚熟蘋果,釀酒葡萄和加工專用果為主;坡頭、寺溝、董家河、小丘南部各鄉鎮、村以發展早、中熟蘋果,大櫻桃等時令水果為主。
③優化品種。蘋果栽植以早中熟秦陽、玉華早富等新優品種為主,到2012年,蘋果早、中、晚熟品種結構調整為10:40:50;大櫻桃以新優品種為主,按成熟時間形成梯次結構;葡萄以釀酒品種為主,加工專用果以澳州青蘋為主。
(三)畜牧業。
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堅持前塬鄉鎮、街道辦以發展奶牛和城郊型畜牧業為主,后塬山區鄉鎮以發展秦川牛(肉牛)、肉羊為主的原則,在前塬的董河、寺溝、坡頭、小丘、關莊、石柱、天寶路、永安路辦事處及周圍鄉鎮重點發展生豬、家禽等城郊型畜牧業和特種養殖業,在后塬山區的瑤曲、廟灣、照金、柳林等鄉鎮,重點發展秦川牛,肉羊生產。
到2012年,建成3個千頭奶牛小區,建成6個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形成2個萬頭奶牛標準化養殖基地。建成2個出欄肉牛300—500頭場,建成10個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場;積極實施百萬頭生豬大區建設,全區建成2個萬頭生豬示范村;建成以金圣生態農業出欄在1000—2000肉羊場,輻射帶動3鎮7村的肉羊產業。重點做好廟灣鎮綠色蛋雞生產基地建設,全區規模化生產提供的畜禽產品占到畜禽產品總量的50%以上;繼續扶持和倡導特種養殖業,適度擴大小丘鎮梅花鹿養殖規模,梅花鹿存欄力爭達到1500只以上。
(四)中藥材業。
立足區域自然生態資源等優勢,北部山區的小丘、照金、廟灣、柳林、瑤曲、關莊等鄉鎮,應堅持野生資源保護利用與開展人工種植優勢道地中藥材并舉的方針,在利用野生中藥材資源優勢的同時,發展黃芩,柴胡,天麻、黃芪、板蘭根、丹參、連殼、棗仁、山桃仁等藥材,實現生態與資源,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部丘陵塬區的石柱、演池和南部臺塬區的坡頭、寺溝、董家河等鄉鎮,堅持以人工種植藥材為主,黃芩、柴胡為重點發展品種,發展地產的防風、遠志、瓜蔞、山茱萸等中藥材。
孫塬鎮以建設千畝中藥材旅游觀賞園為重點,根據各種藥用植物的生態習性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建成集園林景觀,融生產、科普、賞景于一體的觀賞園區,弘場“藥王”神奇醫術和傳統中藥文化,促進現代中藥材產業發展。
(五)蔬菜業。
堅持“科學布局、集中發展、發揮優勢、注重特色、提質增效”的原則,在寺溝、坡頭、小丘、關莊、董河、天寶、永安等鄉鎮發展以辣椒為主的蔬菜業,在寺溝、董河、天寶等鄉鎮重點發展高效設施蔬菜。
(六)水產業。
1、廟灣生態漁業發展區,主要包括玉門、走馬兩個村,現有面積680畝,它是我區唯一被省上認定的無公害商品魚基地,具有豐富的水源,良好的水質條件,茂盛的草原,發展生態漁業優勢強。
2、綜合養殖區。主要包括小丘的紅巖村,現有養殖水面75畝,照金鎮現有水面10畝,主要品種有鯉魚、草魚、鰱魚。本區域水質優良,注排水方便。
3、精養區。本區包括友誼水庫,豹村水庫、高爾塬三個水庫,區域有良好養殖條件,按照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思路,充分發揮區域水資源優勢。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業。
以農村富余勞動力為重點,擴大勞務輸出規模,促進就近就地轉移,推動農民創業致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化培訓、企業化運作、規范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考核。
各級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作為增加農民增收的重大舉措來抓,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安排、干部配備上體現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工作,特別是各鄉鎮、街道辦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發展,促增收上。區上成立機應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層層分解量化、細化工作任務,做到權責明確,責任到人。區農業、林業、水務、果業和科技等各有關部門要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強化服務意識,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主力軍作用。要建立考核機制,建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績效考評體系,把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任務指標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嚴格考核,獎優罰劣,確保農業產業化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同時,各級政府領導和區級各相關工作部門要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與農民群眾的聯系,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工作中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
(二)落實惠農政策,加大財政投入。
一是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扶持。認真貫徹落實2004年以來連續出臺的六個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及中省、市、區各級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嚴格按照中省市區各級制定的有關農業產業發展的決定、意見、規劃和規定,落實糧、果、牧、菜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扶持資金,確保專款專用,兌現于民。同時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相應的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落實農業產業化項目配套資金,加大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實施項目資金捆綁,集中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協調推進,市場運作的農業保障制度,健全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機制,實行金融服務。二是要多渠道籌措資金,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民投資,發揮農民投資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投、融資機制,最大限度地增加資金投入。同時要動員全社會力量投資參與發展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入體系。三是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以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精心謀劃農業項目,組織推介重點項目,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投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和活力。
(三)依托科技支撐,強化優質服務。
依靠科技進步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根本動力。區級各相關工作部門必須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上來,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提高科技貢獻份額。同時要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產品開發為單元,以優勢特色產業示范村和科技園區為平臺,強力開展農業產業化的技術引進、示范和推廣,進行現場培訓,咨詢、宣傳,全力搞好優特色產業發展的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性問題。通過進村入戶,舉辦技術培訓班,組織技術觀摩等形式,力爭在3年內,全區80%以上農民基本掌握農作物載培管理、畜禽科學飼喂、無公害化生產及農產品產后處理技術。要繼續實行區、鄉鎮各級領導抓點,科技干部包示范村制度,抓點帶面,落實人員、責任、措施和指標,充分發揮典型樣板的示范推動、效益誘導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加強和完善科技推廣隊伍建設。重點要加強區、鄉、村三級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全面推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穩定和壯大科技隊伍,建立成果轉化,技術培訓,信息傳播,試驗示范、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新型農村推廣機制,強化服務設施,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農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用好土地資源,搞好土地復墾。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等合作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利用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土地出讓收入,搞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修和改造提高基本農田。
(五)培育龍頭企業,建立“雙贏”機制。
要抓好區內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不斷升級和改造,加快技術改造和創新,提高和擴大生產能力。突出抓好創匯龍頭企業,著力在果、菜產業深加工上下功夫,精心鍛造“出口”龍頭。要延伸產業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雙贏”機制,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聯動的經濟共同體。三是要積極組建和發展“龍”型專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培育一批從事農產品營銷的農民經紀人,壯大營銷隊伍,拓寬市場流通領域,發展社會化經營,解決農民后顧之憂,充分發揮龍型專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
(六)發展一村一品,突出優勢特色。
加快實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萬村推進”工程,提升示范村,帶動推進村,推動一村一品向一鄉一業、一縣一業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爭取到2012年,將全區40%的行政村發展成為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一村一品專業村,形成3個一鄉一業示范鄉鎮,爭取一縣一業示范縣區,使一村一品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促進區域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上一篇:鄉村飲水安全構建通告
- 下一篇:加快水利整改評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