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轉型升級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01 06:04:23

導語:農業轉型升級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轉型升級工作意見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農業產業化"671"轉型倍增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糧食產業化跨越工程的意見》(皖政辦〔2011〕57號)和《市"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現就推進我市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發展思路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農業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創新,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市農業跨越式發展。

(二)發展目標。重點圍繞產業技術升級、產品結構優化、產業布局調整、質量和效益提升、發展方式轉型、營銷業態升級等方面,推進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到2015年,全市建設10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力爭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800億元以上,培育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60個,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200元,著力把農產品加工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突出工作重點

(一)培育龍頭企業。堅持政策扶持、機制創新、資源整合、多元投入的方法,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資金支持,加大扶持政策落實力度,突出扶持糧食、中藥材、畜牧等產業重點龍頭企業,促進龍頭企業迅速擴大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和市場份額。積極支持有比較優勢的龍頭企業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盤活資本,整合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打造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行業"航母"。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一批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以品牌提升我市農產品整體形象,增強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到2015年,力爭培育出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60家,重點培育"濟人"、"華佗"、"良夫"、"瑞福祥"、"正宇"、"占元"、"五洲"、"東升"、"恒盛"、"浩翔"、"華魯"、"吉利牧業"等企業品牌,爭創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60個。

(二)發展產業集群。重點圍繞糧食、中藥材、白酒、畜牧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主導產業布局調整力度,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主導產業發展規劃,鼓勵和推進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和加工園區集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著力推進龍頭企業集群化發展,努力形成"一個主導產業、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一批骨干龍頭企業、一批名牌產品、一批加工園區"的主導產業發展體系,大幅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和農業整體效益。到2015年,力爭形成年加工產值310億元中藥材、150億元糧油、170億元白酒、50億元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集群。

(三)建設農業產業化示范區。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以產業集聚為支撐,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努力打造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功能配套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和各縣區省級經濟開發區擴容的契機,加快農產品(食品)加工園區規劃建設,積極推進園中園、共建園、特色園等新型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主動承接農產品加工業轉移。強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配套服務,加速資源要素向園區配置,產業向園區集聚,不斷提高園區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集聚的吸納力和承載力,促進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的聚集,帶動倉儲、運輸、服務等三產的發展,著力打造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區。重點抓好譙城區現代中藥產業園、大楊糧食產業園,渦陽義門農產品加工區,蒙城農產品(食品)工業園、蒙城雨潤食品工業園,利辛農產品加工園區、恒盛食品工業園等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創建。到2015年,創建10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爭創4個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2個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四)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按照"做大總量、提升加工、集群發展、跨越趕超"的要求,以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以爭創名牌產品、馳名商標為重點,全面提升糧食、中藥材、畜牧、蔬菜、林業、棉紡和白酒等產業加工水平。做大做強糧食加工業。重點發展面粉加工及傳統面制主食品生產,不斷優化產品結構,開發生產特色保健掛面、調理快餐面、方便食品、餅干等多品種、多檔次的面制食品。著力提升小麥谷朊粉、食用酒精及其生物轉化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加快小麥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提升麥胚、麩皮等小麥加工副產品開發利用率。大力發展玉米、大豆加工業。突出發展飼料加工。加快大豆加工產品開發力度,重點發展大豆分離蛋白和豆制食品生產,提升大豆加工轉化率。強力推進現代中藥制造。加快中藥工業結構調整,發展精制飲片、中藥保健品、中藥提取和中成藥制造、中藥日化產品生產,引導中藥產業向精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打造亳藥知名品牌。突出發展肉食深加工。加強冷鮮分割肉、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等產品精深加工,增加肉制品加工品種,提高肉制品加工能力;加強對畜禽血液、骨組織、畜禽臟器、皮毛絨等的利用,延長加工產業鏈。發展特色蔬菜加工業。重點發展苔干、桔梗、朝天椒、大蒜、食用菌、山藥等精深加工,扶持發展蔬菜保鮮冷藏、速凍加工和常規菜脫水加工,努力推進農產品進出口。大力提升特色林產品附加值和資源利用率。重點加快特色林木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突出發展中高密度板和高檔家具制造。擴大棉紡生產和服裝制造能力,積極承接沿海地區棉花產業鏈轉移,發展棉花加工產業集群,構建棉花紡織、印染、服裝加工一體化產業鏈,加快對棉花加工副產品棉籽、棉桿等開發利用,提高棉產品利用率。做大做強白酒加工業,大力發展農作物秸稈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到2015年,力爭培育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00家,其中超100億元加工企業1家、超50億元3家、超20億元的8家、超10億元的10家,力爭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以上。

(五)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科技創新能力。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緊緊抓住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和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的重大機遇,充分利用優惠扶持政策,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改造和新品種、新技術研發,重點支持農產品加工業技術應用和重點農產品加工制造關鍵技術裝備的應用,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制造技術重組和更新換代,加快產品升級和品種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點扶持10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研發能力的科技創新型龍頭企業,提高科技對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發展的支撐能力。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隊伍,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組建自己的研發中心,重點扶持10家左右骨干龍頭企業建立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落實全民創業決定,繼續放寬搞活科技政策,鼓勵科技人員、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技術服務或興辦各類生產經營實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到2015年,力爭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6家。

(六)加快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按照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要求,結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在優勢農產品集中區興建生產基地。鼓勵加工企業通過訂立產銷合同、開展經濟合作等方式,直接參與加工專用原料生產,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加工專用原料基地。探索龍頭企業基地建設與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區)、高產創建示范片、健康養殖小區、標準化園藝基地建設等項目的有效對接方式和聯結機制。鼓勵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包裝標識上市,指導農戶開展生產記錄,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國家標準采標力度,加快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建立農產品質量檔案和可追溯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設施農業和原料基地建設,培育形成滿足不同層次加工需要的農產品生產集中區和優勢產業帶。到2015年,力爭建成500萬畝優質小麥、20萬畝中藥材、40萬畝蔬菜標準化種植基地,規模化養殖場(戶)發展到2。5萬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80%以上。

(七)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堅持政府規劃引導、企業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圍繞重點產業發展,結合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創建,以大楊糧食產業園、利辛良夫糧食科技園、正宇集團、金冠集團、占元集團(蒙城)分公司、瑞福祥公司等為龍頭,重點建設6個現代糧食物流園區,形成以重點龍頭企業和各級糧食儲備庫為核心,以發展散糧運輸為重點的糧食倉儲物流網絡體系;以蔬菜批發市場和康美國際中藥城為龍頭,建設一批規模大、功能全、帶動力強的專業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電子商務平臺。加快鮮活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冷鏈配送設施建設,支持大型涉農企業投資建設物流設施,建立區域性物流中心,為企業提供產品儲藏和直銷配送服務,形成高效、便捷、快速的農業現代物流體系。大力推進"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減少流通環節,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生產認證,健全農產品產地質量監管、市場準入和質量追溯制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增強品牌意識,加大對農產品商標和地理商標運用、管理與保護工作的指導力度,每年選定一批龍頭企業爭創中國知名品牌、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支持和幫助龍頭企業開拓市場,重點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北京、上海、合肥三大農交會,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八)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積極改造一批、迅速規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多主體培育以農戶為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重把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初級加工水平,作為"十二五"期間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重點內容,重點抓好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建設,力爭具備農產品初級加工水平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比例達到50%以上。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結成利益共同體,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建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和吸收基地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產品、勞力、資金參股等形式,將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適當反哺農民,提高農民收益,實現農企"雙贏"。

(九)強力推進招商引資。要制定更加優惠的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政策,充分利用我市主導產業的優勢和影響,搶抓沿海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機遇,拓寬招商引資渠道,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樹立大招商、招大商的觀念,重點面向"長三角"、"珠三角"及山東、河南、江蘇等周邊地區的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知名藥業企業,實行敲門招商,開展點對點的招商推介活動,主動承接國內外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產業轉移,著力引進一批大集團、大企業入駐我市。要打造硬環境,改善軟環境,營造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形成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環境。要實行招商項目專人負責,及時跟蹤項目進展,嚴格兌現獎懲,嚴格執行招商引資"一票肯定制",確保農業招商引資取得較大突破。

三、落實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要把推進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作為提升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科學規劃,統籌協調,狠抓落實,合力推進。市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要進一步加強綜合協調,組織做好轉型升級工程實施的督促檢查,定期開展實施情況評估,確保目標和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各產業牽頭部門要制定各產業的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各縣、區政府要結合實際,突出主導產業,發揮比較優勢,科學制定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工程實施具體方案,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密切協調配合。經委要充分發揮工業經濟主管部門作用,制定和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突出抓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把農產品加工企業員工培訓納入陽光工程、就業和職業技能培訓計劃,落實培訓補貼資金。統計部門要加強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統計分析工作。商務部門要做好對農產品流通、服務行業規劃建設和監測服務工作。發展改革、財政、科技、國土、工商、稅務、環保、質監等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努力形成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合力。

(二)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已出臺的扶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關稅收、用電、用水等優惠政策,確保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從2012年起,市財政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300萬元,重點用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補助、"三品一標"認證補助和工作獎勵。對新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在兌現現有獎勵政策的基礎上,再獎勵企業5萬元。各縣區財政也要安排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農產品展示展銷補助,農業"三品一標"認證、省級以上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的企業獎勵。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對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創建、農產品(食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技術服務和倉儲物流建設等予以一定資金補貼扶持。三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縣域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完善信用評級和授信制度,提高對重點企業的授信額度,增加銀行信貸。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鼓勵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訂單、保單、倉單等質押貸款,推廣林權、商標權、知識產權、股權等抵(質)押貸款,開展出口退稅憑證質押貸款試點。創新融資方式,積極聯合市內外有實力的資本管理公司、投資公司,加快設立現代農業產業基金,重點支持和培育龍頭企業上市融資。扶持與幫助一批重點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十二五"期間,力爭2-3家龍頭企業成功上市。積極舉辦銀企對接會和網上金融超市等活動,開展多形式、多層面的銀企對接,建立融資協商長效機制。四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優先安排農業產業化的重大項目用地,農村土地整治中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龍頭企業發展。

(三)強化督查考核。從2011年起,市政府將農業產業化轉型升級工程納入各縣、區政府年度考核內容,組織人員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增長率、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及增長率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督查考核,對完成任務較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沒能完成目標任務的予以通報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