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現代化助力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時間:2022-12-28 04:53:39

導語:氣象現代化助力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現代化助力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一、基本原則

1.堅持突出戰略特色。圍繞生態保護、全域全季發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綠色康養等的發展需求,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著力提升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

2.堅持服務民生福祉。堅持氣象“趨利”和“避害”并舉,深度發掘的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避暑養生天堂、純正的天然氧吧、冰泉水之鄉等特色資源、氣象景觀、氣候康養資源潛力,充分發揮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持續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重點提升森林防火氣象保障能力。

3.堅持協調統籌發展。統籌推進氣象改革與發展,健全氣象事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充分發揮雙重管理體制優勢,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共同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城、鄉、鎮、村氣象災害防御和服務保障能力。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技術先進、保障有力、開放共融、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氣象現代化發展新格局。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構建立體化、廣覆蓋、智能化的氣象觀測業務體系。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顯著增強,公眾氣象服務更加優質,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氣象整體實力符合發展需求,圍繞特殊地域環境,做亮特色氣象服務,在服務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特色領域爭創全區領先水平。到2035年,氣象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氣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與服務保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

1.對標監測精密,提升綜合監測能力。升級改造2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6個自動氣象站;補齊監測薄弱區域自動氣象站的觀測要素并結合旅游、生態氣象服務需求提升站網密度,建立1個地質公園(石林景區)氣象站。消除雷達監測盲區,穩步推進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提升短時臨近預報預警能力。完成北極村國家氣象站、阿木爾自動氣象站、圖強自動氣象站5G實景監控建設,實現實時掌握站點現場氣象信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保障隊伍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提升氣象觀測裝備保障能力;持續開展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

2.對標預報精準,提升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能力。依托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及綜合觀測站網,大力發展精細化預報、災害性天氣預警等技術,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定量化、精細化水平,增強智慧氣象服務能力。定期發布氣象區域預測季報和年度氣象信息回顧,提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

3.對標服務精細,提升氣象服務水平。加強氣象與媒體、通信、應急等平臺對接融合,完善聯動機制,不斷拓展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和履蓋面,增強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建立健全重點地區、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實現對突發事件影響區域、影響人群預警信息的精準定向快速發布。依托地區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實現氣象服務自動感知、個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線互動、交互供給,提供普惠共享、智慧賦能的綜合氣象服務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元化、個性化和精細化氣象服務的需求。

(二)建設生態文明氣象保障體系,保障生態安全

1.增強大氣污染防治氣象保障能力。根據重要生態功能區特點,建設完成大氣成分站,完善龍江溫室氣體觀測布網。建立重污染天氣多部門聯合監測預報預警和會商機制,實現數據共享和應急聯動。加強大氣擴散條件機理研究,提升突發大氣污染事件應急響應能力。

2.增強森林草原防滅火氣象保障能力。加強森林立體氣象監測、綜合分析應用和服務能力建設。利用智能網格預報、衛星遙感、瞭望塔數據、閃電定位系統、人影作業指導等技術,對林火進行實時定位和追蹤。深入開展“追雷行動”,完善野外雷電監測基地建設、雷電監測布網,強化雷擊火監測。建立火場無人機氣象監測系統,準確判斷火場天氣形勢,風向、風速,保障火場撲救人員安全。

3.增強生態旅游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全面融入“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特色經濟,完善重點旅游景區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系統,圍繞“中國最北、神奇天象、龍江之源、圣誕世界、石林”旅游五大核心競爭力,加強全域旅游、冰雪旅游氣候資源開發。完善重點旅游景區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基礎設施和服務保障系統。充分發揮氣候資源優勢,開展針對最北的地理優勢、冬季極寒天氣、夏季氣候宜人和“五花山”、冰雪文化節、北極光節、馬拉松、汽車拉力賽等特色品牌旅游氣象服務。開展生態養生氣候數據分析研究,優化生態養生氣象服務,助力綠色康養產業發展。加強旅游、養生等方面的氣象宣傳力度,助推全域旅游產業發展。

(三)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支撐能力,服務“雙碳”目標

1.加強基礎支撐能力建設。提升氣象支撐能力建設,建設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估體系,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科技支撐。開展基于衛星遙感的森林碳收支監測評估,為實現碳中和和愿景貢獻氣象智慧與力量。

2.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9〕11號)。氣象主管部門要加強氣候可行性論證的監督與管理,全面開展面向國土空間規劃、區域開發等重大規劃以及能源、交通、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重點工程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四)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保障減災抗災

1.進一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建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決策指揮平臺,充分運用雷達觀測數據,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系統功能建設,實現探測監控、信息報告、綜合研判和指揮調度等功能。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作業裝備自動化改造及標準彈藥存儲庫建設。打通人工增雨需求動態獲取渠道,科學做好防火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求研判,完善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異常干旱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全面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保障能力。

2.健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體制。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精神,明確政府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健全人工影響天氣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機構,人工影響天氣指揮部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分工,切實履行職責,將其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穩定人員隊伍,提升隊伍素質。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健全人工影響天氣投入保障制度。

3.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完成符合標準的彈藥臨時存儲庫。完善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定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制定安全事故處理應急預案,依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工作。

(五)增強城市等專項氣象服務能力,保障安全運行

1.加強城市氣象服務。加強城市氣象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開展服務保障。開展極端天氣對供水、供電、供氣、供暖、交通等行業安全運行影響評估。加快氣象與智慧城市運行平臺、融媒體中心對接融合,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加強雷電安全監管服務。將防雷安全監管納入安全生產目標考核體系,按照“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落實各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定期組織開展對危化場所的安全檢查工作。在開展所承擔的易燃易爆等建設工程的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時,由氣象部門委托有關機構開展,嚴禁向申請人違規收取相關費用,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由此產生的防雷委托經費,由政府財政部門負責解決。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和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協調機制。

(二)強化責任落實

落實雙重領導和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將氣象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事權劃分原則,建立和完善與氣象事權相適應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三)強化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

加大對氣象關鍵領域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將氣象人才培養納入全市人才政策體系和人才工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障制度,落實津補貼等生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