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課改實施辦法
時間:2022-03-02 03:04:00
導語:普高課改實施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保證全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順利施行,依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行)》(教基〔〕6號)、《省人民縣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施行方案(試行)的通知》(政辦發〔〕63號)和《市人民縣政府辦公廳關于轉發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施行方案(試行)的通知》(政辦〔〕103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踐,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實踐、“三個代表”主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具體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努力推進本質教育,落實國家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方法,促進教員專業生長,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辦學程度和教育質量,堅持適應時代要求、符合區情、充溢教育生機、富有改革實效的硚口區普通高中新課程系統,為培養多量高本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奠基堅實基本。
二、基本準則
認真貫徹國家基本教育課程改革精神,落實省“積極推進、點上打破、統籌各方、逐漸到位”的工作方針,本著積極穩妥、因校制宜、統籌統籌、探究創新的基本準則,科學有用地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
積極穩妥。充分認識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需要性、系統性和復雜性,依照省、市相關要求,結合我區實踐狀況,積極營建合適課程改革的社會大情況,積極學習和考慮,調動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學校推進本質教育、提高教育教育質量、彰顯學校辦學特征的要素,抓住中心學科,抓好教室教育,精心經營,穩步扎實地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因校制宜。充分遵照課程改革規則,結合分歧學校實踐,腳踏實地地規劃和施行課程改革,改革行動務必既切近國家課程要求,又切近學校、教員和學生實踐,努力探究具有我區特征的課程改革途徑,構成可資借鑒的經歷。
統籌統籌。在上級有關部分的指導和區縣政府的直接指導下,積極做好全區高中新課程改革工作的組織指導、課程規劃、施行治理和資源共享工作,并統籌各條理高中學校的實踐狀況,穩妥推進新課程改革順利施行。
探究創新。探究和研討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課程改革推進方法,力圖在課程開發、教育方法和治理評價上有新發展,在技能、藝術、體育健康和綜合實踐上有新打破,使課程改革各項工作有利于教員的專業發展,有利于學生的本質提高和健康生長,有利于課程改革最后目的的圓滿達到。
三、目的與任務
(一)堅持具有硚口特征的課程系統。開齊開足必修課程,合理設置選修課程,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尤其要保證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能、通用技能和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的有用施行。
(二)堅持順應新課程需求的學生選課和學分擔理準則。指導學生在具體發展的基本上自立選擇修習課程,促進學生自動地、富有特性地學習。
(三)堅持合適我區課程改革要求的治理新機制。研討行政班級與教育班級并存的新型教育教育組織和學生治理方式,堅持正常、規范的教育次序,初步堅持起有利于新課程施行的學校教育教育治理準則。
(四)堅持以校為本的教育研討準則。鼓舞教員針對新課程實行中的問題開展教育研討,注重分歧學科教員間的交流與鉆研,促進教員個人的專業生長和教員隊伍本質的全體提高。
(五)堅持目的多元、方法多樣的學生評價機制。注重進程評價,堅持學生學業成果與生長記載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準則。
(六)堅持科學的教育教育評價系統。努力促進課程、模塊與教育施行的有機統一,探究課程改革施行與高考、高中學業測驗評價和學分擔理相順應的有用聯接機制;制訂符合本質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課程施行、具有硚口特征的普通高中評價系統,促進學校特征化發展。
四、課程構造、內容與學制學時
(一)課程構造。普通高中課程構造分學習領域、科目、模塊3個條理。課程設置包括言語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技能、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8個學習領域。每個學習領域設置若干課程價值鄰近的科目。科目設置包括語文、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等)、數學、思想政治、歷史、地輿、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能、通用技能、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等15個科目,每個科目標課程內容由若干模塊構成。
(二)課程內容。普通高中課程內容由必修、選修兩局部組成,選修分為選修Ⅰ和選修Ⅱ。言語與文學、數學、人文與社會、科學4個學習領域的科目選修Ⅰ分為選修ⅠA、選修ⅠB、選修ⅠC。列當選修ⅠA的模塊是全省指定的修習內容;列當選修ⅠB的模塊是全省指定的選修內容,學生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模塊修習;列當選修ⅠC的模塊是學校視前提開設的選修內容,學生依據本身發展自立選修。選修Ⅱ是由學校依據當地社會、經濟、科技、文明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興致開設的課程。
(三)學制與學時。每學年52周,其中教育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11周。每學年分為2個學期,每個學期分為2個學段,每學段10周,其中9周講課,1周溫習測驗。必修和選修Ⅰ課程的每個模塊的教育時間凡間為36學時。選修Ⅱ課程依照模塊開發,每個模塊的教育時間凡間為18學時。學生每學年在每個學習領域都必需取得必然的學分,3年中取得116個必修學分,選修Ⅰ至少取得22個學分,選修Ⅱ至少取得6個學分,到達144個總學分方可畢業。
五、重點工作
(一)增強培訓與研修,提高課程指導與施行才能
1、增強全區教育系統行政人員、校長和教科研人員的學習與培訓。在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小組的指導下,增強對區教育局機關、各二級單位及高中學校行政人員的學習與培訓工作。
2、增強教員培訓與研修。全區各高中學校課程改革施行工作小組分期分批組織學校中層干部、教研組長及全體教員參與培訓。
3、改革培訓方法,注重實效。全區各高中學校認真研討課程安排與教育施行工作,科學整合現有教員資源,在現有師資基本上增強科任教員的專業培訓。應用各類教研組會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精神及相關專題材料,還應用收集資源及延聘專家做專題申報等方法切實搞好通識培訓,使全體教職工工更新觀念,深化體會新課改的本質和方向。應用備課組會對各科課程規范及相關實行教材進行系統學習研討,使一切科任教員能具體掌握新課程規范及新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準確了解新教材的培育目的,全體掌握新教材的構建系統并初步堅持新教材的教育思想。
(二)積極鉆研,精心組織,堅持順應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各項治理準則
1、學分擔理準則。依據《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施行方案(試行)》,全區各高中學校要編制出系統的科目學分表,并結合實踐供應各學期學生選課可獲得的最高總分及到達畢業要求所必需的最低選修學分,為學生選課供應詳細參考。
2、選課準則。全區各高中學校在“課程方案構成與選課指導”方面要組織相關人員深化學習《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施行方案(試行)》,具體了解各門必修及選修課程對學生發展及培育目的的完成效果,系統把握學生可選修科目標最多和起碼限制,微觀掌握學生選課的科學性準則,并在此基本上制訂出《學生選課指導意見》。
3、行政班與教育班治理準則。全區各高中學校提早就行政班與教育班治理中能夠呈現的各類問題做充分考慮和鉆研,初步訂定學生行政班與教育班的治理方法,制訂出符合校情的教育組織方式和治理機制,為課改教育供應保證。
4、學生綜合本質評價準則和學業程度測驗準則。全區各高中學校就“學生評價與教育評價”問題做相關專題鉆研,并經過收集資源、參與專題培訓等方法,依據目的多元、方法多樣、注重進程的準則,在課程設置、課程施行、課程評價等方面分類提出評價條理品級的詳細規范,構成基于學校實踐的學生綜合本質評價準則和學業程度測驗準則。學生綜合本質評價的首要根據是學生生長記載,包括學生基本性發展目的顯示、綜合實踐活動狀況、學分修習狀況、學業程度測驗成果和具有典型意義的實證資料。綜合本質評價以學生自評和互評為主,教員家長參加。
5、教員專業發展評價準則。堅持以教員自評為主,學校指導、同事、家長、學生一起參加的教員專業化發展評價準則,堅持健全教員發展電子檔案治理系統,進一步完善教員評價與崗位績效審核、職務提升嚴密掛鉤的鼓勵和約束機制。
(三)堅持樣本校,引領新課程施行
選定新課程實行工作樣本校,圍繞課程施行進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項目研討,然后發現問題、研討問題、處理問題,為全區高中課改工作供應樣本和類型。
(四)依托收集平臺,提高新課程信息化治理質量和效率
有用應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專題網站及教育信息網站,實時調查課改信息,供應基于收集的學生學習課程資源和教員教育支持情況,知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和教員專業生長需求;構建基于收集的學生選課、學分擔理、綜合本質評價、綜合實踐活動、教員培訓、學校課程評價等信息系統,完成課程改革收集化治理。
(五)大力推進教育方法革新
學校要積極探究以教員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以學論教”的教育方法,指導學生自立、協作、探求學習。要促進信息技能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漸完成教育的組織治理方法、教育內容的出現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員的教育方法和師生互動方法的革新。
六、統籌與保證
(一)增強工作指導
區縣政府成立由分擔區長任組長的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指導小組(名單附后),負責全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組織協調、政策制訂和指導施行工作。區教育局成立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小組,負責落實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指導小組制訂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組織協調課程改革施行工作。
還,全區各普通高中學校要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新課程施行工作小組,負責貫實市、區課程改革的各項要求,做勤學校新課程改革的工作規劃、施行和治理工作。按規則開齊開足必修課程,合理安排選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堅持符合校情、卓有成效的選課指導準則;依據課程設置方案的學分要求,構成有用反映學生課程修習情況的學分擔理準則;積極探究行政班與教育班并存的教育組織方式,堅持和完善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評價準則;調整教員專業構造,增強學科建設,改善配備前提,豐厚學校文明內在,構成辦學特征和品牌。
(二)增強研討指導
增強教研隊伍建設,改良教研方法,充分發揚教研人員的營業指導效果。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合理做好教育教育設計,為新課改的教育有序、規范進行供應保證。
(三)增強督導評價
區縣政府教育督導室要把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歸入辦學程度綜合督導評價,督促高中學校增強治理,規范辦學行為,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進一步提高教育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具體發展。
(四)增強資源整合
區直相關部分和全區各高中學校要一起采取辦法,整合完善教育教育設備和課程資源,為新課改的順利施行發明需要前提。在硬件建設方面,集中對全區各高中教室、藝術體育教育場合、實行室、儀器設備、圖書材料、現代教育技能設備等教育設備及課程資源進行具體計算和統籌安排,并落實各項配套建設,為新課改的施行供應可行的硬件保證。
在軟件建設方面,全區各高中學校要在充分研討分析區情、校情的基本上,編寫出符合全區教育理念、方針和本校實踐的校本課程試用文稿,為選修課的正常開展供應科學合用的教材;積極整合、有用應用全區各高中學校藏書樓、理化生實行室、微機室等校內課程資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順利開展供應扎實的實踐指導和需要的硬件情況。還,區教育局要組織全區職校及高中學校的交流與協作,完成資源共享,破解通用技能等課程的師資與設備難題。
(五)增強言論宣傳
充分尊敬社會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知情權、參加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積極指導學校、教員、學生、家長和社會各屆積極參加和有用監督,增強言論宣傳,營建優越氣氛,保證全區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各項目的的完成。
- 上一篇:政務督查實施方案
- 下一篇:鞏固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