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良種補貼工作方案

時間:2022-01-08 10:50:02

導語:奶牛良種補貼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奶牛良種補貼工作方案

為適應奶牛業發展對品種改良的需要,加快全縣奶牛改良步伐,提高高產奶牛凍精細管的應用率,促進奶牛生產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根據省畜牧獸醫局、海洋與漁業廳、財政廳《關于印發2015年畜牧發展扶持資金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以“面向產業、促進增收,公開透明、規范運作,強化監管、確保到位”為原則,結合我縣實際,研究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奶牛良種繁育工作現狀

(一)規模化程度提高

目前,全縣共有奶牛養殖戶296個,存欄奶牛2466頭,奶牛存欄1-4頭的有203個場(戶)、5-19頭的有71個場(戶)、20-49頭的有16個場(戶)、50-99頭的有14個場(戶)、100頭以上的有2個場(戶)。全縣奶牛養殖小區2個,奶牛存欄649頭。20頭以上場(戶)奶牛存欄量占總存欄量的64.4%。

(二)品種改良步伐加快

通過自2005年起連續9年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我縣奶牛良種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高產奶牛凍精冷配率達到100%。全縣共有奶牛配種站點1個,人工授精覆蓋率達到97%。

(三)組織方式實現轉變

全縣共有奶業合作社1個,社員21個,存欄奶牛530頭。入會和入社奶牛數占全縣存欄總數的16.2%。合作社為社員提供養殖服務、統一配種、優惠價回收鮮奶等政策。另外,各奶制品加工企業充分發揮帶動、輻射作用,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奶戶”的縱向聯合體系,積極引導奶農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鮮奶收購以合同方式兌現,制定了最低保護價,由公司統一收購、集中加工,極大的調動了奶農規模發展的積極性。奶業合作社的建設和企業與養殖戶的有效聯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了我縣奶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

一是盲目引種導致引進奶牛生產性能低下,農戶在購牛引種時,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不足,對引種地區的奶牛缺乏充分了解,在未搞調查的情況下,即盲目引種。對引進奶牛的生產性能、系譜、疫病檢測等情況全然不知,見便宜就購回飼養。造成引進奶牛品質差、品種不純、生產性能低下。二是飼養管理水平低,效益差,全縣均為農戶散養,沿用傳統的飼養管理方式,造成奶牛產奶量低,整體效益差。

二、目標任務

為了提高我縣奶牛生產水平,鼓勵農民使用優質奶牛冷凍精液,盡快改善奶牛遺傳品質,按照省畜牧獸醫局統一部署,對全縣荷斯坦奶牛實施凍精補貼,實行“普惠”制度。2015年,按照中央財政安排的資金規模,省局計劃安排我縣的1700頭能繁母牛,按每頭能繁母牛使用2劑凍精,每劑凍精15元的標準,我縣預計使用凍精3400劑,奶牛戶享受補貼5.1萬元。通過品種改良,全縣良種率由1995年的46%,提高到98%;奶牛單產水平由1995年的2.99噸,提高到3.60噸,提高20.40%;每頭奶牛增加農民收入895元。

三、實施步驟

(一)公布補貼政策。縣畜牧局通過媒體及鄉村公告等多種宣傳形式,廣泛及時地公布奶牛良種補貼實施范圍、補貼標準、申請程序等,使廣大奶牛養殖場(小區、戶)詳細了解奶牛良種補貼政策和有關具體要求。

(二)核實能繁母牛數量。飼養能繁母牛的養殖場(小區、戶),根據項目縣(區)奶牛良種補貼實施方案的要求,填寫《省2015年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申請表》,直接或通過鎮(辦)、村向縣級畜牧、財政部門提出補貼申請。縣級畜牧、財政部門根據養殖場(小區、戶)的申請情況,組織鎮(辦)、村有關人員和畜牧技術人員,對能繁母牛逐場逐戶進行核實,與奶牛養殖場(戶)簽訂《省奶牛良種補貼合同》,并填寫《2015年奶牛良種補貼項目能繁母牛存欄數量核實登記表》。同時,建立經常性奶牛良種登記制度,指導奶牛養殖場(小區、戶)完善高產奶牛系譜,健全良種奶牛配種記錄,逐步建立后備奶牛系譜和養殖檔案。

(三)完善制度建設,明確收費標準。根據我縣實際情況,按照每頭牛每次配種收取60元的手續費。

(四)加強技術培訓。縣畜牧局把技術培訓工作作為項目實施基礎,制定計劃,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人,開展以集中培訓、巡回指導等形式多樣的培訓工作。積極籌措培訓經費,認真組織繁育員技術培訓和奶牛飼養技術培訓,做到繁育員培訓到人、奶牛戶培訓到戶,實現配種技術規范化、奶牛飼養管理標準化,使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真正起到提質增效作用。培訓內容以人工授精技術、奶牛規范化飼養等實用技術為主,側重于實際操作。

(五)配種技術人員選擇及管理規定。根據我縣奶牛改良的實際情況,確定縣家畜改良站為承擔良種補貼的配種站點。按照《畜牧法》等相關法規,加強對奶牛人工授精工作的管理,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格配種員管理,實行配種員持證上崗制度;清理、整頓、規范冷凍精液市場,嚴厲打擊非法經營、使用劣質冷凍精液的不法行為,凈化市場環境,為奶牛良種補貼工作提供法律保障,確保奶牛良種補貼工作順利實施。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實施奶牛良種補貼,是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提高畜牧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對增強畜牧業發展后勁、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為保證項目順利實施,縣政府決定成立由楊化君副縣長任組長,畜牧局局長喬德堂、財政局副局長伊善海為副組長的奶牛能繁母牛補貼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補貼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并由縣畜牧局副局長王德江和縣家畜改良站站長程增安組成項目專家組,負責技術咨詢、培訓和指導工作。

(二)夯實基礎,規范運作。嚴格執行《省家畜良種補貼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完善各種表格合同,規范各個環節的運行。制定奶牛配種服務收費管理辦法,防止違規加價。承擔任務的家畜配種改良站點要建立冷凍精液使用登記冊,并附有奶牛養殖戶簽名和指印。要全面推行三聯單制度,加強對補貼養殖戶的后續管理,嚴格按照標準規范建立補貼戶養殖檔案,全面進行家畜良種登記。奶牛養殖戶要建立健全配種、產犢、產奶等相關信息記錄檔案,并對享受補貼的能繁母牛,以及新繁育的優質后備母牛統一佩帶耳標。

(三)加強服務,抓好結合。縣畜牧局要圍繞奶牛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深入組織開展相應的服務指導工作,制定基層技術人員和養殖戶培訓計劃,積極開展技術咨詢、指導和培訓。按照每個技術員指導20-30戶的要求,確定基層技術人員的服務對象,明確服務內容和基本要求,并為技術人員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手段。要把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與奶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生產資料供應、組織牛奶產銷對接、提供市場信息,努力把補貼養殖戶納入產業組織體系中。要把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與畜牧管理工作的開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奶牛養殖場(區)備案、規范配種站點行為、開展良種奶牛登記,不斷提高生產經營水平。要把奶牛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與提升奶業組織化程度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奶牛生產合作社、建立草奶平衡機制、深化奶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推進奶業現代化進程。

(四)公開透明,搞好監管。按照公開、公平、透明的原則,公布補貼政策、補貼標準等,努力做好宣傳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參加支持開展奶牛良種補貼的積極性。畜牧、財政部門和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承擔單位,要充分接受社會各界、新聞媒體的監督,傾聽補貼場(區、戶)的反應和意見,及時糾正和改進項目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在明確各級各有關方面職責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套取、擠占、截留補貼資金和凍精,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單位、個人,給予嚴肅處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縣畜牧局、縣財政局將建立聯合檢查制度,公布監督電話,深入基層開展經常性監督,及時發現糾正補貼實施過程中不規范行為,確保項目規范運行,最大限度發揮補貼效益。

五、效益分析

良種改良項目的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單產提高,效益增加。一頭奶牛若按日均產奶20公斤,奶料比為3:1計算,生產20公斤牛奶則需精料6.7公斤(價格2.2元/公斤),需粗料25公斤(0.1元/公斤青貯料),共需飼料成本14.74元。

若所產牛奶按4元/公斤計算,每公斤奶可獲純利為(4*20-14.74)/20=3.263元。由此可得出沒增加一公斤產奶量,可多獲得2.863元收益,按產奶期300天計算,每年可多獲利97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