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農村富余勞力的作法

時間:2022-02-11 11:02:00

導語:轉移農村富余勞力的作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移農村富余勞力的作法

作為武漢新型城區,全區農村擁有71.8萬畝耕地,21.8萬畝水面,18萬畝山林,仍有18.7萬農戶,74萬農民,34萬勞力。農村人均僅有0.97畝田地,0.29畝水面,0.24畝山林,共計只有1.5畝農業資源。面對增收致富任務和人多田地少的現實,##區在嚴格執行中央、省市系列惠農政策的同時,并不滿足于政策的直接實惠,深入展開了一場農村富余勞力向非農業發展、向非農村轉移、向非農民轉變持久戰。

一、現狀

在外務工的16.6萬農村富余勞力,常年務工的11.7萬人,占農村勞力的34.4%。從務工人員結構看,以青壯年男性為主,年齡集中在17~40歲之間,其中25歲以下的41.96%,25~40歲的42.76%。10.5%的具有職校學歷,79%的是初、高中畢業生;從分布的區域看,本區安置27.78%,其中街鎮就地轉移22.03%。向區外省內輸出44.25%,主要集中在以武漢市為主的周邊城鎮。向省外輸出27.78%,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長三角和北京等地區。向境外輸出也有突破,目前已有2例;從從事的行業看,主要從業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如:建筑建材、工業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餐飲、商貿運輸等,其中建筑建材業25.3%,工業機械業16.3%,食品餐飲業16.1%,紡織服裝業14.2%,商貿運輸業7.6%。

二、特點

動態分析##農村富余勞力轉移趨勢,呈現以下特點:

(一)由低收型向高收型轉變。打工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在免費食宿的條件下,區內月薪400元、市內月薪600元、市外月薪800元的崗位,外出勞工人員托人找,搶著干。如今,即便是在電視臺用工信息,也很少有人問津。從勞力輸出和統計部門了解到,去年,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年人均純收9089.73元,占此類農戶戶平總收入的64.87%,比3年前提高了1/3。據此測算,打工這個無資金投入、無環境污染的產業,為##年創收10多億元,相當于2004年全區財政收入的2倍。打工增收,成為提升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動力之一。

(二)由季節型向常年型轉變。人多地少的先天不足,驅使勞務輸出,打工經濟的比較效益,吸引農民打工。資料顯示,一年有半年以上在外務工的占70.5%,比5年前提高了20.5個百分點。

(三)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幾年來,區委、區政府組織加大先培訓、后輸出,再培訓、再輸出力度,技能型勞務輸出比例大幅提高,當年比歷年提高了20%左右,去年比歷年提高22.5%。據統計,5.6萬建筑業農民工,常年務工約2.96萬人,已經取得技能等級證書、專業技術職稱的8390人,占28.3%。經調查,區技校1998年以來培訓輸出的6380人,已成為高級技師或技術能手的,就有1560人,占輸出人數的24.5%。在他們看來,自覺鉆專業,考職稱,拿學歷是“必修課”,主動爭技術崗,干技術活,吃技術飯是新時尚。

(四)由打工型向創業型轉變。精明、文明、開明的##“打工仔”、“打工妹”,用自己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努力實現由“藍領”向“白領”過渡、由“士兵”向“將軍”轉變,涌現出一大批車間主任、項目經理、公司老總。據走訪調查,目前在漢施工建筑企業,農民工出身的企業經理或項目經理占九成。9106名區技校畢業生中,已誕生了180位經理、老板。北京凱藝玩具公司從班組長,到車間主任,全部是##籍員工,其中19人入黨,9人就地成家立業。昔日,孤身一人外出打工,如今攜妻帶子回家探親,有的還開回了小車。

(五)由自發型向自覺型轉變。《外來妹》時期,迫于生計,外出當“打工仔”、“打工妹”,打工者自卑的心里,時常流露難言的苦澀,謙稱“在外討飯”。近些年來,壯大的隊伍、豐厚的收入、開闊的眼界,鑄就了打工這個新興職業。如今,問他們在干什么,“在打工!”脫口而出,理直氣壯,有的甚至自豪地戲侃:全國人在打工。打工,成為上班、創業的代名詞,“淘金”,是外出打工的理想和追求,他們由過去被動接受崗位挑選,漸漸主動挑選崗位。只要機會合適,都爭先恐后,自覺投入其中。

(六)由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前些年,親戚帶朋友、熟人帶老鄉,自然輸出十分普遍。隨著各級黨委、政府重視農村富余勞力輸出工作,政府引導、部門組織、中介參與、職業培訓,一個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輸出格局逐漸明朗。區勞動力市場、倉埠民間服裝學校、民辦“震宜”職介所,每年成功推介4000多人就業。僅去年,區委、區政府實施“陽光工程”、“扶貧計劃”、“春風行動”,依托技校、商校、企校、農廣校、二職高等培訓基地,定點培訓,定向輸出3960人,占當年新增輸出人員的32.9%。全區有序輸出率達到6.8%,是上年的1.8倍。

(七)由個體型向整體型轉變。個人外出,帶動舉家外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因父母外出務工,攜帶子女全家外遷。據區農經部門調查,農村土地二輪延包以來,全區5600多戶外遷,遷出2.4萬人,占全區農村人口的3.2%,騰出承包耕地3.57萬畝,占全區承包耕地的4.9%。另一種是經培訓輸出的農家子弟,大都跳出了“農門”。如:徐古鎮成興寨村成學3兄妹、李集街張店社區曾荷霞二姐弟等,從區技校畢業生,被“三星”等外企錄用,人均年薪萬元以上。輸出一人,盤活一家,影響一片的農村勞力轉移鏈,正在帶動子女在外就業安家,父母隨之料理家務的連鎖效應。

三、作法

為了實現勞務輸得出,企業用得好,員工站得穩,收入上得來,##采取的措施是:

(一)用活政策鼓勵輸出。一是用活培訓政策鼓勵輸出。抓住市、區實施“陽光工程”、扶貧培訓等有利條件,創造性地實行街鎮組織、部門審核、財政撥款、學校培訓、農民受益的運作流程,將培訓補助定到人、補到校,吸引農民參加培訓,支持學校組織培訓,鼓勵多培訓、多輸出。去年培訓輸出3960人,兌現培訓補貼62萬元,其中補貼培訓40萬元,免費培訓22萬元,完成示范培訓目標任務的198%。二是用活“延包”政策鼓勵輸出。無論是在當初開展“延包”,還是當前完善“延包”,始終保留外出務工人員對原承包耕地的正常經營權、合法處決權,鼓勵放心外出務工。三是用活教育政策鼓勵輸出。留守子女的“單親教育”、“隔代教育”,尤其是假期教育問題,令留守外出務工父母牽腸掛肚。團區委等部門,以貫徹《未成年人道德思想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既立足本職工作,又放大職能效應,首創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子女暑期學校、開設假期流動課堂,組織專業人員免費培訓留守子女,講授做人、安全、文明、衛生、法制等知識,及時補上父母應承擔的家庭教育課,著重培養留守子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習慣,讓在外務工人員安心務工。

(二)訂單培訓外向輸出。抓輸出,先抓培訓,抓培訓,先抓訂單,##“反彈琵琶”抓輸出。以區技校為代表,##勞務培訓機構圍繞實現勞務輸出“長”、“高”、“穩”,堅持以勞務市場為參照系,以培訓訂單為風向標,捕捉用工信息,狠抓訂單培訓,在組織勞務輸出實踐中,探索出以“三定”為核心的##模式:培訓前定訂單。利用親情、鄉情和友情等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發函詢問、上門拜訪,推介##技工,尋找合作伙伴,簽訂培訓訂單。目前已與112家大公司、名企業簽定訂單,與其聯煙,建立緊密型誠信供求關系。其中在華的世界500強企業就有30多家,如日本“富士”、韓國“三星”、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等,;培訓中定標準。結合“三特”實際,培養“三新”人才,輸出“四會”員工。即:結合員工的必備特長、企業的個性特點和文化特色,推行“普通話+英語+計算"機操作+專業特長”教學模式,必修“普通話+英語+計算機操作”,主攻專業技能,開展模塊式教學,使受訓人員全面了解和基本熟悉新工業、新技術、新工藝,成為會做人、會生活、會學習、會發展的技術能人、熟練員工,達到“零適應期”上崗的培訓標準。此培訓標準受到用工單位的青睞和支持。日本富士施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全國僅確定2個指定培訓點,##區技校就占其一,并在此設立獎學金,已出資10多萬元,獎勵265名出色受訓人員;培訓后定去向。將輸出的主渠道定位于沿海地區、合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具體組織輸出時,嚴把出口關,基本做到“六不送”:規模不大的企業不送,后勁不足的企業不送,執行《勞動法》不好的企業不送,拖欠工資的企業不送,科技含量低的企業不送,臟、險、苦、害的企業不送。“三定”模式的推行,使##區技校創造了培訓就業率和就業滿意率2個100%的奇跡,全區勞務輸出逐步跳出“外出—返鄉—再外出—再返鄉”的怪圈,正在步入“訂單—培訓—輸出”的軌道。

(三)多方聯動就地輸出。對于愿意離土,但難以離鄉的農村富余勞力,立足于“短”、“平”、“快”,著力于整體聯動,“就湯下面”,就地轉移。一是供需互動。著力推動“做大產業吸納勞力、輸出勞力做大產業”的良性循環。一方面,根據資源特點,建農業產業園,上農產品加工項目,興紡織服裝、鋼鐵機械等板塊,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需求。另一方面,發揮勞力優勢,組織富余勞力充實蘑菇生產、蘑菇加工、服裝加工、建筑、建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大和延伸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徐古蘑菇產業規模2002年120萬平方米,轉移勞力幾百人,現在生產規模達422萬平方米,生產規模擴大3.5倍,帶動發展120個采料專業戶,54個經銷專業戶、120個運菇大戶,年吸納周邊地區剩余勞力12000人次進棚打工。二是培訓促動。建立多層次、適用型、較靈活的培訓網絡,拓寬培訓領域。鼓勵各具特色的培訓學校發揮各自的特長,實施培訓就地轉移。支持區二職高搞活辦學方式,著重培訓種養大戶,致富能人;支持農廣校培訓重心下移,重點現場培訓中年農村富余勞力,實現就近轉移,打工創收;支持商校承接培訓項目,著重培訓農村困難戶子女,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家;支持區企校、倉埠縫校、汪集駕校重點培訓熟練工人、技術能手,幫助務工農民適應打工崗位,促進培訓與轉移對接,供求與需求對路,勞力與崗位對口。三是中介推動。充分發揮區勞動力市場的職介主渠道作用,同時,鼓勵社會創辦職介機構,參與職業推介服務,搞活推介機制,凝聚推介合力。區勞務機構定期深入新開工項目,走訪新投產企業,摸清用工需求,掌握用工動態,收集用工信息。1994年以來,在區內推介安置1.8萬人次。民辦職介組織##“震宜”職介所先推介,后收費;不成功,再推介,不收費;不成功,不收費,年推介農村富余勞力400余人,成功實現就地轉移。

(四)跟蹤協調服務輸出。一是資助轉移。在組織實施“陽光工程”、扶貧培訓計劃、境外就業輸出過程中,以困難農民工為重點,采取補貼、免費、擔保等辦法,及時幫助解除困難,排除障礙,助其成功輸出,甚至圓海外就業夢。2001年,區技校擔保,外方出資,成功輸送2名畢業生赴美國艾福爾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就業。二是“返修回爐”。突出輸出落崗人員,組織再培訓再提高,“充電加油”。全區近4年有900余進城務工人員經過“返修回爐”,執業能力得到提高。區技校近6年免費“回爐”360多人,實現了再推介、再安置。三是情結紐帶。子女出門,父母擔憂,打工在外,掛念家人。受區委、區政府委派,區勞務輸出部門、培訓輸出機構,往返于內外兩地,穿梭于勞資雙方,牽起打工人員與其家人之間的親情交流之線,搭起員工與老板之間的感情溝通之橋。深入細致的延續工作,澆灌出情感交融的勞資關系,令家人放心,“打工”安心,老板舒心。北京凱藝玩具公司是##長期勞務合作伙伴之一,因區勞務輸出部門提供周全、細致的服務,加上員工的出色表現,近10多年,年年吸納##民工,曾一次性吸納300多人,現對##籍員工情有獨鐘,結下難解之緣。今年初,公司老總親自來##,拿出近7萬元,盛情宴請新老員工家屬,感謝老員工,吸納新員工。

(五)營造聲勢誘導輸出。一是舉辦大型招聘洽談會,定期組織供需見面。借“春風行動”契機,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組織用工、務工雙方面對面,相互交流,雙向選擇,促其“心連心”,“手牽手”。今年已組織2場。在3月舊街開展的武漢市第二屆(##)農村富余勞力轉移就業洽談會上,集中45家招聘單位,組織12371個就業崗位,291條招聘信息,發放15580份宣傳資料,當天5366名求職人員進場登記,當場錄用378人,還有1634人與用工單位達成用工意向。二是制作電視專題片,深入宣傳成功經驗。幾年來,勞務輸出部門、新聞媒體單位攜手,先后上十次拍攝制作系列電視專題片,全方位聚焦成功打工者融入當地,成家立業后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充分展示成功打工者的風采,極力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激發廣大富余勞力外出務工的熱情。三是開辟固定電視宣傳欄,及時用工信息。區勞務輸出機構每年投資幾萬元,與區電視臺建立“空中勞務市場”,平均每3—4天分布一期用工信息,年均100余期,引導農村富余勞力有序轉移。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六)維護權益保護輸出。部門整體聯動,依法維權,保駕護航。區總工會、區婦聯、區殘聯等群團組織,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單位,及時促其成立相應維權機構,如區總工會在徐古食用菌協會中成立行業工會,有效地維護了民工權益。司法機關為困難民工積極開展司法援助,為民工撐起“保護傘”,充當“保護神”。區法院開辟民工維權“綠色通道”,對民工維權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一站式”服務。2003年12月1日,區法院依照省高院《關于適用簡單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3小時圓滿審執一起工傷賠償案,##籍民工巴某因工傷獲賠30.5萬元。去年,該院受理民工維權案53件,審結率100%,并減免困難民工訴訟費1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