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魯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動總結

時間:2022-08-23 12:50:00

導語:參觀魯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動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參觀魯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動總結

參觀魯迅故居秋瑾故居活動總結

游先烈故居憶革命情懷樹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份。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革命先烈的精神是無限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種精神,沒有一種自己的文化,那這個民族是注定要失敗的,而前人精神將是我們民族振興的最具價值的資源。

活動目的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3周年,我局組織全體黨員到紹興,參觀了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故居和我國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秋瑾的故居。這次黨日活動,通過實地參觀,結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對黨的信念,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同時增強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激勵我局廣大黨員和干部群眾,發揚傳統,開拓進取,為推進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我區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活動經過

紹興位于長江三角,是古越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越文化中心。紹興以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著稱于世,雖無名山大川,卻有稽山鑒水,鐘靈毓秀。“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會稽山,“人在鏡中,舟行畫里”的鑒湖等構成了令人神往的水鄉自然景觀,人稱“東方威尼斯”。紹興向以“魚米之鄉”著稱,更以“人杰地靈”、“名人薈萃”而聞名。大禹治水計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書法圣人王羲之,愛國詩人陸游,巾幗英雄秋瑾,學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魯迅,一代偉人等等英才輩出,引人景仰。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天,沿著前人當年的足跡,我們走進紹興,來這片孕育過無數英豪的熱土,感受她自有的風情,解讀她特有的文化。

我們首先參觀了秋瑾故居。他位于紹興城內塔山腳下,坐北朝南,木構筑,深五進,均為陰陽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較典型的江南民居。故居大門上面懸掛著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題的“秋瑾故居”匾額。1988年,秋瑾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走在紹興的大街小巷,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濃郁的魯迅文化,滿目都是以魯迅名字命名的單位、社會團體等,如魯迅幼兒園、魯迅小學、魯迅中學、樹人中學、魯迅圖書館等等,還有各種各樣以魯迅作品為店名的旅游紀念品商店。

魯迅紀念館,作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春秋季節,莘莘學子來這里緬懷先生的戰斗歷程,學習先生的崇高人格;大批徜徉于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之間的游客,更會感受到魯迅故鄉濃濃的魯迅氛圍。

我們用自己的方式解讀著魯迅,從魯迅身上吸取憂國憂民、甘為孺子牛的愛國主義精神,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韌性戰斗精神,博采眾長、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并身體力行。

活動體會

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從封建專制向民主共和過渡,近代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的轉折時期。在這歷史的交叉點上,站立起了一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他在對民族文化深刻研究的基礎上,以敏銳的眼光,廣博的胸懷,研究西方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自覺地以西方文化為參照來發現傳統文化的痼疾,發現阻礙我們民族邁向現代化的深層的文化心理制約機制,提出了建設中國新文化的許多觀點,成為一代思想文化領域的旗手。他的這些思想對21世紀的中國,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來說,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啟迪作用。

一、對傳統文化既要澄清和改造,又要“擇取”和“承傳”。傳統文化中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在吸收、借鑒、繼承傳統文化時,難免受到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因此,要充分地權衡利弊,進行改革,這是建設中國現代新文化的惟一出路。建設新文化必須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新文化決不可能“突然從天而降”,而是在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抗”與“對立”中,在澄清與批判的過程中“擇取”和“承傳”有益的“遺產”。魯迅關于對待傳統文化的一些觀點,啟迪我們建設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就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發展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

二、對待西方文化“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我國文化的發展,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世界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都有自己文化的優長,所以才能在歷史發展中占據應有的位置。同時,每個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弱點和不足,需要在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文化。樹立拿來主義精神。拿來主義者對待中外文化遺產既不一概排斥,也不會全盤繼承,而是占有、挑選,分清什么是魚翅,什么是鴉片,什么是煙槍和煙燈,也就是分清中外文化遺產中什么是精華,什么是糟粕,從而分別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的不同態度。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原則。在學習西方文化時,系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做到貫通中西,實現西方文化中國化。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對待西方文化觀,啟迪我們,建設當代先進文化,必須科學把握開放性即博采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些優秀文化成果。實行對外開放的文化政策,為我們吸收國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提供了機遇。只要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對外開放條件下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戰和影響,采取有力措施和對策,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就必定能始終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三、建設中國新文化重在“立人”,在于重塑“民族魂”。魯迅選擇了從“立人”到建立“人國”的奮斗道路,從啟蒙教育、思想革命入手,著力于國民性的改造,以提高國民素質,重鑄民族魂。魯迅關于中國新文化建設重在“立人”和重鑄“民族魂”的思想啟迪我們:建設當代先進文化,要以提高人的素質為落腳點,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不足以支持中國文化的發展,而魯迅文化為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資源,他的思想架構了中國的新文化,給我們以啟示,給我們以動力。魯迅造就的文化資源、精神資源、民族資源是無限的,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學習和發揚魯迅精神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