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大學生“五心”教育

時間:2022-09-20 09:3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大學生“五心”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與大學生“五心”教育

科學發展觀與我們”優秀征文選登之八——科學發展觀與大學生五心教育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強調“自然、經濟、社會”復雜關系的整體協調,其理論核心緊密地圍繞著兩條基礎主線:其一,努力把握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平衡。其二,努力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作出的新發展。它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需要什么樣的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必將指導我們解決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順利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

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的要義和精髓,將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大學生成長和發展問題有機地聯系起來,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關系我們成長發展的各項工作。然而,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如果將科學發展觀僅僅局限在口號上,而不落到實處,這是空洞而又膚淺的。山東大學“五心”教育活動就為我們提供了實踐的平臺。“五心”教育活動的“五心”是指“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五心”教育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切實加強廣大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有過硬的社會競爭力和創造力、個性與人格得到健全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關注社會、關愛他人、孝敬父母,并努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素質,以便將來更好的為社會做貢獻。

首先,對大學生進行“五心”教育活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要求做到以人為本,促進人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馬克思早在《資本論》及《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就談到:資本主義是最大限度的浪費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是最大限度的保證和實現人類本身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就是要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們在物質、精神方面得到豐富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發展目標上就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摒棄目標單一化的傾向,既要講經濟社會的發展,又要講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注意人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也要注意人的內在素質的提高;既要注重人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和無私奉獻精神,又要注重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大學生亦是如此,要成為能夠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的全面發展的接班人,不但要立志勤奮、刻苦治學,做到把“信心留給自己”,更要注重自己的道德素質,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只有如此科學發展觀才能夠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得到踐行。

其次,堅持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進行“五心”教育活動,促進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整體素質具有重大意義。運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大學生素質發展和大學生事業發展,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貫徹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把青年視作未來和希望。我們黨歷來把青年當作推動社會發展的有生力量,總是把黨的事業與青年的成長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青年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黨的指引,我們大學生同樣如此。在當代中國,大學生要推動社會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投身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實踐中成才的正確道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個基本觀點,照顧到了大學生特點。我們要善于聯系實際運用科學發展觀,把握協調發展的實質,增強“五心”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大學生思想和身心的健康發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大學生事業發展,使活動的開展更具廣泛性、吸引力和實效性。

再次,用“五心”教育活動來指導大學生樹立責任心、踐行科學發展觀,必須著重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大學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學會如何做人。孔子說過:先成人,后成才。這即是說人格的完善在某種意義上說,比知識的獲取更重要。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對祖國、對社會美好情感,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做到“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同時也要關注和尊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激發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刻苦學習的動機,通過社會實踐磨練出不怕困難與挫折,堅忍不拔的意志、毅力和心理素質,把“信心留給自己”。而學做人,首先從誠信與責任心做起。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規范,在五千年的實踐中,誠信滲透于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了我們的民族重信守諾,誠實無欺的傳統美德。針對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的誠信缺失、責任心不強問題,我們要學會與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把誠實守信、盡職盡責當作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和信條,以誠信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誼,贏得與他人合作共事、共謀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從“馬加爵事件”中吸取教訓,學會解決生活、學習、工作和內心世界的矛盾沖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自我約束能力,養成開朗、豁達、理解、寬容的人格,具備這些基本素質才可稱之為成“人”。

第二,學生要成才,就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大學生成才不僅要看在校的學習成績如何,更要看走向社會后是否善于工作,能否干成事業。大學生成才就要樹立市場經濟和集體主義觀念,把個人興趣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社會的需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謀事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心,把“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信心留給自己”。在完善自我,學習知識以及實現道德理想的過程中,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真誠的態度,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大學生要從基層干起,從不起眼的工作干起,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否則就只能是大事干不成,小事又不干,最終只是荒廢自己的青春和事業。大學生同時也要具備創業的信心,增強創業意識,勇于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在為國家分憂解難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事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五心”教育活動中實踐科學發展觀,成為推動我們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的新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讓我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牢固樹立和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推動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把大學生一代培養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事業的高素質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