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三農服務業現場會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11-08 08:48:00

導語:全區三農服務業現場會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區三農服務業現場會經驗交流材料

搭建“三農”服務平臺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按照會議安排,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現將我縣“三農”服務工作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縣情概況

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北依陰山,南臨黃河。全縣總面積2492平方公里,轄7個鎮、117個村委會、669個組,總人口3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萬人、農戶5萬戶。五原縣現有耕地200萬畝,全部引黃自流灌溉,是國家著名的無公害、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全國葵花第一縣,國家“秸稈養羊”示范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葵花、番茄、甜菜、西瓜、甜瓜等,牲畜飼養總量324.2萬頭(只),其中:羊300萬只、奶牛1.2頭、豬20萬只。2005年,全縣gdp完成3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2.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0.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38:33:29。財政收入完成2.0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847元。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五原縣是典型的農業旗縣,做好“三農”服務工作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縣通過創新服務機制,健全服務網絡,構筑服務平臺,初步形成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流通服務、加工服務等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化網絡,有效保障了農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整合信息資源,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一是組建信科服務中心,發揮網絡傳媒作用。2001年,我們從農牧林水等各部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建了縣信科服務中心,建成五原縣電子政務局域網和政府網站,專門負責國家產業政策、市場供求、產品價格、農牧業適用技術等信息的收集、篩選等工作,對外宣傳五原產品資源、招商政策,聯絡各地商戶;對下負責信息的和傳輸,反饋農牧業生產中的信息需求,成為農業信息化的一級平臺。各鎮依托已有的農科站、農經站、畜牧獸醫站、林工站等機構和人員,組建鎮信息科技服務中心,成為農牧業信息化的二級平臺。同時在部分有條件的村組、涉農企業、農貿市場建立了信息服務站(點),成為農業信息化的三級平臺,在全縣形成了縣鎮村組四級信息服務網絡基本框架。中心成立以來,從各部門及互聯網、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媒介共收集相關信息和文獻4.7萬多條(篇),網上查詢信息每年超過100多萬條次,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現已成為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參謀領導決策、指導農牧業生產的中樞平臺。二是開辟涉農服務專欄,發揮電視傳媒作用。我們通過整合縣級信息中心和電視臺的人才、信息和采編資源,開辟了《鄉村快車》專欄,宣傳縣內外種養致富典型,推廣農牧業適用科技,市場供求信息,播報自然災害預防等信息。2001年至今,共播出專欄節目401期,各類信息1萬余條,推廣農牧業適用技術32項,推薦農畜產品加工項目36個,宣傳我縣及外地農牧業科技示范戶200多個,進行科技講座300余次。《鄉村快車》欄目的推出,進一步開闊了農民視野,極大的滿足了廣大農民對科技和信息的需求,及時解決了農戶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得到了廣大農民的高度稱贊。同時,我們積極開展報刊、電話、手機短信、網絡等服務模式,進一步拓展了信息服務渠道,擴大了信息覆蓋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創新服務機制,搭建科技服務平臺

近年來,我們積極創新科技服務機制,提高科技服務的適用性和針對性,力求科技服務真正取得好的效果。一是精心組織冬春科技培訓,為全年的農業生產打好基礎。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和思路,認真分析市場和龍頭企業對農產品的需求形勢,按照“引導農戶制定種養計劃在先,科技服務跟進”的原則,組織農技專家認真編寫培訓教材,確定主推技術,組成講師團,深入村組和田間地頭,舉辦培訓班、座談會、現場會等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確保了每戶農戶有一人接受培訓,有效滿足了農戶對科技的需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二是全面落實科技服務責任制,把科技人員真正推向生產第一線。我們對涉農部門的科技人員定項目、定任務、定指標、定獎罰,并為科技人員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使科技人員在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服務能夠做到沉得下、蹲得住、有效果。同時,鼓勵縣級科技人員在牛冷配、羊人工授精、牲畜疾病防治、農業機械化等方面開展有償服務,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推進科技與生產有機結全,實現雙贏。近年來,我縣每年普訓農牧民10萬余人次,128名科技人員常年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科技服務,進行手把手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實現科技直接入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顯著提高。三是引導農資、加工、流通企業開展科技服務,推進科技服務產業化。通過制定出臺新品種推廣目錄,引導種子經銷企業進行新品種的購銷。同時對種子質量進行嚴格審檢,對價格進行綜合調控,既保障了農企雙方的利益,又使得新品種得到快速推廣。鼓勵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開展訂單生產,同時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類實用科技服務,使科技推廣更具針對性,效益十分明顯。通過多元化的科技推廣,農業科技應用水平明顯提高,效益顯著提升。針對我縣近年來葵花、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由于長期種植,品種單一,輪作倒茬困難,病蟲害發生嚴重的問題,我們在引進番茄加工企業的同時,大力推廣番茄種植,番茄種植從無到有,2004年達3.8萬畝,2005年達到7.4萬畝,2006年達到13.5萬畝。番茄的引進,有效解決了傳統農作物輪作倒茬問題,畝均純收益在1000元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引進雜交花葵,2003年2萬畝,2004年達到10萬畝,2005年增加到28萬畝,2006年達到54萬畝。作為主要經濟作物的葵花基本實現良種化,有效解決了長年種植病蟲害嚴重的問題,產量和品質明顯提高,市場價格大幅提升,畝均純收益在800元以上,較常規花葵高出200元左右。全縣農作物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97萬畝。同時我們積極引進甜高梁、蘆竹、桑樹等8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并試種成功,為新品種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全縣農作物新技術覆蓋面達到85%以上,規范化、模式化栽培面積占到總播面積的90%以上,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達到61.8萬畝。在養殖業方面,我們重點推廣了人工授精、肉羊雜交、秸稈轉化等技術,牛冷配、豬人工授精率達到100%,優質肉羊雜交率達到70%,秸稈加工轉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三)培育龍頭企業,搭建農畜產品加工轉化平臺

我們依托資源優勢,以招商引資為手段,通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成了面粉、番茄、葵花、玉米、畜產品等一大批輻射能力較強的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達到9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全縣有面粉生產加工企業30多戶,年加工能力20萬噸,可帶動綠色小麥生產基地58.6萬畝。全縣有新疆中基、富源、屯河、達蒙菲4家番茄企業,建成9個番茄制品加工廠,總設計生產能力達到日處理番茄1.6萬噸,可帶動番茄種植面積20萬畝,五原已成為全自治區番茄種植加工第一縣,正在全力打造全國番茄第一縣。全縣葵花炒貨企業有真心、潘胖、玉林、美中達等企業,年加工葵花籽達到4萬噸,帶動基地種植面積30萬畝。油葵剝仁企業有蒙源、呱呱叫、金鹿等企業,年生產能力達到18萬噸。同時宏慶達商貿有限公司年產1.35萬噸高蛋白飼料項目,遠大集團內蒙古公司年產30萬噸玉米淀粉及副產品加工項目,富源公司新建年加工20萬噸甜菜制糖項目,東源羊絨新建年產100萬條羊絨圍巾等項目正在建設中,項目的建成必將帶動基地的快速發展,成為“三農”服務的主力軍。

為了實現基地和企業、市場的有效對接,我縣組建了葵花、蕃茄、蜜瓜、蓖麻、奶牛、肉羊等六大協會,帶動鎮級協會48個、村級協會135個、涉農中介組織和流通協會70個,發展會員1500人。協會在規范行業行為,推進農企聯接、發展訂單農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四)加強市場建設,搭建流通服務平臺

我們高度重視農畜產品流通市場建設。從稅費收取、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積極扶持,一大批農畜產品專業市場建成運營,目前各類農畜產品專業市場達到20多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畜產品市場體系。我縣鴻鼎農貿市場興建于2001年,總投資9340萬元,占地524畝,建筑面積5.6萬平方米,引進經營戶369戶。市場聯結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并與國內知名炒貨企業華泰、大好大、洽洽等企業形成了穩固的購銷關系,成為全國最大的葵花籽集散和西部地區葵花籽集散的主渠道,成為全國重要的葵花籽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中心。葵花籽年交易量在5億斤以上,平均每斤價格高于其它葵花產區0.2元,我縣3億斤葵花籽可增收6000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300元。我縣蜜瓜種植面積較大,品質優良。過去由于蜜瓜上市時間集中、市場信息不靈等原因,一度出現賣難現象,給種植戶造成一定損失。我們通過積極引導,沿國道兩側建設了12個蜜瓜專業市場,面積達16萬平米,形成了布局合理的蜜瓜銷售市場網絡,有效扭轉蜜瓜銷售不暢的被動局面。市場輻射的蜜瓜種植全部得到及時銷售。通過大規模有組織的銷售,市場內蜜瓜銷售價格每斤平均高出零散銷售0.1—0.2元,蜜瓜畝均收益在2000元以上,有力的促進了農民增收。2006年我縣依托縣內的京原公司、生資公司、全正客隆超市等幾家重點流通企業,實施了“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在縣城內建成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2個,配送半徑80公里,經營單品超過8000個。在鎮村組建成各類“農家店”138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極大的改善了我縣農村消費環境,降低了農民消費成本,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幾點體會

在加強“三農”服務工作中,我們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深切的感受到:

(一)加強“三農”服務,必須要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

為了充分利用電視傳媒作用,我們先后投入近1000萬元用于縣級信息中心、電視臺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設備更新及有線電視網絡建設。在科技服務方面,每年用于推廣肉羊雜交改良、青貯養畜、人工授精等技術近1000萬元;每年列專項資金10萬元用于冬春季農牧民科技培訓,同時,足額保障科技人員下鄉經費。每年投入經費100萬元,用于各類科技示范園區和種養大戶建設,每年投入50萬元用于各類專業協會的運轉及聘請專家。每年協調銀信貸款1億多元用于農戶購買新品種、新機械、肥料、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在農畜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方面,落實兌現優惠政策,扶持流通服務企業,有力的帶動了農畜產品的加工轉化和市場流通。實踐證明,政策的傾斜和必要的資金投入是推動“三農”服務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二)加強“三農”服務,必須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對三農的服務,必須要以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為著眼點,把農戶、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三農”服務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因此,在“三農”服務中,我們十分注重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堅持以農民為本,在認真考慮農民的現實需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三農”服務的思路和措施,力求使“三農”服務工作的思路和措施與農村的實際和市場發展需要相適應。在服務農畜產品加工流通企業方面,我們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企業當主角,政府當配角。政府在加強領導、政策支持、運行保障、環境營造等方面做工作,當好協調員、服務員,到位而不越位。鼓勵企業當好主角,主動與農戶、基地對接,共同發展。

(三)加強“三農”服務,必須圍繞農業經濟的發展戰略

近年來,我縣經過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形成了“種植創新、養殖突進、工業強興、三化推進”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積極鼓勵信息、科技、金融、流通、加工等涉農服務業開展服務。強化政府的公益服務職能,鼓勵市場主體開展營利性服務。既支持傳統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水平,又積極培育新型服務業的發展,拓寬服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