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幫村縣工商聯交流材料
時間:2022-10-05 10:18:00
導語:民企幫村縣工商聯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以來,市工商聯有計劃地組織開展了“民企幫村”爭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者活動。為響應市工商聯的號召,我會積極動員,全面部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投身于“民企幫村”工作中,通過參與光彩事業、投資辦廠、開發資源、開展經貿活動等,幫助和促進農村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并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改善村容村貌,全面融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為扎實開展“民企幫村”活動奠定組織基礎
我會現有會員近3000家,其中企業會員600多家,個體工商戶2000多家,是開展民企幫村活動的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縣工商聯成立了“民企幫村”領導小組,會長任組長,由黨組書記、各位副會長、秘書長組成。各鎮黨委也成立了相應組織,由分管工商業的副鎮長、統戰委員、工商所所長等組成。去年2月份由縣委統戰部牽頭,召開了全縣統戰委員會議,全面部署了“民企幫村”工作。縣委統戰部部長、工商聯會長分別作了動員報告,魯杰、王宜冬、宋世宣三位企業家介紹了各自的民企幫村做法與經驗。全縣18個鎮已有13個鎮召開了由民營企業家參加的民企幫村座談會,向他們通報了全縣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近期與遠期規劃,當前的目標和任務,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前景。廣泛動員,爭取人心,集中智慧和力量,推動“民企幫村”轟轟烈烈地開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二、引導教育,樹立典型,大力弘揚光彩事業的濃厚氛圍
我們長期堅持在民營企業家中間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富了不忘國家、不忘回報社會和鄉鄰”活動。利用各種會議、進企業聯系工作等機會,引導、教育民營企業家轉變思想觀念,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奉獻社會,支援家鄉建設,扶持鄉鄰發展生產,共同致富,資助五保戶、貧困戶、貧困生,給他們送去關愛。在中央、省、市、縣層層部署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后,我們及時抓住這一機遇,加大宣傳、引導、教育力度,全方位地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涌現了一大批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奉獻的民營企業家典型。
自今年3月底,我們縣工商聯與贛榆報社聯合在《贛榆報》上舉辦了宣傳民營企業家的工商聯專版,每周一期宣傳民營企業家的創業、奉獻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等先進典型。現已刊登了五期,在全縣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展示了民營企業家風采,進一步弘揚了民營企業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奉獻精神、奉獻意識。
三、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不斷豐富“民企幫村”工作形式
通過實踐與探索,我縣已實施的“民企幫村”活動有以下幾種形式:
“村企合一”式:這是民企幫村的重要形式之一,企業與村優勢互補,共建共發展,全面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如江蘇東成化工集團,東成董事長魯杰擔任獅子口村黨支部書記以后,為了改變經濟薄弱村的面貌。魯杰提出了“村企合一”的發展戰略,以“工業強村、工業強企、工業富民”為發展重點,以“企業推動、村企互動”為工作思路,強力推進,全面建設小康村。先后出資80萬元為獅子口村修橋筑路;每年出資30余萬元為村里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以企業擔保,幫助村民貸款180萬元購買車輛搞運輸;公司擴建期間使用村里的建筑隊伍參于建設;安排獅子口村民120人到公司工作;并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出資20萬元為村里作整體規劃。
“公司+農戶”式:是種植、養殖業相關公司民企幫村的重要形式。如連云港富裕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貿于一體的大型水產品、果蔬產品加工企業,有著良好的村企合作基礎,公司積極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先后與12個村1萬余戶種植戶、養殖戶,建立了穩定的農戶種養、公司統一收購關系,僅**年戶均增收萬余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未來三年,公司將建成標準化出口蔬菜基地4萬畝,年生產標準化出口蔬菜12萬噸;通過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實現每畝土地年產值超過萬元,戶均年增收突破萬元;為農村提供不少于300個長期穩定的工作崗位,每年至少11萬個勞動日,有效吸納勞動力就業。
“公司+產業”式:這是未來產業化發展的趨勢所在。如連云港市迎春鰍業有限公司,從人工捉泥鰍、賣泥鰍,到挖塘暫養出售,再到創辦企業大規模養殖,企業走出了一條從小到大不斷發展的道路。企業的發展帶動全鎮養殖泥鰍1.1萬畝,畝產值2.5-2.8萬元,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泥鰍養殖基地,形成了初步產業化。**年11月,由企業牽頭組織成立了“贛榆縣泥鰍養殖行業協會”,促進、推動泥鰍產業化經營;并計劃由政府協調成立泥鰍產業化服務企業,為養殖戶提供苗種選購、技術指導、市場銷售信息等服務。
招商式:通過招商引資,在當地建立公司,促進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如宜冬柳編廠廠長王宜冬,在自己企業發展的同時,引進了興塔玩具有限公司、連云港華洋玩具有限公司兩家大企業,在塔山、城頭、班莊、黑林、厲莊等鎮設立了30多個加工點,每個點用工80到120人,加上本部相關從業人員,累計帶動5000多人就業,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轉移式:通過集中培訓農村富余勞動力,把農民變成技術工人,讓農民在當地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贛馬鎮合力服裝廠是村支書吳茂華帶領幾位村民創辦的,經過多年艱辛發展,從最初的30萬元資產擴大到現在的500萬元,培訓并吸納村里600多人就業,年加工服裝60多萬件。
捐贈式:企業捐資修路、修橋、安路燈,或捐款捐物,參與助學、扶貧、敬老,幫助困難群眾度過難關。如連云港好麗友食品公司總經理、福建客商許家榕,幾年來多次捐款,僅去年就一次性為企業所駐村西柘汪村捐款16萬元,幫助村修建水泥路。**年9月,在鎮黨委牽線下,一次認領了柘汪中心小學27名貧困生,到目前為止,許家榕共資助37名學生,其中本科生4名,中專生6名,小學生27名,累計捐款助學達21萬元。
在民企幫村工作中,我們始終把握好以下五項原則:一是自覺自愿的原則,二是量力而行的原則,三是互尊互諒的原則,四是互惠互利的原則,五是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一系列積極有效地工作,我會在推動民企幫村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效果。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有31家企業實施了項目幫扶,完成幫扶項目33個,項目總投資20474萬元,累計培訓20400人次,新增就業14330人,帶動幫扶農民年增收4400元;直接捐款100多人次,累計無償投入公益、福利事業資金近300萬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將繼續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民企幫村”工作為抓手,全面開展“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富了不忘國家、不忘回報社會和鄉鄰”活動,廣泛動員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
- 上一篇:民企幫村總工會交流材料
- 下一篇:商會成立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