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在延安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與啟示

時間:2022-09-15 05:54:00

導語:黨在延安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與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在延安時期構建和諧社會的經驗與啟示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的實踐中,不僅創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且在政府與人民之間、黨內與黨外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邊區內部與外部之間,成功地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公正的社會氛圍,以政治清明、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而著稱于世。中國共產黨也從而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使她在這里遍地生根,成長壯大,由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一、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構建民主和諧社會的良好開端

延安時期,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作為指導抗戰的中心、民主政治的圣地和延安精神的家園,使成千上萬中外人士為之向往和贊嘆。他們跋山涉水,歷盡艱險,奔赴延安和邊區。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對重慶和延安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進行考察和對比之后,得出了“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結論。

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希望,關鍵在于它是一個充滿活力、極具創造性的社會。在理論創新上,黨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使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進而在黨的七大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黨領導建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得以穩定和諧的理論淵源;在執政的實踐上,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了以“三三制”為特征的民主政權,使政權中包容了社會方方面面的代表;在社會管理上,黨積累了運用法律、政策、行政、思想教育等多種手段進行社會管理的經驗,建立起一個民主化、法制化、規范化的新型政府;在經濟建設上,建立起以公營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從而協調了各方面的經濟利益關系,各得其所;在文化教育上,形成了以干部教育為重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和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在精神培育上,中國共產黨把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得到發揚光大,形成了延安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振興騰飛、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延安時期形成了以為代表的新的堅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正是有了這樣穩定的、成熟的領導集體,從此保證了中國革命沿著正確的航向走向勝利,走向輝煌。總之,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積累了建政治國、執政為民的經驗,而且制定了治理社會的基本方略,為構建社會和諧而不斷進取,不斷完善,成為黨構建和諧社會的良好開端。

二、協調各階級、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不同階級之間的對立與斗爭,歸根結底在于政治、經濟等利益的沖突與對抗。因此,協調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政治、經濟利益關系,淡化階級之間的對抗,滿足不同階級、階層的利益需求,是構建邊區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

在政治權利上,黨從抗日的大局出發,團結各階級、階層,整合社會力量。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政權作為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踐行民主政治的偉大創造,它賦予一切抗日的人們以真正自由平等的參政、議政等權利。邊區實行普遍、平等、直接的選舉制度,民眾不僅可以直接選出從鄉到邊區的各級參議會議員,而且對政府及政權組織人員具有監督、罷免權,政權組織人員的權力受到民眾的直接約束,使其能正確執行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忠實代表人民利益,杜絕官僚主義和腐敗違法行為,確保了選舉能充分體現選舉人的意志。

在物質利益上,邊區政府運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實行了調節不同利益者之間關系的機制。一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二是正確處理抗戰時期的土地和債務問題,調節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三是妥善處理特殊群體的利益問題,確保困難群眾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一般難民經一次救濟后,政府就幫助他們解決了謀生之道,或分配給土地,或進入工廠做工,或到機關工作。移民來邊區一年內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以上可以看出,抗日民主政權給予各階級、階層以平等的參政議政權利,緩和了邊區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極大激發了邊區民眾的政治熱情,凝聚整合了各階級的力量。

三、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邊區政府在調節各階級、階層利益關系的基礎上,公平施政,公正執法,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了誠信和睦的人際關系,并通過各種活動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領袖和群眾之間,、劉少奇、、等既是黨和人民的領袖,也是公民的普通一員。的表兄文運昌曾寫信要求為其在邊區謀份工作,被回絕,并寫信說:我們這里上至總司令,下到飼養員,待遇相同,因為我們專為勞苦大眾做事。這樸素的語言,深刻地表達了共產黨領袖的權力觀。斯諾為什么對處在艱難困苦中的共產黨引起濃厚的興趣并產生了良好的印象,他是從的補丁衣服,居住的土窯洞等平凡小事上,洞察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力量,稱之為“東方魔力”和“興國之光”。

對于普通老百姓和普通士兵的生活,等黨的領導人也關懷備至,無不體現出人本主義的關愛之情。1944年9月,普通的燒炭戰士張思德犧牲后,作為當時黨的最高領導人,親自參加他的追悼會,并在會上作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為人民服務》的講演,這是中外歷史上少有的先例。

在干部與干部、群眾與群眾、戰士與戰士之間,相互學習、互相幫助、互相進步。至今許多在延安戰斗生活過的老戰士回憶延安時期的往事時,總是稱延安是溫暖的大家庭。當年稱贊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十個沒有”: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發國難財,真實地描繪了邊區社會的新氣象,與國民黨統治區的黑暗和腐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四、依法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在空前規模的民族解放戰爭環境下,在政權建設經驗缺乏、工作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工作基礎差等情況下,如何規范政府的行為,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成為邊區政府面臨的又一個需要探索的重大課題。為此,邊區政府先后制定了64個類別1000多個法規和條例,它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以規范政府行政行為方面的法規為例,邊區政府先后制定了《陜甘寧邊區政府組織條例》、《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陜甘寧邊區政務會議暫行規程》等法規條例。這法規條例的核心內容,是推進政府行為的民主化、法制化、規范化,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社會管理能力,其關鍵之處在于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置于參議會和人民監督之下,以有效的人民權力約束監督機制,保證政府行為能體現人民的意志與施政的公平與民主。為了加強對干部的管理,邊區政府先后公布了許多關于干部的任用和管理條例,并在1942年召開的西北局高干會議上,嘉獎了由親自題詞鼓勵的22名模范干部,懲處了八名腐化分子。邊區政府努力加強工作作風建設,倡導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建設起世界上最廉價的政府,得到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熱烈擁護。“只見公仆不見官”,是對當年邊區政府工作人員從政作風的真實寫照。

黨在延安時期局部執政中治理社會的方略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經驗,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要的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從政策上支持、制度上保證社會的開放性和競爭活力,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樣才能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要做到統籌兼顧,利益協調,使各項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正確反映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要妥善解決各種社會矛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黃金發展期”,同時也進入“矛盾凸現期”,各種利益關系更趨復雜,各種矛盾也在發展中產生出來。因此,在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錯的情況下,要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把矛盾解決在內部,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